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林黛玉性格形成之因

2015-02-25王丽丽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新丝路(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贾府林黛玉黛玉

王丽丽(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浅谈林黛玉性格形成之因

王丽丽(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从繁华到没落的过程,曹雪芹笔下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尤数林黛玉之形象令人经久难忘。她多愁善感、天真率直,却又敏感多疑、斤斤计较、生性孤傲,蔑视功名权贵,视仕途为粪土。然而黛玉之形象除了天生的体弱多病为诱因外,与她的悲苦身世与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切必然造就了她那不同寻常的个性及人生宿命。

林黛玉; 性格;形成之因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从繁华到没落的过程,在《红楼梦》这部经典巨著中,曹雪芹塑造了诸多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尤数林黛玉之形象令人经久难忘。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林黛玉那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却又敏感多疑的性格,注定了她用痛苦和眼泪、绝望与反抗书写了自己短暂而凄苦的人生,其形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绝唱。在此,笔者就林黛玉的多面性格形成之因作浅略探究。

一.出身书香门第造就了她的清高

林黛玉之父姓林名海,表字如海,考中探花后,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可惜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红楼梦》第二回)生长在如此钟鼎书香世家,这为林黛玉的满腹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进入贾府后,便没有人再教她如何做人或该读何书,在她的人生中,出现了一段教育的真空。

好在黛玉又喜博览群书,诸如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这些大都品行高洁、性情恬淡、与世无争的伟大诗人的作品她都能熟读成诵,在她的性情上、人格魅力上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同时,黛玉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她的学识渐渐地变得渊博。再加之她又喜欢音乐,不仅善抚琴,而且能识谱,文学与音乐日渐陶冶和净化了黛玉的心灵和灵魂,所以,林黛玉这个本来就诗化了的才女,她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着一方静土,由此形成了她那独特的清高而又率真的性格。

她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是生存之能,而是精神气质上的追求,那么她的傲气自然而生,这不是富家女的蛮横自负,而是一种贵族自有的天生的清高。诗为心声,林黛玉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葬花辞》)、“孤标傲世偕隐谁,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问菊》)等都是她在借花言志,是她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以孤傲刚强自居的体现。

二.双亲早故的身世造就了她的抑郁

聪明清秀、满腹才华的黛玉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前途,无奈父母相继早逝,无依无靠只好投靠娘舅却成了黛玉必然的人生选择。那么一个清高的女子却落得个寄人篱下、求食于人的结局,怎叫她不时时展现出无比的凄凉和孤苦?黛玉自小的生活环境其实是及其简单的,那是一个纯净空灵的世界,林家虽为世禄之家,但是人丁不旺,没有如贾家那样的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单纯的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她的疼爱、父母品格对她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她的性格中有一种天真、笃实。

直到父母亲在她幼年相继去世,黛玉才开始感知到世间的生命无常和世事的变幻莫测,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无法掌握和对逝去亲人的难以割舍,使黛玉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惶恐与悲戚,况且“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由于黛玉本来就体弱多病,加之进入贾府后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过她的身体,也就无法进行专门的治疗,导致她病根未除,长期积郁,以至于她常常心浮气躁,敏感多疑。于是,忧愁、抑郁、不安就时时笼罩在她的内心深处。有其诗为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辞》)这是何等的孤独凄凉!黛玉的这首自感身世遭遇的悲歌——《葬花吟》,是她进入贾府后生活的细腻感受,真实地体现了这位多情少女不幸人生的生命哀音。

黛玉常常不喜欢聚,却喜欢散,她认为聚终究要散,“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第三十一回《撕扇子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黛玉的《咏菊》)道出了黛玉那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她性格中表现的这种孤僻、悲戚,与其童年时的孤独及其父母早亡的凄惨现实是分不开的。

三.年纪尚幼便寄人篱下造就了她扭曲的自尊

作为林家独苗的黛玉自幼便体弱多病,故得父母深宠,谁知造化弄人,小小年纪却“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不得不寄宿在“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1)宁国府’五个大字”的舅父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初进贾府,黛玉便有了如此感觉,这为她以后在贾府的生活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封建社会里,人的价值和尊严都取决于他的金钱与地位,而贾府作为皇亲国戚之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主到仆人人都长着“一双富贵眼睛”。虽说出身于世禄之家、书香门第,但林家毕竟不可与贾家同日而语,更何况是没了娘亲,在贾府这样鱼龙混杂的所在求生,黛玉只好也只能“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靠着看别人的眼色过活。这让从小就不懂圆滑世故,心无城府的黛玉怎能泰然处之?更何况自己又一无钱、二无权、三不是正经主子,自卑与心中的悲戚是不言而喻的,于是高傲而单纯的她只能表现出敏感、多疑、小心眼、尖刻、为人冷淡——这种种行为出现在一个那么清高的小姑娘身上,其实就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这种特殊的自尊导致她常常会有异于常人的想法、做法——不但从不奉承、讨好别人,还视达官权贵为粪土,她这种保持着纯洁灵魂的做法常常招致贾府人的非议。

黛玉的自尊心如同一根紧绷的弦,安装在她那异常敏感的身上,只要别人稍加触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其实,在黛玉的骨子里,她是强烈地想拥有独立人格的,可是在贾府,虽然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她毕竟是“外客”,是没有了母亲的外孙女,没有谁真正为自己撑腰,再加之她的异常敏感、爱使小性子,只能是被接济、被怜悯、被冷落的对象,这对高傲的黛玉来说,是最不想充当的角色,是最不能容忍的一种屈辱,于是,黛玉的言行使她在贾府就成了一个令大多数人躲着的另类。

