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维度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2015-02-25谢加书

学术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执政党实力

谢加书

日常生活维度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谢加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要面向群众的日常生活,要从群众需要出发,平衡个体需要、市场和党、国家等需要,合理建设科学的执政党文化、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和健康的大众文化,采取合适的载体和形式,全面覆盖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域,由浅入深地影响群众,从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日常生活;文化软实力

约瑟夫·奈提出并界定软实力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他认为软实力是别的国家和人民认同美国,成就美国霸权的原因。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被多种解读,我国理论界提出要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软实力的理念。“我们所讲的‘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即‘文化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所将产生的现实结果,这一国力具体体现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否得到更好保障、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否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否更加昂扬向上,也体现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形成良好形象从而产生相应的吸引力。”[1]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此后多次阐述,极大推动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程。

从文化软实力研究来看,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软实力不仅体现于非日常生活领域,也体现于日常生活领域(如果将人们的活动领域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领域,那么日常生活主要包括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与之相对应的非日常生活领域主要是社会活动如生产、经营管理、公共事务,以及人类自觉的精神生产和知识活动等)。对于前者,我们研究颇多;对于后者,相对忽视。如有的主要从“廉洁文化、高教文化、文化咨询服务、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孔子学院等六个方面”[2]分析文化软实力发展情况;二是软实力建设的途径也包括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种途径。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集体学习中特别指出文化建设要面向群众的日常生活。事实上,软实力最能体现其软的地方不是非日常生活领域政治、经济等权力的强制,而是通过日常生活对群众思想观念的渗透和吸附,这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内容可分为“科学的执政党文化、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和健康的大众文化”[3](P36)。科学的执政党文化指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这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和方向;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主要是指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如国学等,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深入群众日常生活中,一些优秀传统化为格言、谚语、家风家训家教和人伦规范,是新形势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部分;还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容易被忽视又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而健康的大众文化则指的是目前我国社会流行的、表达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依托大众传媒,以产业形式面向市场、面向市民的通俗性文化形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烙印,科学的执政党文化是人员识别尤其是党员干部身份识别的标识,健康的大众文化是群众精神充盈积极的保证。这三者是增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一、日常生活维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

(一)面对群众活动领域分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针对性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单位人现象逐渐被打破,个体流动性增强,个体生产和生活所需资源来源日益多元化;政治、经济等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日常生活逐渐相对自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日益形成良性互动。在此背景下,大多数群众主要在日常生活领域活动,少数以非日常生活领域活动为主。群众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成为私人选择,群众的日常精神文化休闲活动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生活化特点。正是由于广大群众活动领域的变化,文化软实力建设重心必须适应主要群体的主要活动领域的变化,面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实现群众对文化软实力共建共享的目的。

(二)汲取文化软实力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从历史教训来看,我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走过一段弯路,曾消灭大众文化、批判民族国家文化、横扫“封资修”,“以政治动员和群体运动的方式,把政治学习、阶级斗争、斗私批修等观念灌输进群众的日常生活,把人与人之间的日常关系政治化,把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反修防修、保持红色江山不变色等目标直接相连,使群众的日常生活变成政治运动的一部分,日常生活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谋”[4](P194)。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活动消灭殆尽;科学的执政党文化损失严重,全国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人们的日常生活泛政治化,日常观念被政治意识所主宰,给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国际历史经验表明,日常生活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主要领域之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从实践来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面向国内外群众日常生活的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全面覆盖群众的所有活动领域,宣传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掩盖剥削和压迫,积极扶持宗教等社团深耕群众,加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加强对群众精神世界的影响,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如美国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影视、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迪斯尼为代表的主题公园、以星光闪耀的流行音乐、时装等,通过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的软实力。这启示我们要加强面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以自觉的文化引领自在的日常生活,引领群众的日常消费、交往和观念等活动,提升社会主义公民的文化素养,减少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等有害的、甚至是敌对思想的影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三)日常生活维度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明晰文化软实力建设主体的责任。通过厘清主体的责任,有助于解决责任不明的问题,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分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三部分即科学的执政党文化、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和健康的大众文化的建设责任主体是不一样的。科学的执政党文化主要满足执政为民的需要,其建设责任主体是各级党政府部门,主要是为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和大众文化主要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维护和发展民族的精神家园,其建设责任主体虽然也包括党政部门,但更主要的责任是文化企事业单位。它们需要为市场提供合适的文化作品,并确定传播广度和深度。党和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在技术、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并加强管理,确保大众文化传播保持正确的方向。当然,无论是科学的执政党文化,还是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和大众文化,其建设和广泛传播都离不开群众,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力量。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意识形态反渗透工作的需要。传统上我们主要是侧重于从非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意识形态反渗透工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来自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当前,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呈现隐蔽化,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日常生活进行:“西方通过日常消费、休闲、交往等活动载体将意识形态内容隐蔽化,如强化对华出口产品的文化影响力,隐性宣扬西方的思想观念、西方的生活方式、宣扬民族虚无主义等”[5],推动日常休闲娱乐的西化,并利用群众对某些日常生活的不如意,进行煽动,放大不满,妄图制造混乱。多数群众主要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活动,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会感受到社会主义值不值得爱,这就需要加强建设文化软实力,一要加强科学的执政党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中国梦的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6](P161)二是要面向群众日常生活,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向心力,提高文化的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6](P162)。三是要加强大众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提高我国文化的吸引力,以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日常生活维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以群众需要为基础,平衡群众需要、市场和党、国家等需要,服务群众。满足个人、市场、执政党与国家三方的需要是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市场更多是追逐利润,执政党和国家则从维护群众最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提升文化软实力,个体则是从自身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需要出发,满足工作和日常休闲娱乐等精神需要。正是由于出发点不一致,各方对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有差异的。从根本意义上讲,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在个体需要、市场和执政党、国家等之间达成平衡。其中个体需要是基础,市场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是建立在个体需要基础之上,是个体需要的体现;同时市场需要、个体需要必须在道德底线之上,在政策、法规范围内得到满足,不能违法违德。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市场和执政党、国家的需要,体现为政治方面、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和文化领导权的需要。首先,从政治上的需要来看,党的执政活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只有理论掌握了群众,群众掌握了理论,才能在全党和全社会中形成共同意志,推动广大干群理解和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等;其次,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需要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软实力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广泛传播科学的执政党文化才能以主流引领多元,保障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向;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单位生产和经营的需要,是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的利益所在;能有效鼓舞群众积极向上,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良好组织文化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持,为员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组织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源泉。最后,从文化领导权的需要来看,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优势,加大和平演变力度,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挑战性因素。这需要以文化软实力引领多元文化,推动政策、规范和制度的优化,占领精神生活阵地,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建设事业的发展。

