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对现代传媒中流行语的理解与应用
2015-02-26侯皎洁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求新求异心理的增强,新闻用语出现了很多创新的地方。同时新闻语言的时新性和规范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应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本文列举了当前新闻语言中流行语表现的几种形式,最后阐明了新闻语言中流行语使用的几个基本原则。
流行语是在特定的时期内社会现象的一种展示,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焦点或者社会心理,所以,流行语自产生之日开始就受到了传媒界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流行语可以分为口语流行语和书面流行语。随着新闻传媒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与口语和书面相等同的新闻传播流行语。有很多学者将新闻流行语作为一种语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报纸、新闻广播和电视中最为流传广泛的传媒流行语展开谈论,从语体风格和自身特色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 新闻传媒当中流行的主要类型
流行语的应用主要依靠3个主体进行承载,书面、语言和网络。为了促进流行语的发展,每年都有“中国主流传媒十大流行语发布”和“十大网络流行语发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高等学府近几年来一直对流行语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对于那些普遍应用的流行语进行了检测和发布。除此之外,《北京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众多的主流报刊,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新浪、网易等众多知名传媒机构也都对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追踪报道,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并且逐一公布。很多情况下,由于流行语的发布者学术水平和语料技能水平不同,让各种流行语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自都觉有不同的特征。比如一些字母:MM、GG、CNN的网络流行语,再如囧、大虾这种被赋予新义的媒介流行语,还有那些比较正规的书名流行语:高铁、低碳、“十二五”规划等都各自具有鲜明的来源特征。有很多的流行语正在被各种媒介引用,但是由于其不具有全民性的特征,所以很多时候不能被所有受众群体理解和接受。
2 书面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的实质
书面流行语主要应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所关注的也都是社会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网络流行语主要呈现社会热点对人们的影响,所以反映的大都是群众本身。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流行,主要是可以引起受众在情绪上的共鸣,让人们可以更为直观地接受所描述的事物或事件的内涵。概括地说:书面流行语大多数展现的是现象,网络流行语则注重情绪,不管采用哪种流行语表达方式,都要求可以准确地表达语义,这也是流行语发展的最终方向。
在2010年的主流传媒流行语发布会上,综合评定出了十大流行语词汇,分别是:地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高铁、低碳、微博、货币战、嫦娥二号、“十二五”规划、给力。这些流行语用词基本都是书面流行语,具有非常强烈的代表性,反映了2010年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事件。大家在使用和传播这些流行语的初衷,是为了客观准确地表达发生的事件,不但语义明确,而且表达简明。2010年公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用词分别是: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鸭梨、非常艰难的决定、蒜你狠、围脖、凡客体、闹太套。这些词汇的流行所表达的意思和事件本身并无多大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迎合网络环境下,是网友情绪的一种宣泄。
书面流行语虽然与网络流行语在实质上有很多不同,但是就传媒的传播特点和功能而言,他们的基本特征都具有客观性,都可以准确地表达一个社会事件,让受众群体更快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所以,流行语往往代表了全体国民的主流意识。书面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媒介虽然大不相同,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如果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可以与公众的情绪相吻合时,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一个流行语就会瞬间爆发,并且开始疯狂地运动传播。
3 书面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变异
流行、传播广泛是流行语的主要特点,所以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流行语,都可以满足人们对事件的认知需求,也可以满足人们情感上的宣泄,所以在一定范围传播中,也会随着传播产生变异。
书面流行语在流行过程中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书面流行语的意义,是特定时期某一个或一类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概括。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动因是宣泄公众的情绪,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带来了语言的个性化和新颖性。
当然,网络流行语流行中的变异,并不局限于形式的框架化和意义的扩散,其实,为了适应流行,流行语的语法和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在此不再赘述。
4 结语
本文从新闻的角度对流行语进行了分类研究。语体的类型往往受制于新闻传播。因此,书面流行语更具社会学价值,它反映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重大事件和思想,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当然,新闻流行语所反映的情绪也和一个时代社会密切相关,但它还更具有极大的语言学价值,它的产生和在流行中的变异,对研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