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如何从“克隆”走向创新
2015-02-26李坤娟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李坤娟(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如何从“克隆”走向创新
李坤娟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节目形式越来越走向趋同,越来越单一化,不同电视台之间节目雷同现象普遍。继《非诚勿扰》之后一大批相亲类节目涌上大屏幕,掀起一股相亲热潮,不久之前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同样刮起了一阵亲子风,而现在随着《极限挑战》等节目的热播,挑战竞技类节目风靡荧屏,“克隆”现象正在我国真人秀节目中愈演愈烈。
关键词:真人秀;“克隆”现象;创新
由于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的趋同现象,拉低了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整体创作水平,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受众不断产生审美疲劳,在“克隆”现象普遍存在的今天,人们必须明白这一现象是我国真人秀节目由模仿到创新的必经阶段,应当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克隆”现象,进而找出从模仿到创新的策略。
1 提高从业人员创新能力,改进人才引进机制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克隆”现象之所以如此火爆与人才的缺乏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电视从业人员存在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意识较差的弱点,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洞悉或挖掘出受众的潜在需求,这样容易造成受众文娱生活的单一化、单调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人们的需求和选择都越来越多,我国众多的真人秀节目为了吸引受众就不得不办出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风格,这样就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需要全能型的人才。可以说创新人才机制是实现真人秀节目从“克隆”到创新转变的关键一环,只有拥有更多的这方面的人才才可以想出新点子,探索出新的节目运作模式。节目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保证了人才的供应就会制作出令人惊艳的节目。就人才创新而言,湖南卫视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由湖南卫视打造的《快乐大本营》等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获得很高的收视率,与湖南卫视节目制作团队勇于创新和积极引入相关人才,积极创新人才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湖南卫视的制作团队有许多80后,这些80后脑子灵活,思维活跃,能对节目的制作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说,要想实现从“克隆”到创新的转变就必须首先创新人才机制,大胆吸收各方面人才。
2 打造核心栏目,提升品牌竞争力
1960年,美国行销专家麦卡锡提出了“4P”理论(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4个要素。产品就是注重开发产品功能,麦卡锡将产品放在“4P”理论的第一位,足见产品本身的重要性。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娱乐产品,其本身的吸引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核心节目是一家电视台能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能使其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家电视台的绝活,是其他电视台难以超越的独家武器。只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的真人秀节目,才能牢牢吸引住受众。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机地融入到节目中去,才能更好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拥有核心节目才是王道,在任何国家的传媒业发展过程中都是如此。我国有不少电视台没有自己的核心的真人秀节目,他们所制作的真人秀节目大多来自“克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缺乏品牌意识,对打造核心节目的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有极大的开拓空间,只要我们潜下心来,用心研究,就会打造出自己的核心节目,促进真人秀节目由“克隆”到创新的转变。
3 与受众进行全方位互动,汲取群众智慧集思广益
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所谓媒体融合就是指在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个体受众往往处在与多元媒体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一个人可能同时使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及手机等多种媒体来接收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也可能通过这些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现代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电视台等节目制作者作为传播者在创新节目模式方面起着积极的主动作用,另一方面广大的受众作为受传者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众作为受传者并不是单纯地接受传播者对他发挥的作用,同时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传播者发挥反作用,即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反馈,在这些反馈意见中大多包含着节目的不足与改进意见,制作者可以从广大的受众中汲取智慧,根据这些意见来更好地改进节目模式,收集到更多的新想法、新思路,以此拓宽自身的眼界,让整个制作团队的创新思路更加活跃,从而加快“克隆”到创新的转变步伐。
4 结论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正处在一种初级阶段,“克隆”是这一阶段的一个必然现象,尽管它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不可避免的阶段当中寻求创新才是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郭艳民,李欢.大陆娱乐节目对海外节目的克隆、仿鉴与本土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6).
[2]孙鹏博.从娱乐节目看电视节目同质化[J].才智,2009(25).
[3]李晓红.审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克隆之路[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