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

2015-02-26冯琳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3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受众

摘 要:本文从新媒体的重要特点入手,分析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分析、总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之应对策略。

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对比高速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新媒体的发展潜力巨大。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的媒介形态,它包含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车载媒体等。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受众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被悄然改变,这种深远影响也更加明显地存在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一些敏感性的突发事件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及时引导,那么负面影响则有可能占据舆论主导。

1 新媒体的重要特点

1.1 信息及时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的崛起,既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我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媒体本是新闻传播的强势主体,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在其几乎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以极为强大的交互方式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间的关系对等,甚至极大的提高了受众的主导功能,为受众的情绪宣泄、沟通交流以及意见表达提供了最迅速的传播渠道,以至于新媒体已经成为推进社会成长不可或缺的新力量。

1.2 形态多样化。新媒体打破了媒体间的壁垒,以多样化的形态最大化地消融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边界线。通过细分受众使得传播方式更有针对性,从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以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得传播内容更加生动化、具体化、便捷化。

2 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2.1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首先,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为舆论环境提供多功能的崭新场所,成为受众情感宣泄和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抒发民意甚至参与时评,这也成为受众当下最为依赖的舆论平台。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越是迅猛,媒体舆论引导的风险也就越大。积极健康的正向舆论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一些极端的消极舆论也会滋长。这些混淆视听的偏激情绪使得传播信息被严重污染,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这也成为当下关于媒体舆论引导的新课题。

2.2 受众甄别信息存在“盲目性”。首先,一些受众对国家的制度法规了解不够全面,很难完全正确地把握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如何利用正确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容易陷入舆论误区。其次,一些受众始终抱以“法不责众”的错误心态,容易被个别带有个人极端情绪的人所利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再次,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受众容易被“人云亦云”的惯性思维所摆布,一些被夸大的虚假之词以及不实之事就更有可乘之机。

3 突发事件引导策略

3.1 媒体应当把握“主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新媒体的“舆论”功能将受众带入舆论的民主时代,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的参与意识也是空前高涨,这给媒体的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媒体应当最大化地发挥其正能量优势,唱响主旋律,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将社会监督和社会调解积极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促进突发事件快速顺利地解决。

3.2 新媒体之间应当“强强联手”。新媒体时代也是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不仅使得突发事件的传播渠道多元化,同时也突显出新媒体都存在各自的“短板”,媒体若想达到舆论强势,媒体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强强联手的同时博采众长,争取掌握舆论的向导权。

3.3 媒体导向还要“抓时机”。新媒体环境下,尽管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自身具有舆论导向优势,仍然必须坚守信息的真实性,争取第一时间发布事件真相,在谣言被散播之前就发出具有说服力的声音。

3.4 警惕舆论传播的“持续性”。尽管传统意义上的舆论信息表现出来去匆匆的“易逝性”,但是舆论作为公众集体意识的表达形式,因其事态之不同而具有隐匿的强持续性,其所隐含的特殊性也有异常复杂的一面。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在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媒体应当全面重视舆论传播的热度,准确把握时机,有效引导和监督突发事件的舆论信息。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论受众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