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曾经送林黛玉一个字——“幽”,说她“太内向”、“太多愁”、“太不展开”、“太多的牢骚猜忌”,而我只能借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却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来概括:林黛玉所表现出的这些不为世人所称道的种种言行,正是贾府——这个封建社会末期的缩影所赐予的。

四.腐朽堕落的封建社会世道人情造就了她的叛逆

封建社会中,子女特别是女儿所受的礼教,一般都源于母亲。然而,林黛玉却幼年丧母,其父为其所聘之师贾雨村却是一个贪酷徇私、落井下石之人,贾雨村在黛玉心头埋下的只有不拘礼法的种子,可以说黛玉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什么真正的封建礼教,对封建士大夫顶礼膜拜的礼教没有丝毫的敬畏,再加之她的只管真心与清高的本性,具有目无礼教,敢于反叛之行为,那就是必然的了。她虽寄封建士人——舅父之篱下,但她在生活中却表现为想说就说、要笑就笑,这种反流俗精神展现的无所顾忌:她可以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静王为“臭男人”,便是她蔑视权贵的有力证据;她从不到贾母、王夫人等贾府的家长面前去邀怜取宠,又是她蔑视世俗人情的体现。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黛玉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常常偷偷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这都是她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叛逆性表现。其实,黛玉之所以表现得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她自己的生活理想和封建社会末期贵族阶层腐朽堕落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诗言志”,诗词在《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黛玉是整部书中最具诗人气质的少女,她性格中叛逆性的一面在她的诗词得到了有力的体现:“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林黛玉《杏帘在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葬花辞》),这是黛玉对普通人生存艰难、世态炎凉的揭露与讽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咏白海棠》),在此黛玉借白海棠的洁与香,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不屈服、不妥协的呼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葬花辞》)这是黛玉对无路可走的现实发出的强烈的控诉和抗争。以上诗句都是黛玉那孤傲的灵魂、率真的个性所展示出来的叛逆性的体现。

五.与宝玉的爱情幻灭造就了她的以死抗争

林黛玉在进入贾府后,就走进了她的人生沙漠,而与宝玉的爱情便是她的生命之源。宝黛二人,渐渐的从两小无猜的兄妹情谊,发展到相互爱慕中的试探与倾诉,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正是宝玉对黛玉的两次爱的表白。面对宝玉的表白,黛玉的内心是矛盾的: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封建社会的少女,她一方面渴望宝玉的爱,一方面又受自身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黛玉的性格中有叛逆的一面,但她的生活时代,封建传统观念像空气一样包裹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在黛玉看来,即使是与——自己深爱着的宝玉——这样的男子亲近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于是她始终对爱情保持着一种矜持的态度。因此,她经常处于这样的心理矛盾中:一方面希望宝玉对她倾吐衷肠,但另一方面当宝玉赤裸裸地表白爱情时,她又表现得忽然变得气愤和悲伤。

然而,面对黛玉对自己真爱表白的不置可否,厮混于花红柳绿的大观园中,宝玉常常在色彩缤纷中眩惑,黛玉却在爱情迷茫中战栗。“小性儿”的黛玉惟恐宝玉的心中有钗、湘的一点点影子,于是神经越来越敏锐,如《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节,写她探望宝钗时,忽然发现宝玉先在,便笑到:“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红楼梦》第八回P55),过度敏感的神经使黛玉整天生活在“只怕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恐惧中,于是多愁善感便如影随形了,怀疑、忧郁、苦痛便不断地侵蚀着她那颗孱弱的心。

在矛盾的爱情心理中,黛玉认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像溺水者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将自己与宝玉的美好姻缘寄希望于史老太君,宝黛都在等待着老太太赐婚,内心总是憧憬与焦灼相伴。当单纯而幼稚的黛玉意外地被傻大姐泄露了机关,“金玉良缘”的喜乐若隐若现之时,她如遭雷轰电掣般地迷了本性,所有的悲痛与愤怒均化作一“笑”,巨大的悲痛使她已无法哭出声来。黛玉明白:“木石之盟”的美梦彻底破灭了,她的生命失去了最后的支柱,只能魂归离恨天了。黛玉在用以身徇情、以死抗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封建婚姻的强烈抗议。

总之,林黛玉就是这么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爱拈酸使小性的小女子。黛玉的性格形成之因是极其复杂的,有身体虚弱、常年服药、抑郁性气质的影响,有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对她的打击,更多的则是她与封建社会道德礼教、腐败堕落现实的格格不入,是社会环境对她的摧残,这一切促使了黛玉多心敏感、自卑善愁、孤僻孤傲的性格形成。同时使那个清高而孱弱的女子从那冥冥幻想之中一下跌于现实面前,她的叛逆思想和不甘趋炎附势的性格因素直接导致了她同贾府、同社会的决裂,她的早夭是贾府乃至那个社会如她一般的人必然的结局。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3

[2]李广柏,《红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5

[3]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4.1

[5]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10

猜你喜欢

贾府林黛玉黛玉
刘姥姥的知恩与贾雨村的不义
品潇湘妃子
浅析焦大之骂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nglish Abrid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