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影响
2015-02-26赵惠芳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赵惠芳(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网络传播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影响
赵惠芳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越演越烈,网络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传播方式,并在受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仅损害了被欺凌者的人格和尊严,也显露出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作为一种最便捷的传播媒介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发挥其优势,成为反欺凌的工具。本文主要分析了校园欺凌事件通过网络传播的情况,并且探讨网络传播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欺凌;网络暴力;心理健康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校园欺凌事件一直都作为一种比较大的隐患危害着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便捷的传播工具已经使得这样一种本来藏匿于学生之间的隐秘事件公开化,不仅损害了被欺凌者的尊严,也暴露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青年记者》的一份调查《校园欺凌与网络传播》显示,网络成为获取校园欺凌信息的第一渠道,占比为69.61%,远远超过其他渠道,传统媒体在获取校园欺凌信息方面的应用频率明显降低。而网络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网站(61.27%),其次是微信(56.86%),第三是微博(42.16%)。网络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要通过各方的努力,引导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
1 校园欺凌的网络传播情况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放学后校内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学生涉及其身体或心理的带有侵害性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追求个性,又十分想获得同学的认同,很容易形成小团体,同时也容易被孤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欺负。
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网络成为校园欺凌的一个主要传播渠道。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 年1月-5月,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40余起。微博话题“校园欺凌”阅读量为131.4万,“校园暴力”的阅读量为8029.8万,讨论有5.1万,而“反对校园暴力”阅读量为1.1亿,讨论数8.9万。而根据新媒体指数统计的数据,截至2015 年9月15日,以“校园欺凌”为关键词的文章共有449篇,总阅读量达87万以上,发布最早是“南京校园”公众号在2015 年1月3日发布的《早期欺凌与大学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点赞数最多的是公众号“央视新闻”2015年5月15日发布《16岁少年屡遭同学辱骂欺凌,不堪忍受跳楼轻生》,从微信公共号上的关注度上来说,公众对校园欺凌是十分关心的,并且关注度和互动比较高的不仅包括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还包括国外对于此事的做法以及专家的建议等。
2 网络传播校园欺凌所带来的影响
网络使信息传播更便捷,但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近日,浙江庆元多名初中生殴打和烫伤小学生的视频和一条名为“网曝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被欺凌者脸部并没有打马赛克进行匿名。网络传播校园会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2.1 消极影响
2.1.1 欺凌视频会侵犯被欺凌者的合法权利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有的会把欺凌视频、图片发布到网络进行炫耀,有的则会让女生脱光衣服拍裸照并直接上传到网络或者作为不让对方说出去的威胁,有的则利用QQ、微信、论坛、微博等公开被欺凌者的个人信息,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被欺凌者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利。
2.1.2 对被欺凌者造成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被欺凌者在实际的欺凌事件中遭到扇耳光、手打脚踹等身体伤害,在被欺凌过程中无力反抗的行为已经使其在精神上受到了伤害,而欺凌过程结束后,伤害远未结束。拍摄者在网络上发布欺凌视频,在小圈子如QQ空间进行传播时,人际关系圈子小,彼此的交际圈可能会重叠,被欺凌者的脸部未被遮挡,会使其他认识被欺凌者的人对被欺凌者产生不好的看法,这会进一步伤害被欺凌者。而扩展到大圈子传播,让被欺凌者暴露在更多人的视野里,会使得被欺凌者的心理遭到更大的伤害。这些被欺凌者在校园里本身可能处于一种弱小或者孤独的状态,再被欺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一些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被欺凌者在被欺凌后怀恨在心,在自己足够强壮时会欺凌他人以进行报复,这显然是心理伤害未得到有效治愈的结果,甚至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2.1.3 欺凌视频的传播会加剧恃强凌弱的不良风气
江西永新县打人视频长达1分28秒,在视频中,一个女孩跪倒在地,多名女孩对其拳脚相加,很容易让处于同等环境中的人产生可以打人的心理,也很容易让处在受害者同样环境下的其他人产生恐惧,旁观者“围观”心理加重,会变得冷漠。当视频传播到微博、网站或者其他APP,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网络世界时,能接触到这个视频的人就更容易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视频中是几个人对峙一个人的状态,呈帮派化结构,并且得手得如此轻易,让被侵害者无力回击,这样的行为已经构成侵权,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但视频中没有这样的提示,借助网络的传播会让很多思想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养成不良习惯,加剧恃强凌弱的社会风气。
(下转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