APP下载

网络舆论研究的新视野新境界——评曹茹新著《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2015-02-26韩立新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议题网民偏差

韩立新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近些年来,学界有关“网络舆论”研究的专著可谓不少,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著作凤毛麟角。曹茹、王秋菊两位教授的这本《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以下简称《心理学视野》)角度新颖、见解独到,为网络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野、新境界,读来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迪。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6.5万字,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09YJA860002)的研究成果。

一、该书系统、全面阐述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

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网民,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的介质是网络。因此,网络舆论形成的机制在于网民和网络媒体。很多相关研究重在分析网络媒体的特点、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于网民的分析特别是网民心理机制的分析则很少。这本书用一章的篇幅从网络舆论的启动、议题的形成、网络舆论争议三个方面分析其心理成因。

舆论的启动主要借助于非理性的力量,即网络舆论启动的心理机制是非理性的情绪情感、需要、期待、态度等,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理性因素逐渐增强,舆论的平息期也正是理性主导期。显然,作者并没有一概否定非理性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如果完全摒弃非理性,很多舆论也就不可能发生。作者对这一观点所给予的心理学解释是:非理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是认知的另一种方式,是意识的另一种状态,非理性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非理性有一定的破坏力,但也可能有助于理性的思考,使理性更具灵活性、创造力。非理性机制的确认,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纠正了网络舆论研究中的理性主义倾向。二是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现。三是启示我们在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中,要善于利用非理性因素。

舆论总是围绕某个议题展开的,那么,议题又是怎么形成的?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是议题的主要设置者,而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大众媒体,网民也成为议题的设置者。如果说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作为舆论的议题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的选择、突出、重复等手段得以形成,而作为网络舆论议题的形成,则主要有赖于“社会心理与社会现实的共鸣”。书中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说明网络舆论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即网络议题的形成是社会心理与社会现实共鸣的结果。例如,有关“官二代”、“富二代”的舆论,是公众痛恨两极分化心理的反映;恶搞段子在网上流行、热议,反映了一些年轻人缺乏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思想状态。

二、深入分析了造成网络舆论偏差的心理成因

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在“抨击时弊、鞭挞丑恶、促进民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络舆论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暴力倾向、情绪化、人肉搜索,如果任这些问题发展下去,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广大网民,网络的未来都堪忧。《心理学视野》一书在第四章集中分析了网民的心理偏差,正是这些心理偏差成为网络舆论偏差的重要诱因。

舆论偏差,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公共意见的舆论,其偏差是指对真实、合理、公正的偏离,或者说是对正确意见、真理性认识的偏离。”[1]这一概念,表达了作者对网络舆论的基本观点,即“舆论不一定完全正确,舆论也会犯错。”[1]这一观点还是符合实际的。网络舆论,是一种集体或群体借助网络而进行的集体或群体的认知活动,由于这种认知的间接性、盲从性、速成性,再加上一些不可避免的人为操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大。那么,网络舆论存在哪些偏差?作者认为,舆论暴力、人肉搜索和情绪化表达网络是网络舆论偏差的集中体现。这三种网络舆论的偏差,作为网络舆论存在的弊端或问题,在有关网络舆论的研究中,多有论及,但心理学的分析很少。该书作者认为,网民的心理学偏差是造成网络舆论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书中主要讨论了轻信、拒信、偏恶、曲解等四种心理偏差,这四种心理偏差应该说都属认识上的片面、偏激甚至偏执,那么,其心理机制何在?作者认为,这些心理偏差的心理机制在于“心理图式”。心理图式是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由经验和知识、动机、观念、情感等整合而成的认知结构,个体就是依赖这个认知结构对事物进行选择、补充、理解与判断。网络空间的互动性、存在共同感、认同感,都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图式效应,即网络空间加剧了网民的心理偏差。这一观点颇显洞见,很具启发性。

三、提出引导网络舆论的心理策略

如何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是本书的落脚点。基于“任何舆论都是社会心理互动的产物”这一基本观点,作者提出网络舆论引导的根本途径——通过心理疏导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会心态,并引入积极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为其作了独到的注解,读来不禁令人叹服。

作为网络舆论引导者的政府官员、主流媒体,作者认为应该建构对待网络舆论的正确心态。政府官员对网络要抱有包容、坦诚、主动的心态;而主流媒体应克服“老大”心态、观望心态等。建构积极的网民心态更为重要,针对网民的心理偏差,作者提出,要引导广大网民构建起平和心态、宽容心态、信任心态、自律心态等。针对一些舆论事件,从实战出发,该书还把一些心理学原理灵活运用到网络舆论引导中。例如,依据“首因效应”,提出网络舆论引导的“先声夺人”策略,依据“近因效应”提出“舆论重建”策略,依据“自己人效应”提出平民化引导策略,等等。该书以大量的典型实例,分析心理学原理、心理策略的运用,深入浅出。例如,谈到“首因效应”,用汶川地震中发生的“王老吉、王石捐款门事件”说明抢占先机对于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又用“河南人形象”的变迁,说明“近因效应”,即面对已经形成的负面舆论,不要心急,要等待、寻找为自己“正名”的时机。

总之,这是一本角度新颖、有独到见解的好书,值得一读。

[1]曹茹,王秋菊.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124.

猜你喜欢

议题网民偏差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关于均数与偏差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