个体需要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科学的执政党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健康的大众文化。科学的执政党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南,指明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减少了日常生活的不确定性。为更好适应日常生活变化,个体需要掌握科学的执政党文化,并以之作为观察日常生活的基点、指导和规划自身的日常生活、解决精神生活中的困惑等;日常生活主要依赖习俗、经验、常识、本能、情感等进行,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等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常识、伦理道德等一部分,化为部分家庭的家训、家风、家教,成为国人的文化底色、精神烙印。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产劳动的结晶,也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是群众日常文娱需要的一部分。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等成为我国丰富多彩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服务大众,服务于群众娱乐休闲生活。群众需要健康的大众文化和民族国家文化以充实提升其生活质量,形成现代的文明、科学、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二)区别对待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针对目标人群区别对待,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对于多数群众来说,他们主要活动于日常生活领域,关注的是个体生产和再生产问题,其文化需要与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休闲活动等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有关,以健康的大众文化和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需要为主,因此文化软实力建设主要以日常生活为载体,依托日常生活进行,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同时以科学的执政党文化尤其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指南;相反,主要活动于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群众需要以先进的执政党文化为主,而以健康的大众文化和民族国家文化为辅,也可能以执政党文化、大众文化或民族国家文化之一部分或几部分为主。如主要活动于政治等非日常生活领域的党员干部可能以先进的执政党文化需要为主,而部分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群众则侧重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健康的大众文化满足为主。

(三)文化软实力建设要由浅入深,从表层逐步深入核心,逐步影响群众的思维活动图式和生活方式。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不仅仅涵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推动公民养成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为主导的现代思维图式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一是要推动群众现代思维图式的养成。传统的日常生活的思维图式距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的现代思维图式要求有差距,总体上落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传统的日常生活思维图式“第一,从总体看,日常生活的基本图式表现为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主的自在的活动方式。第二,以传统、习惯、常识、经验等为基本要素的经验主义的活动图式。第三,以本能、血缘、天然情感为核心的自然主义的立根基础。第四,以家庭、道德、宗教为主要组织者和调解者的自发的调控系统。”[7](P225-227)

这种思维图式是本能的、经验主义的、人治的,跟现代的日常生活要求不相符。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的现代思维图式主要表现为自觉的、理性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二是要倡导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随着我国生产方式的变化,日常生活方式日益多元丰富,在这个过程中,黄赌毒等在部分地区一定程度上蔓延,一些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影响较大,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个体身体和精神戕害较大,甚至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因此,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需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群众的传统、习惯、常识等,成为群众家庭生活、道德生活和宗教生活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积极的日常生活态度、健康的日常消费理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谐的日常人际交往关系以及积极健康的日常休闲文娱活动等。

