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2015-02-26张建梅作者单位靖远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
张建梅(作者单位:靖远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
论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张建梅
(作者单位:靖远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
摘 要:本文从甘肃省靖远县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村村通”“户户通”等项目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联系当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探寻中国西部县城及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为更好地发展当地广播电视事业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西部地区;村村通
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在西部地区,关注其发展历程及动向对广播电视工作者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甘肃省中东部靖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是中国西北众多贫穷县城中的一个代表,也是广播电视事业最基层机构的一个代表。
1 靖远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靖远县广播电视台成立于1982年,初期工作仅为广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任务逐渐向无线广播电视及有线电视转移。
1.1 广播电视覆盖状况发展历史和现状
1.1.1 发展初期以无线广播电视为主
县电台为解决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建立了两个广播电视转播台。由于县城由两块独立区域组成,故设乌兰山广播电视转播台以解决南部地区无线覆盖,北部由兴堡子川广播电视转播台覆盖,乌兰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建于1982年6月,信号覆盖区域面积为1325.8平方米,人口21.3万,兴堡子川广播电视台建于1995年,1996年元月开通,覆盖包括宁夏自治区海原,中卫县在内的面积达1512.6平方米,人口10.4万人,使全县大部分地区覆盖了无线信号。但受供电电压,设备老化等影响,很难达到信号高质量,不间断的要求,且无线信号仅转播中央一台、中央七台、省台及县台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频道,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设备逐渐老化淘汰和“村村通”“户户通”的实施,兴堡子川广播电视转播台已经于2013年10月停播,而乌兰山广播电视转播台也趋于衰落,目前主要用于保证广播信号和无线中央一套、中央七套电视节目信号的正常发射。在电视信号方面,城区及城区周边的乡镇主要由有线信号覆盖,分布较远的乡镇通过“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实施,也基本解决了广播电视的收视问题。
1.1.2 乡镇地区通过“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现信号覆盖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自1998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至2005年结束。根据第一轮实施效果,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靖远县也于2006年前后开始实施,使约4.1159万户通过无线信号收看电视,还有54350户采用卫星直播的方式解决了看电视的问题。继“村村通”工程之后,广电系统又开展了“户户通”工程。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边远农村地区还有两亿农户居住地未通达有线广播电视网络,靠无线方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少、质量低的实际问题,于2011年初开始启动的一项公益性工程。靖远县也于2011年起实施。一期工程惠及4.3万户,二期工程惠及1.23万户,共计5.53万户。这两项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农村人民的收视问题。
1.1.3 县城地区通以有线电视,并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在有线电视方面,由于靖远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地带,大部分为黄土梁峁半山区及其间的开阔滩原和旱川地,人口成小聚居状态分布,使有线电视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县城地区有限电视收看人口基数小,乡镇中人口虽分布较为集中,但乡镇与乡镇间线路较长,对线路的维护工作就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且线路长对信号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加之乡镇人员的经济基础较差,实际安装有线电视的人口不多,共计约2.6万户。2012年,县文广局开始进行数字化电视的改造,数字电视可向用户传送的电视节目除65套基本节目外,还包含30套付费节目,比有线电视的45套节目多了近一倍,大大提高了收视质量。但改造所需费用及维护费用较有线高,故全县仅有1.5万户选择安装了数字电视。
1.2 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本质上分析,广电产业是一种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它又是一种文化产业。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知识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一种表现。
当地广播电视局也创办了以展现当地区域特色、新闻资讯、实时信息的频道。由于广播电视台占据着市民的生活而具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当地已有的文化积淀也提供了丰厚的素材,靖远县广播电视台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厚内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区域文化不仅成为城区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且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就靖远县内的广电产业而言,其发展势头良好,但深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节目的制作极具地方特色,制作的质量却远不及市台、省台及中央台,收视人群也仅限于有线信号覆盖区,基数较小,以广播电视为载体的广告等收入也受到很大限制。收入极为微薄,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县台自己创办的广播电视节目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2 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
2.1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态势[1]
从1958年我国电视机诞生以来,广电网络发展大致经历了以无线广播电视普及、有线网络传输采用、国家级光缆干线网工程启动及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为标志的四个阶段。尤其是21世纪初广电总局开始在全国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和NGB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急剧增加。广电网络现有数字电视广播、交互数字电视(包括VOD、时移、网络录像等)及宽带上网三大主营业务。西部地区虽经济落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多媒体业务平台,推动三网融合的业务创新及应用,实现数字电视、宽带数据和语音业务的捆绑运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2 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特点分析
2.2.1 基础设施完善迫在眉睫,但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严重制约
若要实现三网融合业务(视频、数据和语音),全面完成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需要可靠的基础设备作为支撑。而地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其对于地处干旱的内陆又以农业为支柱的产业来说,高端设备意味着高投入,资金的匮乏使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难上加难。
2.2.2 广播电视系统的科技含量增加,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挑战
全新的技术,全新的设备,需要工作人员拥有全新的知识来应对这些变化,以保证信号输送接收正常,设备运行正常。近年来,广电系统采用了独立于公务员考试的招聘考试制度,解决了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新员工对新技术的掌握远优于老员工,但经验方面缺乏,且现今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若不积极学习,必将落后。
2.2.3 媒体产业和广电事业的发展遭遇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三网融合”的条件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融合已出现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还有手机等高端电子设备的盛行,宽带的逐渐普及及其速度的不断提升,使人们娱乐的方式于趋多元化,并不仅限于看电视。这些行业必将参与到广告制作等竞争中,可以形成良性竞争,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服务。这势必给广电事业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发展契机,需要好好把握。
2.3 对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建议
2.3.1 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合理安排发展规划
西部地区,尤其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城、乡镇来说,高档次的设备意味着高投入,一方面,需解决投入资金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投入后获得的实际产值未必会达到预期。故根据当地实际的经济情况来安排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使投入与产出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此外,广播电视事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国家应加大关注,支持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2.3.2 引进新的专业人才,并对已有的员工进行培训
广播电视系统必须跟紧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员工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反映着该行业的竞争实力。引进的专业人才可以带来最新的科学技术,而已有的员工也需对最新的技术有所了解。定期组织有效的培训,可以使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始终使行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2.3.3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力争开创一个属于广播电视的新纪元
广播电视在打造特色区域文化提升凝聚力的过程中,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对区域文化和消费者特征的把握比较到位,更容易同该区域的受众达成交流的默契。在文化认同上,城市电视台具有其他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地区的广播电视人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三网融合将把广电产业推向竞争的浪头上,必须以自己的所长继续存在并不断强大充实;同时,建立西部广电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使广播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走向繁荣。
3 结语
广播电视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已成为区域内公共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促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者、发展区域产业宣传的龙头,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也有着巨大影响,使我们的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广播电视也可起到打造特色区域文化提升凝聚力的作用,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2]。因此,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应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广播电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珊,鲁英杰,袁韵峰,等.广播电视网络在三网融合中的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12).
[2]张海晶.探析广播电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2(12).
作者简介:张建梅(1966-),女,甘肃靖远人,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有线机房和无线转播台设备的维修与维护、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