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分析——以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例
2015-02-26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秦 二(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分析
——以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例
秦 二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摘 要:电影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历史和文化,每个地区的电影都与这个区域内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电影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直接映射到一个地域的文化价值观方面。另外,电影还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文化内涵,要想对这个区域的电影有更加充分、明确地理解,我们必须从这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入手。本文基于英雄主义视角下分析比较中美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也是一种对中美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中美电影文化的交流,同时也能够对两国跨文化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英雄主义;集体英雄主义;英雄主义电影;人民英雄;超人英雄
1 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纵观电影的发展史和英雄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影和英雄都是时代的产物。30年代的中国,电影逐渐步入成熟的时期,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郭沫若、鲁迅和矛盾等人组成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他们创作的影片大都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的阶级斗争。而在这短短的10年后,国防电影又被作为当时电影创作的口号被提出,中国第一部英雄主义电影应属1938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正面自描写抗日战争的宣传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从此掀起了一股英雄主义类型电影的创作思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便是中国英雄主义电影人物形象的标杆,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形象的代表。
2 中美英雄形象塑造分析
2.1 中国的人民英雄
2.1.1 克己奉公,道德高尚
中国当代的文化价值观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念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甘愿为他人奉献的意识等。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便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即是“爱人”,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受历史文化影响,使中国传统的亦或是当代的英雄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都是那种大公无私,为了集体甘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的形象。
2.1.2 大公无私,舍生取义
中国式英雄是发展大势下的代表人物,俗话说的好:“时代造就英雄”。中国式的英雄之所以被称之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的人。
以2008年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为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震撼与感动。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最后,除谷子地之外46名战士全部阵亡,而集结号始终没有响起,但也始终没有一个人撤退。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个连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而从中国伟大复兴的事业上来看,这点小小的牺牲换来的却是一个大团体的成功。
2.1.3 出身平凡,归于平淡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纵观中国荧幕英雄,大都是出身平凡,但其最根本的存在原因便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以影片《董存瑞》为例,影片主要讲述了见习小八路董存瑞(张良)因年龄太小被赵连长(张莹)拒绝,然而却因帮一位临死的区党委书记交最后一次党费,才如愿以偿地成了八路军的一员,之后的董存瑞在经历抗日战争、内战的枪火洗礼之后,由鲁莽、冲动的孩子蜕变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1948年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已成为共产党员的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队长,在执行任务的紧要关头,董存瑞为减少战友伤亡,做出震撼后人的举动,成为英雄。
2.2 美国的超人英雄
2.2.1 命运奇特,安然无恙
纵观美国的英雄主义电影,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早期的英雄主义电影大都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英雄的命运大都很奇特。英雄们的超凡力量更多的是来自意外与巧合,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不同于普通人的优越感,从而主导了大多数人的命运。不可否认,超级英雄们所树立的一个个榜样,使观众领会到了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分析影片《美国队长》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国队长从一个验兵都不合格的瘦弱的人,华丽地变身成为美国精神的支柱,成为美国二战时期的顶梁柱。最终拯救了美国人民与水火之中,掉入南极洲的美国队长被神盾局所救。这远远不同于中国的英雄最终完成牺牲自我的精神层面上的升华,美国的英雄在拯救了世界,拯救了人民之后,最终大都能够被拯救,并且回归到现实。
2.2.2 个性多样,魅力丰富
美国电影中塑造了太多的英雄,其中称之为“三侠”的影片《超人》《蜘蛛侠》《蝙蝠侠》带给了观众无数次感官上的享受。但凡观看过上述所提到的电影的人,其实都不难发现美国的英雄主义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物能力的理想化。然而,相似的剧情模式反复地出现,使观众出现了一种近乎审美疲劳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一严重的问题,必须从影片本身进行改变,让受众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能够融入自己的思考。
2.2.3 能力超群,力挽狂澜
众所周知,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是最能够代表美国英雄主义类型电影的,好莱坞的影片大都极力宣扬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英雄主义。导演希望以此鞭策自己的民族,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实,这也是美国梦的重要部分。正是展现个体的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
以“超人”(Superman)系列为例,这实在称得上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作了。情形需要什么,超人就会什么。长大了的超人卡尔来到大都市,成为《行星日报》的记者。平时,他是温文尔雅的普通记者,危急时刻就变成穿着紧身衣、披着斗篷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守护神超人。
3 现阶段发展趋势
3.1 贴近理想,英雄内涵逐渐丰富
近些年,随着影片受众对于影片各个方面要求的提高,导致英雄主义类型的电影,近乎单一的叙事结构,以及复杂繁多的英雄形象,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最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英雄形象来回翻拍,剧情模式千篇一律,没有找到艺术创造和电影商业市场的一个平衡点,导致英雄主义类型电影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英雄主义类型电影想要继续在电影行业中蓬勃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美国英雄主义类型电影为了更好地发展,巧妙地结合英雄主义电影和科幻类型电影,科幻类型电影的特效巧妙地运用到英雄主义电影中来,使英雄形象更加理想化,画面更具有冲击力。
3.2 贴近生活,英雄价值观逐渐融合
电影自身是一门艺术,然其本身又是一种商品。要想使英雄主义类型电影得到更好地发展,导演不得不考虑两个大问题:第一,如何保持原有的观众;第二再保持原有观众的同时怎样增加更多的观众。稳定受众其实很简单,一部成功的英雄主义电影,本身就会塑造一个大的受众群,在原有的基础上,翻拍续集,无疑是稳定受众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瞿孝军.中国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2(18).
