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构图中的剪裁之美

2015-02-25王宝秀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2期
关键词:剪裁摄影主体

王宝秀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摄影构图中的剪裁之美

王宝秀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人们对摄影构图的探索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入,近年来数码摄影的迅猛发展,使摄影技术进入普通家庭为大众所熟知。摄影属于实践性极强的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对构图中二次裁剪的研究亦是止步于摄影师摄影实践总结,见诸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摄影网站和论坛。研究构图中的剪裁之美,是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的结合,解决这样的剪裁为什么美,什么样的剪裁能构成美的作品的问题,以将理论经验内化为拍摄时的直觉。

1 摄影构图与剪裁

1.1 摄影构图理论

在《辞海》中,“构图”定义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摄影中的构图是指对画面中各元素进行取舍,使被摄对象在画幅内的任何位置都能成为视觉的焦点。摄影的构图方式与拍摄者想要传达的主旨息息相关,与主题交相辉映的构图可以深化表达意图,使美感超越画幅的局限。

1.2 摄影剪裁理论

摄影剪裁,即对摄影作品的第二次创作,摄影者拍摄作品时由于受场地和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完全达到预期拍摄效果,如完整与残缺、画幅的横与竖、中心的均衡、主题不明确等,摄影者便可通过预留一定的裁切范围并在后期进行二次剪裁,以实现主体的变化和主题的突出。

2 摄影剪裁的重要性

2.1 简化画面突出主体

由于拍摄时的场地的限制,瞬间拍摄下来的照片往往带有无关主题的多余物体,通过对作品的二次剪裁便可以将多余物体除掉,以将主体突显出来。

客观对象纷乱无序,需要拍摄者捕捉其中的有序并赋予个人情感。最佳作品包罗万象但韵味不减,主体旁的陪衬往往能增添趣味却不会抢风头。对摄影内容进行简化可以使画面整洁有序,主体突出,使主题获得更有效的表达。

2.2 提高拍摄意境和效果

摄影是快门按下的一瞬间,如果拍摄者抓取拍摄对象时无法全面考虑拍摄效果,便可通过二次剪裁放大突出局部,实现拍摄全局画面无法达成的效果,即摄影意境的形成。摄影意境需要通盘考虑,与表达主旨相糅合,在弥补一次拍摄画面比例不匀称的基础上提升作品意境。

2.3 产生强烈的动感

根据构图方式的阐述,对角线构图法相对其他构图法而言更能产生强烈动感,而一次拍摄时线条往往不能形成画面的对角线,画面运动性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二次剪裁选择适合角度,调整线条位置,便可使整幅画面动感增强。

2.4 增强均衡感和趣味性

摄影二次剪裁可对拍摄时产生的不均衡感进行调整,常用于自然景观的拍摄,自然景观本身的韵味辅以二次构图中深思熟虑的剪裁,是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拍摄大海和太阳月亮、水面等,通过二次构图调整水面是否水平,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区域的比例以增强均衡感。

3 剪裁的方法和手段

3.1 调试拍摄范围

3.1.1 突出主体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一次构图可能无法将主题明确展现出来,剪裁时便可扩大主要对象在画面中的比例,去除可能影响主体表现的非主体人、景、物,以在观看时夺人眼球,凸显主题。

3.1.2 删繁就简

杂乱景物进入取景框是很常见的现象,剪裁时可在不影响主题的前提下将繁杂景物去掉,重新选择图片中的趣味点和精彩内容,加以强调和阐释使主旨更加鲜明。如果你的作品主题想要表现红土地,周围的绿草、沟壑、农作物等繁杂景物影响了主体表现,通过二次剪裁便可明确主题思想,突出表现“红土地”这一主体,展现出它的千变万化又不失规律的样貌特征。

3.1.3 改变画面中主体和陪体的关系

一次构图中设定的主题若不符合最终需要,可通过二次构图进行更改,即改变主体和陪体的关系,确定好新的主体后,加大新的主体在画面中的比重,或通过位置调整使主体成为视觉的焦点。图1作品《夏诺多吉神山》,画面主体要将河流改作雪山,则可借助剪裁手段裁掉河流并放大雪山,使被摄对象得到强调,改变画面主题。

图1

3.1.4 水平垂直剪裁

拍摄有地平线的风景时要保证主体景物垂直于地平线并确保地平线水平,但水平高低相差很大或竖直物体倾斜度过高会影响二次剪裁的成功率。如果画面中水平线的倾斜在可调整的范围内,便可首先通过画面旋转至海平面水平的方式再进行多余边角的裁剪实现整幅作品的平衡。

3.1.5 均衡画面

拍摄时现场条件限制往往导致作品画面失衡,如未能注意到画面本身含有

的对称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二次剪裁进行校正。

4 剪裁优劣的评判标准

4.1 是否能明确传达主题

二次剪裁能删减繁杂赘余事物,从而使画面主题明显传达出来,但不恰当的剪裁会适得其反,造成凸显主题的事物被缩减到很小比例甚至消失,导致主题传达模糊。

例如第52届“荷赛奖”突发新闻组照二等奖作品《被救的小女孩》,它在诸多报刊中被编辑引用,但因不同的剪裁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传播效果。照片的拍摄主题是传达救灾者营救被困人员的力量,主体形象是救出女孩的军人和被救出的小女孩,辅助烘托主题的是巨石及废墟。拍摄者将主体置于画面中心,而不是选用寻常的九宫格构图。按摄影构图法则,正中心常被视为视觉静止点不宜放置主体对象,摄影者独辟蹊径突破常规,通过曲线构图方式引导观众视线,弥补了将主体放于视觉静止点的僵硬感,画面左下角的一只手和三位军人的视线都引向主体,成为传达主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2 能否迅速有力聚焦主体

选择简洁有力的拍摄对象瞬间抓住观者的注意力是成为好作品的关键,例如作品《地震了》中,园长阿姨惊恐的眼神和未穿好的鞋子,右边孩子睡眠中惊醒的面孔,左边孩子光着的屁股、仅穿一只袜子的双脚等细节,几乎被占画面二分之一的无效空间淹没,将画面左侧与地震毫不相干的“香聚”与右边的门框、玻璃裁剪掉,有利于使观者迅速聚焦主体,并用竖画幅与画内人物运动走势相吻合。

4.3 能否形成一定的思想深度

在明确传达主题的基础上深化其内涵有助于提升作品价值,思想深度在人像摄影中尤其重要,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获得者游建平便认为“思想性是人像摄影的灵魂”。例如《国家地理》的获奖作品,使用框式构图方式,表现西藏的一对兄妹透过窗户看向世界的澄澈眼睛,严谨贴合窗户外框的剪裁将主题深化到极致,引人遐思。

4.4 能否体现人文关怀

作品体现人文关怀是较高层次要求,也是摄影的终极使命,人像摄影不拘于单独拍摄人像,静物摄影不拘于单独拍摄事物,将人物与静物杂糅互相映衬,如图2作品,人物占画面一半空间,视线都引向画面之外,身旁的简陋家具,斑斓的墙壁……均传达出厚重的人文情怀。若剪裁时将任何一部分比例缩小或裁减掉,都会削弱画面对人心灵的穿透力,感染性也会相应减淡。

图2

猜你喜欢

剪裁摄影主体
心灵手巧的“剪裁师”——卷叶象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浑然一体有玄奥——写人作文之人事“剪裁”与“拼接”
论报纸图片编辑如何巧“剪裁”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吐鲁番杏花诗社活动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