三、日常生活维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载体和形式

面向群众日常生活建设文化软实力,需要以合适的途径和方式介入群众日常生活的时空,在传播载体、传播形式与人群匹配等方面着力。传播载体建设关系到文化软实力能否面向日常生活深入传播问题,而传播形式则关系到群众能否接受的问题。

(一)建设全面覆盖日常生活领域的传播载体,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同部分的特点,合理规划和建设相应的传播载体,提高传播影响力。明确各类载体的领域分工和内容分工,完善载体体系。从载体分工来看,大众传播载体、人际传播载体和教育传播渠道适合所有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能深入日常生活,而组织传播载体更多适合执政党文化的传播。从载体建设来看,传播大众文化的载体相对发达,而传播执政党文化和民族国家文化的载体尚有隐忧。目前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党、团等组织载体涣散现象,影响了执政党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因此要推动组织载体建设创新,夯实以党政组织系统为核心,以民主党派和工团青妇等群众性组织为依托的组织传播载体,以国民教育系统、党校系统为依托的教育传播主渠道、以党员群众先锋模范为典型的人际传播载体,充分发挥其传播执政党先进文化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完善以党的宣传系统为核心、相关部委及其下属机构为龙头的管控机构,提高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为大众传播载体的全面覆盖能力,提升其影响力;针对面向日常生活的传播载体相对欠缺、公共文化载体缺乏扶持等现状,建设面向群众日常生活的载体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民间文化传播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活跃群众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如管理好风靡各地的广场舞,顺应群众跳舞锻炼身体、交流感情的需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活泼多样的方式推进文化软实力传播的信息化,电视(网络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手机新媒体等深入群众日常生活,使群众随身随时随手能够生产和传播先进文化,吸引群众动手、动脑、动心。

(二)要针对群众的特点采取合适的传播形式,提高群众接受度,提升文化影响力。科学的执政党文化要全面覆盖群众的活动领域,必须以合适的形式进行传播:一是通过大众传媒等载体以显性方式面向日常生活传播,通过群众吸收立场、观点和方法等而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指南。二是通过党员干部在人际交往中榜样示范引领日常交往活动,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进日常观念中,并逐渐提高日常思维的理性程度,引领日常观念活动;三是将科学的执政党先进文化转化为政策、制度和规范,内置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群众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四是通过物质成就展示进行隐性传播。它包括两部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红色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群众的参观,激活、活化、强化群众的红色文化情感、意识;并进一步展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合理的建构和解读,建立起宏观、抽象理论与微观个体具体日常生活的直接关系,引导群众对执政党先进文化的认同和信仰。

健康的大众文化和优秀民族国家文化的传播动力以市场为主,党政为辅,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企事业单位和民间艺人等是主要的传播主体。党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制定方针、政策,扶持和规范大众文化发展,推动大众文化的繁荣,确保其保持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大众文化和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的传播形式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政治活动、教育活动、经济活动(即文化商品和服务)等。其中主要是文化商品和服务,即依据市场规则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文学艺术商品和服务(如文艺演出等)及增加文化附加值的活动(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等。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注意加强两方面的建设:一是要采取积极措施,以可持续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发挥作用,采取多种方式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沟通传统和现代,即部分可以继续发挥原有作用;部分通过要素融合进行转化,非遗的要素成为现代文化产品和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多方的需要;还有的需要意义重构,功能转换。如传统的生产功能转化为展示、体验功能,成为旅游观赏的对象;物品本来的使用价值转换为收藏价值等。“也只有当源自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回到日常生活,并以新的形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象的时候,人们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8]二是要加强地域文化的建设。部分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如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在促进地方发展,尤其是发掘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食材、烹调方式和方法,播出后国际国内反响巨大,有助于观众加深对我国各地菜系的认识,有效提高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三)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加强各部分内容的融合传播,尤其是要推动执政党文化渗透到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和大众文化中。缺乏执政党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群众的日常生活会处于自由放任状态,自发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及其思维图式会带入到非日常生活中,容易形成对执政党文化的时空挤压。因此,科学的执政党文化要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就必须将其精神内化于健康大众文化和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传播中,加强大众文化传播“中国梦”,创作“三贴近”的文娱作品,关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人生经历、时代巨变大潮下的悲欢离合;以大众文化的形式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时代精神,以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荣辱观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家训、家风和家教之中,融入日常生活中。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6](P165)。

[1]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2]张国祚,李艳玲.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近况[J].红旗文稿,2013,(13).

[3]傅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传播路径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谢加书.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马翀炜,代世萤.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生活事象的脱域、入域与发展[J].思想战线,2012,(5).

[责任编辑:陈梅云]

谢加书,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广东广州510641

G122

A

1004-4434(2015)12-0147-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精髓研究”(14ZDA0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新岭南文化中心研究基地课题(x2sxn8140730);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日常生活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执政党实力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实力抢镜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