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有稿播音”看有声语言的魅力

2015-02-26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8期

张 明(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从“有稿播音”看有声语言的魅力

张 明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摘 要:播音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有稿播音,另一种是无稿播音。本文主要讲述有稿播音,对有稿播音的意义、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且分析了有稿播音与播音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受众在了解有稿播音后,还能够体会有声语言的魅力,并喜欢上有声语言,领悟有声语言的真谛。

关键词:有稿播音;有声语言;播音创作

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这是学生时代课堂上常提到的一句话。现在,一些广播电视工作者、一些圈外人,把有声语言看成无关大局的东西,不存在语言功力、语言能力、语言魅力的问题,反对语言的规范。这里笔者主要想谈谈对有稿播音的理解,审视有稿播音,并感受语言的精妙。

1 有稿播音的意义

有稿播音,要“以稿件为依据”,要有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的流动,开掘和发现稿件里的丰富内涵和情境意象,从中获得人文积淀、感情色彩、修辞效果和人生体会,然后,准确、鲜明、生动地行之于声,作用于受众。也就是说,节目播音虽然是以稿件为依据,但稿件在通过播音的二次创作后,其意义已经得到再造和升华,超越了稿件本身,转变为更加容易理解、更有感情、更易感知、更具有对象意义的、深入浅出的有声语言。事实上,有稿播音,不是在念别人的稿子,而是对已经固定在文字材料中的思想的传递和再创作。这种创作不仅把文字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而且把播音主持人自己对稿件的理解、感受、个性结构系统、审美追求融入到有声语言中。这是一种转述,转述别人的和自己的已经形成的认识、观点、所见所闻。这种转述,使稿件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有稿播音,往往在新闻、通讯、评论、专题及艺术欣赏等方面不可或缺。这些方面涉及背景广阔,知识面广,既包含一定道理,又严谨准确,表明一种较为成熟的认识,体现一种更典范和高雅的品位。有稿播音的创作过程同稿件的写作过程有联系也有区别。稿件的写作是作者发现、选择素材,抓住中心和重点,谋篇布局,把观点诉诸文字的过程,而有稿播音是播音员主持人以稿件为依据,通过对稿件的分析,透过文字,发现并开掘文字背后、文字之外的意蕴和观念,并通过深化和美化的有声语言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使受众愿意接受。

2 有稿播音的特点

有稿播音,在表达上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广播电视稿件写作也有其特点。这些特点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局限性”和“创造性”是对立统一的,应该在稿件制约的基础上,尽力“锦上添花”。以新闻播音为例,新闻播音是有稿播音的一种形式,也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知识面更广、政策性更强、心理素质更成熟、语言功力更扎实的一种创作。在播报的过程中,有些播音员“念字”意识太强,更多看到的是字的对错,而不是整体意思的传达,更谈不到开掘文字背后、文字之外的意蕴和观念了。配音平淡无奇,毫无再创作可言,连稿件本身的意思都大打折扣。出图像时,两眼紧盯着提示器,以不读错为最高标准和终极要求,如果仅以这种方式传播,也难怪有人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有稿播音。稿件是摆脱不了的,只有摆脱“念字”意识,加强创造意识,才是正确的创作方向。笔者在播《辽宁新闻》的过程中,都会深入挖掘每篇稿件背后所蕴含的内容,熟悉稿子的间隙与记者探讨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融合笔者所掌握的知识背景,再进行播报。

既然有稿播音在表达上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那是不是有稿播音就千篇一律了呢?其实不然,有稿播音并不压抑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文背景、情感基础、独特感受,个人的语言风格常常因稿件精彩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显露。比如,不同作者的文章或诗篇,播音创作必须表现出作者的语言风格,但同时要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同作者的语言风格相融合,受众所听到的作品既是作者的,又是朗诵者的。因此,同一个作者的同一篇稿件,由不同的播音员播,就会有不同的播音风格融入其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而一篇作品的语言风格不但没有失色,反而得到了加强,甚至在某一方面变得十分突出,这就是播音创作。

3 有稿播音与播音创作

是创作,就要有变化。有声语言的声音变化,必须同内容、语意、语境、思想感情、词语系列、表达技巧及个人条件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但其中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一成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腔调。有声语言的固定腔调,省时、省心、省力,但让人厌烦,是语言生命力窒息的原因之一,是语言表达惰性的表现之一。如新闻播报的“八股腔”、配片的拖腔、体育解说的高腔等。主持人节目也有不少固定腔调,如语速过快,字词连滚带爬;声调忽高忽低,轻浮飘忽;声浊力拙,砸字夯音;土腔土调,粗放失控等。固定腔调的特点是语意不清、感受不深、语势不变、声音不实及状态不活。比如,在新闻节目中,有的播音员处理稿件时整体节目都是一个腔调,以不变的语言样态应万变的新闻内容,一期节目看下来特别疲惫,让人厌倦,无形中造成了信息传播的损耗。一期节目中有时政要闻,有各个行业的新闻,有社会新闻,有趣闻。要分别处理、分别对待。基调要准,不能天马行空;更要有区分,使受众感受到节奏、层次的变化,使信息的传递入耳入心。总之,要着手于细节,打破“固定”之处,提升审美水平,充分认识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把播音创作推新境界。笔者认为,有较强语言功力的人,体验深刻丰富,表现形态恰如其分,每一次的新闻播音创作,每一条的新闻播音作品都能做到“这一个”。俗话说:“只要功夫到了家一只笔画千朵花”。新闻播音所要求的语言功力也应如此。

有人认为,新闻播音或者说有稿播音的创作空间越来越窄了,这是一个讲个性的时代。笔者不这样认为,笔者觉得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十分广阔,正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节奏日益拓展。新闻播音的风格化、差异化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和欢迎,这是美学时代人们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我们要在“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大力提倡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样式,把党性原则的刚性同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让各类新闻节目和新闻播音创作姹紫嫣红、百花齐放。

4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有稿播音的创新空间应该不断增加历史的厚度、时代的高度、视野的广度、语言的力度和美学的尺度。新常态下正是造就播音美学的新世纪。

参考文献:

[1]王晓玫.有稿播音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马力.播音主持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0.

[4]王朝彦.主持人语言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5]杨 凯.浅谈有稿播音主持的语言技巧[J].高等函授学报,2009(6).

[6]拉里·蒂尔.董克.萨克斯演奏艺术[M].崔如峰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7]卡尔·弗莱什.小提琴演奏艺术[M].姚念赓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上接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