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猜想”媒介神话的科学传播研究——以“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媒介事件为例
2015-02-26侯蓉英纪志刚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华北科技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侯蓉英纪志刚(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华北科技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数学猜想”媒介神话的科学传播研究
——以“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媒介事件为例
侯蓉英1纪志刚2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华北科技学院;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摘 要:本文以“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媒介事件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阐释了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大众媒介通过运作机制建构出了科学神话,其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关键词:数学猜想;神话;媒介;传播
“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是古老的世纪数论谜题,每一次的猜想证明都引发了媒介大量的各式新闻报道和商业活动,而相关数论的话题更是激发了公众的极大热忱。“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两大科学媒介事件影响至深。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数学猜想都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媒介营造的“数学神话”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认知。数论,因其高深和复杂的数学原理始终与公众保持着距离,是什么样的科学传播形态使之与公众如此亲近?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机?本文将在传播学框架体系下,对其进行剖析,以探讨数学发展历程中的科学认知结构。
1 政府对数学传播的主导与社会培育
1978年“陈景润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和1993年“怀尔斯破解费马大定理”两大数学科学事件都曾轰动一时。媒体的相关报道不仅让各界极大关注着数学的发展进程,同时数学神话的媒介事件也成为公众多年来津津乐道的话题。例如,费马大定理被怀尔斯证明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公众广播网对怀尔斯进行专访。英国广播公司BBC相继拍摄了《费马大定理》电视纪录片并斩获大奖。类似的情景也同样发生在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各类讲座、报刊、广播、传记、影像媒体如同盛宴一般纷纷采访并邀请陈景润,数学以从未有过的公开方式向大众广泛传播。
2 科学的大众消费文化
霍尔顿认为分析媒介事件另外一个重要成分,是探讨科学以外的文化发展。如今的怀尔斯已不再是单纯的费马大定理的数论专家,他更是全球大众文化闪耀的数学明星。《纽约时报》曾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为题报道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消息。有人透露,《人物》杂志将他与戴安娜王妃、克林顿总统等一起列为“本年度25位最具魅力者”;一家国际企业曾邀请这位腼腆的数学家为其新系列男装做广告。在这场盛宴中,大众媒体借助传奇、魔幻、争议、时尚的方式吸引眼球,制造出“公众人物”和“名人”,来显示科学专家的神秘莫测和数学的无限威力,以此激发公众的狂热、震撼与痴迷。充满好奇和充当无知看客角色的公众体会着科学娱乐文化。科学逐渐沦落为大众休闲消费的一件商品。
数学猜想有着巨大的诱惑,多年来一直被媒体认为有着文化商机。2000年3月18日,美国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和英国费伯出版社向世界悬赏,宣布在两年之内“哥德巴赫猜想”破解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消息一出,全球掀起了一股“哥德巴赫猜想”的热潮。而实际上,有相关人员指出此次活动是由两家出版社策划为希腊作家阿波斯托洛斯·袄克西亚季斯的小说《彼得罗斯大叔和哥德巴赫猜想》所作的商业宣传。从20世纪起,科学作为传播内容就已经被纳入到大众媒介的生产运营规则中,并被进行着不同方式的编码。大众媒介诸如讲座、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博物馆展览和互联网等不断地创造各种科学意象和商业活动来刺激公众的科学文化消费。媒体记者、编辑和策划人也巧妙运用商业文艺手法对科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制造,创造出面向普通大众的休闲阅读文本。
3 “数学猜想”的媒介涵化研究
明星数学家怀尔斯、学习楷模陈景润的象征性意象已经成为媒介科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不仅是数学家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更是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媒介的文艺包装让这种意象唯美化、通俗化,便于公众陶醉其中,并形成普遍的认同。崇尚科学、追捧科学不仅成为生活时尚风潮,同时也是人们羡慕科学精英身份的重要标志。
但是,这种理想却与现实不符。法兰西科学研究院拒绝公众对费马定理的证明、中科院告诫人们避免误入哥式猜想歧途,明显说明一个事实,“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神话造成公众科学世界观与现实常规科学严重分离。这种分离导致公众与专家的兴趣点和语境出现鸿沟,造成彼此话语对接的缺失。公众的科学世界很大程度来自媒介的教化培养,我们称之为媒介的涵化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晓原,钮卫星.科学史读本[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科技传播视野下的公众科普路经研究》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