[2]史莹娟.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J].艺术评论,2010(2).
[3]王娟.美国个人英雄主义[J].学术探,2005(1).
[4]陈晓云.教化还是娱乐——对电影功能的一种理解[J].浙江师大学报,1993(8).
2 专题片运用音乐艺术的深远作用
音乐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虽然,我们大多时候都是用语言进行交流,但在电视画面和语言都无法表达出理想的情感深度的情况下,音乐就是最好的选择。画面主要是通过视觉效果来传递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音乐可以成为人物情感世界的叙述者。将角色的内心和片中情节完整地传达出来。即使没有人物,只是一般的自然景物的画面,音乐也可以渲染出更深层的意境和魅力。如在专题片《哭泣的还乡河》中,开头的青山、绿水、蓝天配以清扬优美的音乐,将还乡河的静美表现得如诗如画;当河水被污染,往日清澈的河流变成臭水沟时,优美的音乐也转变成了低沉的乐曲,由此渲染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最后通过政府的全力治理,还乡河重现幽美画面时轻快的音乐再次响起。
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韵律感悟到特定环境中的主题和深层意境。在《历程——纪念建台二十周年》的专题片中,在老一辈播音员回忆建台之初时响起了舒缓怀旧的音乐,使观众从中找到共鸣;当画面切到新闻记者赶往现场时,立马变成激烈急速的音乐,凸显出现场的紧张氛围。
音乐不仅可以使画面想象的感情更加丰富,同时还会影响到整个画面的情绪基调。传达给观众不同的感官效果。选配音乐可以丰满电视专题片的艺术形象,深化节目的思想主题,有利于将创作者的观点传递给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
3 结语
音乐主要对专题片的整体氛围、形象以及画面情绪等进行补充,起到深化的作用。电视专题片声音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依存、完美融合才能完成电视专题片的宣传效果,展现出电视专题片的艺术魅力。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是一项集多方面的创新与结合的工作。电视媒体“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一部成功的电视专题片离不开与其完美融合的配乐。后期编辑是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环节,而配乐又是后期编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电视工作者不仅要懂得画面与结构知识,还应该加强对如何提高音乐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艺术魅力的研究。
[1]王海燕.电视专题片中音乐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2).
[2]徐卫灼.浅谈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六部曲”[J].东南传播,2015(4).
[3]宋洁萍.背景音乐在专题片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4(14).
[4]杨金兰.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J].新闻研究导刊,2014 (15).
[5]茆竹青.浅谈电视专题片的制作[J].新闻传播,2014(2).
(上接第115页)
作者简介:秦二,(1986-),男,山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美学、文化传播。的美感,电视专题片则侧重对画面的补充和丰满。电视专题片音乐必须根据其主旨要求,与电视画面、节目语言、音响等统一结合。电视节目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电视编导可以“自由”地对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编创。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在选取配乐并对其进行“掐断”编辑时也应该注意创新,才能和全新的电视专题片达到和谐统一效果。 熊丽娟(1977-),女,山西大同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电视电视专题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