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的感动,99%的矫情

2015-02-25陈海贤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指缝昆德拉安妮

我有一个长辈,讲起毛主席去世那天,全班同学都跟着老师号啕大哭。哭着哭着,到了饭点,肚子饿了。她捂着眼睛从指缝里偷偷瞄周围的人,发现他们一个比一个哭得伤心,压根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她也不敢怠慢,继续跟着大哭。

那个年代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倒不是说她的情感是假的,但要说这种感情很纯粹,那也不对。那个时代人人都知道“政治正确”的利害关系。再没心眼的人,也会在这个场合抽泣两声。

情感的真假究竟如何判断?如果哭是假的,那一个人一边哭,一边觉得自己很伤心,这种伤心可以是假的吗?如果伤心也可以是假的,那一个人一边伤心,一边被自己的伤心“感动”,这种感动可以是假的吗?

前段时间,90后漫画家“伟大的安妮”制造了堪称2014年最伟大的微博营销,让人再次惊呼:感动就是生产力。她在微博上贴了一组画《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用挺长的篇幅回忆了她曾经的艰辛生活,故事后来当然是她开动漫公司的逆袭故事。漫画的最后,她配上了这样的词:“这世界仍有99%的人不认同,不相信我们,我也很清楚,看完这篇漫画的,只有1%的人搜索下载它,支持我们。

安妮和她的团队在画这组漫画的时候,应该是把自己给感动了。同样被感动的,还有安妮的众多粉丝。这些粉丝为这组漫画创造了6000万阅读量、近10万条评论和被推销的APP当日30万的下载量。当有人质疑“这就是商业炒作”时,粉丝们会义愤填膺地说:“你们年轻过吗?你们有过梦想吗?”

要说这些感动是假的,那肯定不对。这组漫画确实从心底里打动了很多人。但要说这种感动很纯粹,那也不是。很多人不需要看完漫画,只需要看到“年轻”和“梦想”这两个词,就马上点赞转发了。即使没那么感动的,心理也暗暗担心,自己变成如安妮眼中那99%没有梦想、妨碍梦想的俗人。

“年轻”和“梦想”就这么变成了另一种“政治正确”。在这种政治正确中,感动是合乎时宜的。但我总觉得,那些沉浸在感动中的人,一直有一双小心翼翼的眼睛,在透过指缝瞄别人,以确定自己的情感是否正常,应该扩大它还是应该缩小它。对于感动别人的人来说,感动成了一门精明算计的生意,一个价值变现的工具。对于被感动的人来说,感动变成了一个确认同类,排除异己的工具。这样,感动不再是自然流露的感情,而开始变得矫情。

按米兰·昆德拉老师的说法,这种感动,有个专门的词叫刻奇(Kitsch)。刻奇来自昆德拉老师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个词最初被翻译成“媚俗”,译者可能觉得刻奇的人是用感动讨好大众。但后来的翻译者觉得,这个词明明说的是“媚己”,人们用难以遏制的感伤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有人和自己一起感动时,这种感动就会加倍,如果有人并没有被感动,那他们不是居心叵测就是冷酷无情。

这样的感动在表面上虽然热烈,刻奇的背后,却有一个冷冰冰的强大的秩序,和一个虚弱的小我。强大的秩序定义了什么样的情感是高尚的、合法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低劣的、非法的。这种定义有时候来自政治权力,有时候来自商业法则,有时候干脆就来自我们渴望被认同和接纳的父母、老师、同事、朋友。虚弱的小我则在不停东张西望,以确定自己想表达的情感是否合乎时宜。当确定了这种“感动”能被接受后,我们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我们转发那些“他让每个中国人陷入沉思”“能听懂这首歌说明你老了”“还记得你曾经的梦想吗”这样的微博时,恐怕连我们自己也分不清让我们感动的到底是某种情怀,还是终于可以抱团取暖。

无论我们如何倡导感动、崇高、积极、小清新或是正能量,不喜欢焦虑抑郁、愤怒、委屈和牢骚,情感仅仅因为真实而合法。当情感的合法性需要外界来定义时,情感就变成了一种矫揉造作的表演,一种讨好和谄媚。人们擅长用“感动”这种美好又纯真的情绪,来为自己不那么美好的公众主张背书,但就像报界常爱引用的一句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如果感动的背面,愤怒、委屈、冷漠是不允许被表达的,“不感动”是会被抨击和孤立的,私人情感就会变成公众空间,我们真实的情感会逐渐模糊不清,内心里,我们也会逐渐觉得,它其实没那么重要。于是我们只好用这仅有的1%的感动,去跟着99%的人矫情。

文/陈海贤

网名动机,应用心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猜你喜欢

指缝昆德拉安妮
好久不见的自己
《一种作家人生》: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与轻
愿你幸福
DANDY CELLS潮细胞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追逐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旅途
王朝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