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5-02-25董晓娜
高 杰,董晓娜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高 杰,董晓娜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从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授课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与专业融合不够、不适应学情、方式陈旧等问题。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既应满足专业需要,又应以能力为本,遵循学情决定教情、有效教学、突出数学应用的原则,从而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课程定位;改革措施
0 引言
数学是各类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数学的传统地位。然而,随着职业院校人才“技术性”培养目标的主导,数学逐渐被边缘化。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被定位于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课时逐渐减少,内容大幅删减。当前,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面临着教什么的问题,到了急需改革的时候,如何改革,值得探讨。笔者结合相关调研情况对此进行论述。
1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调查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现状,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评上都存在着问题:学生不愿意学,教师再怎样努力教,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即使考评难度逐年降低,但不及格率仍逐年增高。
1.1 学生学习现状
1.1.1 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扩大
随着近几年生源减少和招生规模相对扩大,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很多高职院校新生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有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招生数量,甚至注册入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入学数学成绩越来越低。以黄河水利职业学院为例,统招满分150分,自主招生满分100分,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不足,而且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这种现状已经对高职数学的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表1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数学成绩统计表Table 1 M ath mark statistics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students
1.1.2 学生缺乏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据调查统计,高职院校中,17%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根本学不会,数学考试几乎没有及格过,对数学学习没有一点信心,从而放弃数学的学习。表现在上课不听讲,不做练习,甚至不带学习用具;课后不复习,不做作业或者抄作业。72%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动力。其中,22%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仅有11%的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数学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存在,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1.2 教学中存在问题
1.2.1 与专业融合不够
虽然高职数学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但与专业融合不够。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高职院校至今还是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属于传统数学的“剪辑”或“压缩型”,能将数学知识和学生专业背景联系起来的内容并不多,与专业融合程度还不够。而各院校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的应用需求非常精细,即使相近专业在数学需求上也有不小的差别。有的的专业教学需要与其融合度高的数学知识相配套,有的则需要内容较少,但是高职数学教材一般在一个学校是通用的,至多在差别较大的专业上稍做区分。这样会造成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高等数学教材中缺乏或涉及很少;而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内容,专业上又不太需要。其次,高等数学的教学在进度上与专业教学需求也不协调,经常出现学生学习专业时所需的数学知识,学生却还未学到的现象。
1.2.2 难以跟上学情变化
尽管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的改动和删减,如“淡化理论推导”“重视实践应用”等,但这些对于数学基础越来越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还是显得难了些、多了些。改动和删减的速度远没有学生情况变化得快,刚刚针对上一年的学情做好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下一年学情又发生了变化,这种“不同步”现象给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带来极大的不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学习的“功利性”和“功能性”目的成为主导,“学的知识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是他们在学习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在这方面显然不能令学生满意。当 “为升学而学习数学”的原因消失后,高等数学未能给学生以新的学习追求和学习驱动力,致使学生对高等数学没有学习兴趣、无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动力。
1.2.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测方式陈旧
目前,仍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知识为目标,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手段单一,多以“黑板加粉笔”的课堂讲授为主,而数学实验课和实践课几乎没有。评测方式也仍然大多采用笔试的形式,而笔试的内容基本上是纯粹的 “数学题”,缺少“应用”的考核,欠缺过程性评价。这些更加深了学生的 “数学就是用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题和计算”的认识,更巩固了他们的“数学无用”观念,进一步导致学生对高职数学产生厌学情绪,阻碍和抑制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高职高等数学的定位与改革措施
2.1 高职高等数学的定位
20世纪末至今,关于“职业教育中数学的改革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为专业课服务为本”和“以能力培养为本”。前者认为:“专业课需要数学中的哪些知识,数学教师就讲哪些知识,专业课用不到的数学知识不用讲”;高职数学就是一门“工具课”,完全“为专业服务”而存在;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专业上用不到数学知识,数学就可以不学了,其出发点是高职数学“实用”“够用”的原则。后者从“数学能培养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虑,着重数学思想及方法的渗透,为学生再学习和创新,乃至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位之争”实际上是高职数学的定位问题,如何定位取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数学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以质量和特色求发展的崭新时代。教职成 [2011]1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1]所以高职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专门技术,又要有各种能力,二者应该兼顾[2]。
高等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和再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数学被教育部定位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笔者认为,高职高等数学的发展应既有“为专业服务”的责任,又有“培养学生能力”作用,可以定位为“工具课”和“能力课”。
2.2 高职高等数学的改革措施
2.2.1 学情决定教情
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面对学生数学基础越来越不理想的情况,高职数学教学也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人才质量的目的。
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应加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第一,适当增加与初等数学相衔接的内容。教师应重点补充一些与初等数学密切相关的初等数学知识,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第二,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中学的教学方法和节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高校的教学节奏,不能急于求成。
面对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现象,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与专业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进行调研和探讨,使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充分与专业进行精细化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高等数学 “工具”的重要性;第二,增加数学文化的渗透,让数学文化进入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提升其数学素养;把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第三,淡化推理与计算,突出数学应用。过繁的推理与计算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抹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计算和计算工具、计算软件有效结合起来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应用能改变、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并使学生把压力变为动力。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与之适应的标准和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而无原则地降低要求,尤其对一些不良现象更应该杜绝,如抄作业、考试作弊等。更不能纵容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即使平常不学习,最终教师还是会让及格的”,这些认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高等数学的正常教学秩序。
2.2.2 有效教学
20世纪中期,布鲁姆提出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3]。考量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是高职数学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能否得到有效的学习。本人认为,高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是指数学的教学活动符合高职的特点、适合学生情况,使学生切切实实地学到知识和得到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数学的改革需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测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效率是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因为高职的高等数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内容应该具有跳跃性,即不必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实用”为原则。同时还应注意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太难,学生学不会;太易,学生就没有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的教学组织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想方设法当好“导演”,而让学生当好“主演”。增加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就多让学生做一做,体验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亲历的感受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教学模式宜采用“分层教学”。高职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不一样,要达到因材施教的最佳效果,分层次教学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视学生情况而不同,甚至教学手段也可有较大的差异。
评测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评测不仅是学习效果的检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针对高职不同学生数学学习差异较大,可采取 “分级”评测。既要考虑到知识的考评,也要注重能力的考评;既要有知识的考评,也要有能力的考评;既有结果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评测手段要多样化。
2.2.3 突出数学应用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高职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职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去,使数学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4]。数学建模的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是对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方法、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创新性。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数学教学应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实用性强,涉及面广,学生的诸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组织和再学习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得到加强,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 结语
总之,高职数学的改革与发展应从学情出发,针对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考虑专业需求,又要兼顾人才能力培养。高职高等数学在“有效教学”的实施下,使学生得到“有效学习”。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EB/ OL].[2014-03-4].http://1999.www.jybcn/zyjy/zjsd/ 201210t20121017-513966.htm l.
[2]李连喜,谢世伟.高职院校高等教学的定位与目标[J].教育与职业,2013(20):123-124.
[3]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34-231.
[4]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68.
[责任编辑 樊建科]
G642.0
B
1008-486X(2015)02-0086-03
2014-07-10
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高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管理模式探索(15B880025)。
高 杰(1971-),男,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