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步之遥》的叙事风格探析
2015-02-26白雪银
摘 要:从经典之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从前卫实验的《太阳照常升起》到夸张传奇的《让子弹飞》,姜文的电影始终流露着强烈的个人意识。而在饱受争议的新片《一步之遥》中,姜文仍坚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夸张叙事元素的运用以及后现代的叙事策略等手段展现着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
姜文新片《一步之遥》自上映后,便引发了观众极为两极化的评论,称赞者言其奇幻浪漫,批判者称其晦涩难懂。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取决于观众对姜文电影风格的喜好与否,而《一步之遥》即多方面地展示了姜文的风格。本文将着眼于影片的叙事,从叙事视角、叙事元素、叙事策略三个方面对其叙事风格进行论述。
1 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如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以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叙述,《一步之遥》也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来架构整个故事。
在《一步之遥》中,主人公马走日的画外音贯穿始终:开篇就“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进行探讨,奠定了整部电影“文艺”的基调;中间则穿插着马走日对事态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如在“花域大选”之后马走日的一句“武七少爷的钱洗白了,可是也都白洗了”,幽默讽刺地道破了电影前半段故事的精髓,而他的“一见着完颜,我就不三不四地装不正经,可一见着武六就七上八下”,则直观地将他对电影中两位女主角的不同情感展现了出来。
除了借助画外音,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依靠于镜头语言的选择。在影片的结尾,马走日被枪毙后坠崖,导演选用了对镜说话式的“直视镜头”,让马走日与观众展开交流,并借马走日之口对武六之后的命运展开联想,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2 夸张的叙事元素
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夸张的叙事元素的运用是其明智的选择。
例如马走日和完颜在吸食鸦片之后,神情恍惚地来到一片野地。马走日拿着手枪向天空开火,夜空中随之绽放烟花。之后印有巨大兔子阴影的月亮仿佛从天上滚了下来,直立在二人眼前。最后,二人高喊着“解放兔子”,开车奔向月亮。尽管此段落被公认在向《月球旅行记》致敬,但如此充满想象力的情节确实为影片营造了奇幻浪漫的氛围。
另外,影片中某些夸张的音乐元素的运用,也为电影的叙事增色不少。同样在“奔月”那场戏中,完颜躺在汽车上突然唱起的京剧《贵妃醉酒》看似有些“突兀”,但戏曲的内容与二人“奔月”的行为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尤其是当“皓月当空”一句响起的时候,画面中间恰好出现巨大的月亮。
3 后现代的叙事策略
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出现在20 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姜文的电影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后现代的艺术风格,在叙事层面上集中表现为不确定性、拼贴、反讽、黑色幽默等。
3.1 不确定性的突出表现
后现代主义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由于深度模式的消解,一切都走向边缘,走向不确定” [1]。
影片后半部分主要围绕“马走日有没有杀完颜”的问题展开,代表当局的项飞田出于情面和政绩的考虑,一口咬定马走日是杀人犯,而王天王的文明戏《刺杀马走日》的走红也强烈搅动着社会舆论。虽然二人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混淆视听”的成分,但由于完颜出事当天的情景是部分缺失的(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当事人马走日也因吸鸦片而神志不清。情节的“不确定性”推动了悬念的产生,进而导致意义的“不确定性”,如同一场“罗生门”,几方各执一词,无所谓真相,但足以探视人性。
3.2 借助于黑色幽默的反讽
黑色幽默与一般的幽默相比,区别在于滑稽和搞笑之后还含有对现实的讽刺,甚至恐惧和悲哀。
在影片接近尾声时,马走日站在风车前阐述自己遭世人误解的经历时,台下涌现出一对对新郎新娘,两个反面人物(项飞田和武七)也位列其中,此处虽与剧情无关,然而却象征着污秽总以一种类似于结婚的热闹祥和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颇有“粉饰太平”的意味,同时也对应了影片前半部分不光彩的洗钱行为。
从整体上看,影片也一直笼罩在黑色幽默的氛围中。大量的热闹场面和搞笑台词使影片看似一出喜剧,实则暗含悲哀:主人公马走日一直被误解和利用却不肯低头,最终被无名的枪杀死,理想主义也就此幻灭。
3.3 碎片化的“拼贴”叙事
“拼贴”本是以方法论的视角看待后现代主义而产生的词语,运用到后现代的影视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为将多种风格、多种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与原貌大不相同的气质。
《一步之遥》的叙事框架比较松散,逻辑也比较跳跃,但快速的剪辑将各种元素拼贴在一起后便形成了密集的文本轰炸,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影片没有一直囿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其中百老汇歌舞、中国戏曲、意大利的歌剧、黑白默片等多种风格的元素的拼贴更多地在为“表意”服务,再现了国人对老上海的终极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