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前沿速递:美国情境新闻崛起
2015-02-25李师荀
李师荀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前沿速递:美国情境新闻崛起
李师荀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摘 要:新闻界的每一次变革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新闻业的整体行业生态产生巨大冲击,新闻界谋求变革和发展的需求日趋紧迫,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实践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加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凯瑟琳·芬克和迈克尔·舒德森两位学者梳理了1955年至2003年美国报业发展与转型的现状,提出“情境新闻”(contextual journalism)的概念,或将成为2015年新闻界的学术研究重点。
关键词:情境新闻;传统新闻;报业衰落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有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新闻界再恰当不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受众能够获取前所未有的海量新闻资讯,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新闻界也饱受重创。报纸广告收益跳水式下滑,各国传统纸媒纷纷停刊,报业衰落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已经被推到。在此情况下,新闻界不断探索报业发展的新可能、新机遇,以求在媒介融合的大浪潮中守住自己的独有高地。凯瑟琳·芬克和迈克尔·舒德森两位学者盘点了美国近50年的报业发展,指出“情境新闻”正在崛起,将颠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
1 什么是“情境新闻”
2013年,凯瑟琳·芬克和迈克尔·舒德森在SAGE上发表了《情境新闻的崛起,1950s-2000s》一文,文章指出,“情境新闻”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数量方面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但其没有一个固定名称和标准的学术定位。Stephen Hess1981年将其称为“社会科学新闻”,认为该类新闻突出解释性,注重原因而非事件本身。Forde KR 2007年将其称为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长期新闻、说明性报道、分析报道。
芬克和舒德森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密尔沃基哨兵报》3份报纸进行内容分析,选取各报1955年、1967年、1979年、1991年和2003年中的第一周的周一头版、第二周的周二头版、第三周的周三头版和第四周的周四头版上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将1892个样本分为五类:传统型(conventional)、情境型(contextual)、调查型(investigative)、社会移情型(social empathy)和其他(other)。
具体而言,传统新闻主题明确、简练,在第一段或第一句即回答“谁、什么事、什么时间、在哪里”等问题,忽略或含蓄描述“为什么”,多向公众传达政府公务、立法、公共安全、灾害等事件;情境新闻往往着眼大局,为其他新闻提供新闻背景和历史语境,如果说传统新闻是“聚焦拍摄”,那情境新闻用的便是广角镜头,其可以是解释性的、趋势性的或描述性的,有时会出现在传统新闻中以丰富故事内容;在调查新闻中,报纸履行“看门狗”职责,记者深入调查、督促政府人员公开信息或听取秘密消息源,为打击腐败和冤假错案发声;社会移情新闻多关注其他新闻忽视的人和群体,解答“成为这样的人是什么感觉”这一问题,鼓励读者对自己不熟悉的群体产生兴趣、怜悯或同情。
经定量统计后文章指出,一旦报纸写作的主导风格确定,传统新闻便不再霸占头版。在过去的50年里,研究样本中传统新闻所占比例从85%下降到47%,情境新闻则从8%上升到45%。调查新闻和社会移情新闻所占比例略微上涨,但比重始终较小。头版上“水冷却器”类型的报道已经消失。另外,1955和1979之间,新闻从传统型向情境型转变最为明显。表1为各类型新闻比重变化情况。
表1 过去50年各类型新闻比重变化
2 中国“情境新闻”研究
中国学者对“情境新闻”的研究鲜有文献资料。截至2015年6月1日,在CNKI数据库和百度中搜索“情境新闻”关键词,仅有一篇侯丽所写的《“情境新闻”颠覆传统报道模式》,其刊登在2015年4月20日第728期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上,《青年记者》杂志和数家网站对其进行转载,影响力较小,未构成完整体系。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情境新闻”的提法过于新颖,中国的类似研究并未采用此种名称,以至于难以检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对情境新闻的研究相对滞后,应有所加强。
其实,中国学者长期以来都在积极探索新闻报道模式的变革。尤其是在大数据和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产品与新媒体载体上呈现的丰富、多样、互动性强的新闻产品相比,很难有阅读体验上的竞争优势。加之社会多元化发展,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政治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中,单纯的讲清事件经过已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媒体必须提升新闻在信息“食物链”中的位置,多提供分析事件缘由的报道,关注新闻事件的“上下文”和历史语境,以更好地说明问题,为受众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