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引爆网络舆论的“人肉搜索”
2015-02-26任洪忠
摘 要:2014年,“水木坑爹女事件”再次将“人肉搜索”拉入公众视野,相对于机器搜索,“人肉搜索”是指网民采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的网络搜索方式,其借助于庞大的网民队伍,不断对所需信息补充、完善,迅速得出确切的答案。“人肉搜索”自出现以来,引爆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舆论。同时产生了“网络暴力”的负面现象。“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在使用时需要趋利避害。
1 “人肉搜索”的界定
“人肉搜索”是相对于机器搜索而言的,与机器依赖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不同,“人肉搜索”主要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和纽带,由网民积聚力量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源,对一些问题或倡议进行解答及回应。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汇聚网民的力量来寻知答案的一种搜索方式 [1]”这种搜索方式可以达到个人提问,八方回答的效果,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揭露真相,克服机器搜索的局限性。
2 “人肉搜索”事件回顾
“人肉搜索”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网络传播现象,最早发端于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当时有网友发帖贴出女友照片,网友怀疑照片女子是电影情色演员,引发“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真正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是在2006年,当年2月的“虐猫女事件”和4月的“铜须门事件”使“人肉搜索”受到更多网民的追捧,进入大众媒体的视野。
2006年2月28日,有网民在网上公布了一组用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致死的视频截图,引发网友声讨,参与虐猫的嫌疑人身份信息被披露在网上,他们在舆论的重压之下丢掉了工作,生活发生巨大的变故。此次“人肉搜索”不到6天的时间,其效率之高不亚于警方的办案速度。在此事件中,“人肉搜索”引擎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
真正意义上的“‘人肉搜索’中国第一案”是“王菲案”,进入了法律程序。2007年,王菲的妻子姜岩从24楼的家中跳楼自杀。随后,天涯论坛一名网友将姜岩自杀前的博文转发,并称姜岩是因为小三才从24楼跳下。一场网络风暴由此展开,网友在谩骂谴责后动用了“人肉搜索”,王菲与“第三者”的姓名、住址、照片等信息都被曝光。2008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就这起案件做出一审判决,王菲胜诉。
梳理2001年至今的“人肉搜索”事件,主要有:2001年,“微软陈自瑶事件”;2005年,“卖身救母事件”;2006年,“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巴士阿叔事件”;2007年,“钱军打人事件”“海艺辱师事件”“华南虎事件”“王菲案(死亡博客事件)”;2008年,“香水门事件”“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事件”“天价烟事件”;2009年,“杭州飙车撞人事件”“虐婴女事件”“贾君鹏事件”;2010年,“主播门事件”;2012年,“杨达才事件”;2013年,“女高中生事件”;2014年,“水木坑爹女事件”。绝大多数“人肉搜索”事件起因于触及到网友敏感的道德神经,个别的是接力的公益寻人活动。
3 “人肉搜索”引发舆论形成
舆论是社会中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性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而网络舆论,也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争议性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或言论。“人肉搜索”最初引发的是网络舆论,然后再向现实社会扩散发展。
舆论的形成需要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应当可以提供信息传播的渠道,可以实现公众对公共问题的讨论,可以进行公众的互动,毫无疑问,互联网即是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以往的舆论形成过程中,传媒报道引发社会公众的讨论,引起公众的表达,最终达成多数人的意见。而在网络空间,“人肉搜索”使舆论首先在论坛上发酵,在网络上传播,继而溢散影响到现实社会,引起社会舆论。
对于“水木坑爹女”舆论的形成,首先开始于“pangjiaqiao”的帖子,当她发帖赞美自己父亲不贪腐的时候,就引发了网友的嘲讽,产生舆论话题。随后,“pangjiaqiao”删除了原帖也已无济于事。网友帖子内容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piangjiaqiao”是官二代、炫富等话题上,网友将“pangjiaqiao”之前发的帖子也都翻出来重新发布,“pangjiaqiao”在北京有两套住房、老家有10套住房等信息被“人肉搜索”出来,引发了更多网友的讨伐。这一事件也迅速扩散到了天涯、微博等社交媒体。仅在微博,截至2014年7月14日22时,“水木坑爹女”的标签即引发1.1万条讨论,阅读量达497.3万条。而在百度中搜索该词,显示有700余万条结果 [2]。在此时,“pangjiaqiao”的任何回应已经无效,均被埋没在网友对其“坑爹”的评价和要求纪委调查其父的网络舆论里。
2014年7月17日左右,《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传统报纸对“水木坑爹女事件”进行报道、评论,网络舆论发展到现实社会舆论。此事件中,由于“人肉搜索”,舆论议题从网络媒体流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溢散,最终形成整个社会舆论。
(下转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