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是高效治理和市场的结合
2015-02-25
本报记者 邬宁宁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是“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他非常关注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也曾多次直言不讳地提到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问题。近日,约瑟夫·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坦率地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真正有效的文化输出,是让人们在无形中通过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敬仰中国文化,觉得中国是一个友好的国家。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中国的“软实力”增长?
约瑟夫·奈:目前,中国通过很多方式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如通过办孔子学院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以经济的成功增强人们对中国的仰慕,也通过举办世博会、奥运会等世界性活动吸引全球目光,更通过让官方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走出去的战略,在国际舆论场上加强中国的声音。
但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软实力”增长是源自公民社会而非政府行为。“软实力”的塑造和人有直接关系,是人创造了“软实力”。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说,民族主义也限制了中国“软实力”在和其有领土争端的国家的增长。我并不是要分析中国做得对还是错,也不是要对谁该拥有争议区域的主权做出判断,但中国的“软实力”的确很难投射在和他发生领土争端且同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家。
真正有效的文化输出,只能让人们在无形中通过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敬仰中国文化,觉得中国是一个友好和并不咄咄逼人的国家。这种想法将有助于建构中国外交政策。
环球时报:“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福山在其新书《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对自由民主在全球遭遇到的挑战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他认为,现在唯一看上去可以与自由民主相竞争的体制是“中国模式”,但美国和欧洲50年之后在政治上并不会变得更像中国。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约瑟夫·奈:未来社会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不是意识形态之争。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将政府高效的治理和市场经济联合起来的模式,但我不确定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推广,即便是在一些政府控制能力很强的非洲国家,他们在经济上也未必能取得中国的成就。中国固然会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但未来他会怎么变,我也不确定。当然,未来世界的发展模式也不会是欧美化的。
环球时报:福山在他的新书中,也对美国政治的衰落进行了反思,您怎么看这种反思?美国是否需要强政府?
约瑟夫·奈:我认为福山夸大了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事实上,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少方面都有所改进。对政府的不信任,是根植于美国的制度之中的。美国政府就是建立在权力制衡的基础上,强调自由先于效率,是18世纪之初建国之父们制度设计的理念。
有人抱怨(美国)政府出现机能障碍,一无所成,但事实上在2009年到2010年我们的国会通过了财政刺激法、医疗改革法、军备控制条约、解禁了军人同性恋,这些都是很大的改变,如果政府是僵化,无所作为的,那么这些改变又是如何做出的?我认为政府做的比福山认为的好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