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即兴口语在节目主持中的发挥与应用
2015-02-26陶丽娟
摘 要:即兴口语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相时而动,瞬即而成;风格多样,表达形态各有千秋,可谓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在这种多样风格的即兴口语中,其共同的特点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写照”,是“语言的功力,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等,既体现出了主持人的一种综合性素质,又反映了主持人的语言才能,同时也是主持人的素养、品格、气质、才情的综合写照。
1 快速言语的生成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快速言语生成包括表达动机出现、表述意图确定、内部语言编码、言语表述扩展几个方面,综合来讲分为五个环节。一些主持人大赛的节目经常有让参赛选手根据所提供的词汇或素材当场即兴编故事讲出来,涉及到了快速言语生成的问题。
现场言语生成最忌讳的就是“表达焦虑”,焦虑浸透于意识系统,就不可逆转地形成沮丧和无奈,造成言语思维网络通道的阻塞。任何人在特定的现场都会有言语的生成,但“语不成句”就不算成功。有人可以“知而能言,言之能顺”甚至“言之成篇”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把话语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没有限制就不可能有语脉清晰的表达;同时,选取的角度宜小,议论应求准求精。
第二,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对话题做出快速反应,重在一个“快”字,说话时要准确地牵住语脉线索,再进行思维与表达的同步讲述。
第三,现场言语生成不是信口开河,不是生产语言垃圾,应该清醒地把握语脉走向,既注意不同意义层面的展开,又要注意纵向的语意深入,做到言之有物,有一定的信息密度。
第四,语言表达的本质是沟通和交流,因此,需要积极沉稳的情绪,还需要与语境的“同化”,审时度势地根据现实情况作硬性调整。
2 如何看待“说新闻”
“说新闻”的传播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二战”以前广播新闻评论员的出现,也由此而推动了主持人的应运而生,从而使得播音员的新闻播报转变成了主持人节目。
“说新闻”在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中,为我国新一轮电视新闻改革注入了新的内容。播音改革的浪潮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纷纷竞相效仿,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开始,“说新闻”蔚然成风,而且主流新闻播报也从中受到启发,开创了“播”中有“说”“说”中有“播”的新风格。诚然,由于“说新闻”之风兴起过猛,更源于各主持人的水平层次参差不齐而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使之受到外界的一番评论和质疑,比如某些地方台用方言说新闻、媚俗化的调侃甚至“戏说”新闻也大行其道,这与“说新闻”的原本宗旨都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更是需要在今后的道路中不断加以改进的。
“说新闻”是最能检验主持人业务水平、专业能力的新闻传播形式。因为它需要清醒的新闻敏感、准确的新闻判断力,即对新闻信息辨识的眼力;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具备良好的整体驾驭能力、出色的语言表述能力和非凡的记忆力。这方面需要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来加以强化。
目前,我国“说新闻”的流程大致如下:
新闻选择:对选择哪些信息,舍弃哪些信息,贯彻正确的编辑意图,对新闻的侧重面应有准确的把握和整体的控制。
编排顺序:新闻编排体现媒体的新闻态度,不可小觑。
新闻加工:补充背景信息,加入必要的评论,进行表述构思。
语言设计:从调动收视兴趣出发,进行语言设计,为每一条消息寻找最佳“切入点”,设计富有新意的导入语、串联词和点评语。
流畅讲述:对消息逐条消化,概括要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 即兴播讲在新闻中的应用
3.1 现场采访
即兴采访是一种形式独特的采访方式。它需要主持人对被采访对象的经历、兴趣、性格、成就以及近期有关情况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但对于现场采访过程中,更多的是面对无框架、无细致准备的采访,预设框架反而有碍于对有价值信息的追踪和捕捉。采访者仅凭一条思路,靠“质朴的直觉”即兴拟定访题和方式,这对采访者日常知识的积累、思维素质和交往能力无不是一种严格的考验。
一般来说,即兴采访有两种切入方式:一是从开放性的泛问逐渐收缩聚焦,有点像正着放的漏斗,从光口渐入漏斗嘴;二是小角度切入,提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回答、别人也愿意回答,这样步步为营,可以渐入佳境,就好像是倒过来的漏斗,嘴儿朝上,切入口小。两种切入方式可根据采访对象而定。对于一般文化水准较高的采访对象通常会采用“正漏斗”法;反之,则用“倒漏斗”法。
即兴采访者要善用“情绪引力”,以坦诚和热情感染对方,让对方轻松接受采访。采访初始,可迂回切入,以假设前提“诱”答。采访“触礁”要随即岔入其他问题;提问用语要简洁、点到为止;采访过程可运用语脉的“连动效应”扩大采访的扫描面,营造融洽的气氛。对方的谈话兴趣如果不浓厚,可用隐含前提的“错问”激发对方;也可随机改用平淡的交谈活跃气氛,用以过渡,然后适时切入正题。当对方说的时候可暂时不作插入,而把对方置于主角地位,对方大段地表述之后,随即跟进深化提问。
即兴采访还分为:群体性采访、硬性采访、软性采访。群体性即兴采访要有一条思路或构思提纲,凭借“质朴的直觉”即兴选择采访方式和采访对象。硬性采访节奏较快,常常渗透自己富有个性的思维。为了追寻答案而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穷追不舍,可能要冒着被“顶”回去的风险。软性采访相对于比较拘谨、性格内向的采访对象尤为适合。如果不看对象,把硬性采访的方法用在了适合软性采访的采访者身上,恐怕采访就难以进行下去。因此,选什么样的采访方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被采访对象而定。
3.2 现场报道
在电视直播报道的现场,记者走进镜头进行即兴播讲,是新闻报道形式的重要变革。新闻现场通常纷繁复杂,这时的主持人或记者就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预测观众需要的信息从而来确定表述的要点和顺序,对新闻要素的表述做到心中有数。
现场报道一般时间不长,通常只有一两分钟左后的讲述时间,不允许滔滔不绝和模式化的叙述、空话连篇的播讲来浪费播出时间。因此,精选新闻要点,快速周密构思、过滤报道语言,是现场报道的重要环节。为了在短暂时间里所说的话句句有用,报道前可以写出提纲或梗概,打好腹稿,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应心中有数,可在心中反复默诵。
现场报道的现场是动态的,是瞬息万变的,报道者不能受预想提纲的限制,必须及时发现、捕捉值得报道的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具象性细节描述就显得其重要,要将环境信息、新闻细节和话语表述结合为一个整体。
4 即兴播讲中口误的规避原则
即兴播讲中口误是必须正面和直视对待的问题。规避口误关键是增强角色自觉,排除知觉心理障碍。主持人必须保持稳定、灵敏的语感,使自己处于直觉同化的灵动状态,包括对语境、语体、语旨的整体性知觉,随时排除知觉盲点,实现言语对象与言语主体之间牢固的心理连接。
增强注意的稳定性
增强注意的广泛性
增强注意的发散性
克服惯性运行的感知麻痹
保持状态,“失语”不“失态”
运用“智慧的坦诚”及时化解
将错就错,自圆其说,力挽狂澜
即兴口语在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训练中是“非说不可”和“非下苦功不可”的两条铁的原则。而即兴口语绝非“信口雌黄”“口是心非”,必须坚持“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语气”,杜绝一切虚假和造作。如果只会“能说会道”,内心缺少文化底蕴,那样的即兴口语又会到哪里去发挥作用呢?广播电视的语言传播,是一种责任重大的引导和教化,必须把荒芜、混乱、零散、肮脏的词语过滤掉,必须精选明确、通俗、深刻、优美的词语加以组合,弘扬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高质高效地传播信息,达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