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型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2015-02-25陈丽清福建省税务学校
陈丽清(福建省税务学校)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型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陈丽清(福建省税务学校)
在新形势下,面对中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危机,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它符合学校,学生和企业三大主体的利益,通过构建新型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并在实践中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就业;导向; 教育体系
一、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于一线技能型员工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某些工业较发达地区甚至出现高级技工一人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工人主力军之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却遭遇生源难题,形势十分严峻,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受传统观念和就业市场上文凭的价值导向的影响,趋向选择高等教育。与此同时,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录取率逐年上升,更大程度上挤压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趋同性,缺乏本身的特色,在就业上没有特别的优势,也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危机。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面对挑战,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型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出路。
二、理论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人才是各个利益主体实现双赢的主动选择。关于利益一词,马克思早就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
简单来说,利益可以用来指代各种有利于发展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而利益主体就是拥有这些资源的个体、群体或组织。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它的利益主体涵盖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大块,所有的利益主体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某种具有职业定向的教育就是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谈论他们的利益目标不可能脱离就业目标的实现,教育成本的回收,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如果他们在毕业之后,不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接受教育对他们就变得没有价值,从根本上也就谈不上中职教育的发展。对于另一方利益主体学校来说,从长远来看,要追求自身的利益,就必然要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有在人才培养中获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的毕业生具有无可替代的就业能力,学校的发展才有了保障,否则就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与此同时,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用人单位这一方利益主体而言,他们所关心的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形成专用于本企业特定职业岗位的人力资本,这就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上述的分析,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是符合三方利益,实现良性互动的根本选择。因此,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突破发展的瓶颈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构建新型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实习、就业分配全面推向市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危机逐渐凸显,学校的教育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1.在专业设置上从同质型向异质型转变
目前,对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来说,都面临着专业面窄而单一,缺乏创新,办学手段不灵活,难以适应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困境。专业设置如文秘、计算机、会计、汽车和机电维修等,在人才市场上已趋于饱和,更谈不上和高等教育的同质型专业相提并论,职业竞争力的丧失自然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从而影响到招生规模的发展。而一些能够适应市场发展和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专业却规模小、起点低,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衔接不够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就导致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使职业教育陷入困境。以莆田为例,莆田的油画,古典家具和木雕都算得上莆田的支柱产业。单就木雕工艺来说,改革开放以来,莆田木雕生产经营者紧盯国内外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市场份额。莆田不但成为全国最大建筑装饰木雕、神像木雕的生产地,而且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销木雕礼品、工艺品、工艺家具的主产地和集散地。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等国也纷纷购买和收藏莆田著名艺人的传统木雕工艺品,莆田的木雕世家在外国(如澳大利亚)也办起了展销会,引起了海外有识之士的赞赏。可见市场对于木雕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有其用武之地,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设置。因此,实现专业设置寻求地方特色,依靠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异质性转变是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利益主体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2.课程设置上重视核心课程的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群建设是中职院校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质量。中职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必然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课程论专家巴特维克(J.Butterweck)在《中等学校的核心课程》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心脏,生命发源的地方,它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却把生命的营养传播至全身。”所以,从词源看,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的其他部分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2]。简单来说,中职专业核心课程应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区别于其他专业,体现本专业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统帅或干预其他课程的部分主干课程,特别是能够体现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并能够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然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核心课程的确定来说,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哪些课程属于核心课程,但对于这些核心课程在就业市场上究竟能否发挥核心的作用却缺少足够的调研。针对这一情况,比较切实可行的是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特别是已经毕业两三年的学生,他们的工作情况相对稳定,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哪些课程对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帮助较大,哪些课程是他们在校期间重视不够导致在工作中无法上手。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核心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要建设好已经确定的核心课程也并非易事。有些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很强,但目前双师型的教师配备不足,大部分教师都缺少在一线岗位工作的经历,在教学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状况,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此,学校可实行优惠政策,与相关企业联系,鼓励主干教师轮流到企业中任职,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与此同时,对于核心课程,可采取专兼职结合,每个课程预留一部分课时,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以讲座的形式讲授技能部分。另外,要鼓励教师勇于创新,积极申报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组建教学团队,以老带新,培养一批有实力能胜任核心课程授课的中、青年教师,实现核心课程的长效建设。
3.培养模式上强调实践环节的落实
长期以来,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还停留在过去的以学历教育为导向的办学模式,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而滞留在表面化、一般化的层次上,用一个模子刻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很难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
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极不相适应。事实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早就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3]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毕业前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职业素质,增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会计专业为例,如果学生在毕业前有机会到公司实习,实行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一模式,在实习期间享受学徒工资,随着技能的进步工资也能有所增加,并且有专人进行指导,对于学生尽快适应从课本知识到实际操作起莫大的作用。在企业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力是一种理想的实践环节的培养模式,但在实践中困难不少。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实习生的流动性太大,加上中等院校学生的文凭较低,使他们不愿接收来自中职的学生。就算勉强接收,本公司的员工出于个人的利益考量,也未必愿意尽心传授,导致顶岗实习落实困难或流于形式。鉴于此,学校应当扩宽实习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比如:由学校适当投资一定资金,专业教师牵头,并吸收学生参与。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投资规模小,灵活性强,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奠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创造发挥所学的一个有效平台,使他们的职业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四、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型的中等教育体系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等院校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符合学校,学生和企业三大主体的利益,能够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有助于建立新型教育体系的合力,并在实践中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82
[2.]张华.论核心课程[J].外国教育资料,2000(5):10.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职业技术教育,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