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脱口秀节目的阶段性预采访
2015-02-26陈江
摘 要:本文试图总结脱口秀节目中的阶段性预采访现象。如果比较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与脱口秀节目,可以清晰地看到,预采访是这两类节目共同拥有的采访手段,而阶段性预采访却仅出现于后一类节目中。然而,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阶段性预采访似乎并没有受到电视新闻学者的足够重视。希望本文能为增进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运用阶段性预采访的自觉意识和技能提供有益帮助。
1 预采访和阶段性预采访:新闻访谈节目与脱口秀节目之比较
正如本文的题目所示,本文所要研究的是阶段性预采访。要了解阶段性预采访,先要了解预采访。预采访在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中很常见,而历史上经典的预采访一直是被人们研究和探讨的对象,在此回顾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预采访。
法拉奇对邓小平的采访是1980年8月21日和23日分两次进行的,地点是人民大会堂118厅。法拉奇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记者,一坐下来,她就把录音机放在茶几上,然后跟邓小平自然的打招呼。下面是这一经典的对话: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幽默地回答:我的生日?明天是我的生日吗?
法拉奇:是的,邓先生。我是从您的传记里得知的。
邓小平:好吧,如果您这样说,那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而且,如果明天是我的生日,您也不应该祝贺我:这就意味着我已经76岁了。76岁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了。
法拉奇: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但是,如果我对他说76岁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他会扇我耳光的。
邓小平:他干得好!您不会这样对您父亲说的,对吗?
正式的采访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不过在正式的采访中,话题都没有这么轻松。法拉奇的提问是围绕对毛主席的评价展开的。
如此看来,这个预采访所提出的问题与正式采访内容没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属于纯粹的热身工作。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使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关系在刹那间变得亲近了,并且因为谈到“生日”“父亲”一些比较温情的字眼,使整个谈话的场面都更为和谐,有效的调节了现场气氛。
所以,良好的预采访出现在新闻访谈节目中是必要的,而因为新闻访谈节目所具有的严谨性和严肃性的关系,预采访的运用对于如何照顾被采访者的情绪和如何缓解现场的气氛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娱乐价值:阶段性预采访的主要成因
再来看电视脱口秀的基本内容元素。脱口秀节目追求的往往是娱乐价值。电视脱口秀节目具备采访、评论和娱乐元素。采访和评论在脱口秀节目中缺一不可,而娱乐又决定了采访和评论的存在价值,起到了绝对的统帅作用。因此,可以把电视脱口秀节目比作数量三。
那么,在这一比三的不平衡元素对比中,终于发现了阶段性预采访存在的最重要原因,那就是对比之下完全多出来的娱乐这一脱口秀节目元素之一。在研究了上文的例子后,甚至可以说,娱乐是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和脱口秀节目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在脱口秀节目中,评论是常见的。这些评论大部分是主持人提出的主观话题,如有文章提到的陈鲁豫问起陈可辛的头发颜色,以及询问陈可辛对于歌舞方面的造诣。这都是对于嘉宾来说再主观不过的问题,而发问者在纯粹提问的刹那已经脱离了原本的话题,所以,此处的评论也并非单纯的评论,更多的作用却是为了引起对方的反馈。比如,《鲁豫有约·是是非非何智丽》一期节目中,鲁豫在采访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关于1987年39届世乒赛著名的“让球风波”一事时,有一段这样的评论。
鲁豫:这样对管建华会不会挺不公平的?她认为是安排好的,她可能没有尽全力来打吧,我估计,因为觉得反正已经是安排好的,然后来个措手不及。
这是鲁豫在听了何智丽叙述当时没有听从上级安排执行让球一事之后,对于何智丽当时的对手做的一番心思上的揣测和评价。面对如此敏感的话题,鲁豫的评论绝不是简单的评论,而是为了引起受访者的相同或相反的意见,以引发受访者的谈话兴趣,说出当时她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消息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无疑具备十足的杀伤力,而此处与众不同的评论对于整个采访也起到了百步穿杨的效果。
基于对上述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阶段性预采访出现且仅出现于脱口秀节目中是必然的。毋庸置疑,阶段性预采访的出现为脱口秀节目调节气氛以及营造良好关系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