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下跌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5-02-25马世鹏
马世鹏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 130012)
国际油价下跌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马世鹏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 130012)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和第二大消费国。2014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原油出口国持续增产以及全球经济表现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等因素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以及OPEC成员国之间的博弈也为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创造了条件。石油价格下降有利于降低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完善能源储备体系以及催生油价新一轮改革,但与此同时,石油价格下跌也对中国油气生产企业造成了直接冲击,不利于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也可能会引发一定的通货紧缩压力和金融危机。对此,应加强能源战略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完善石油期货市场等。
石油价格下跌;供需矛盾;国际市场博弈;影响效应
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1]。国际石油价格先是由2003年28美元/桶左右的价格一直升到2008年7月147美元/桶的高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油价又开始狂泻,一度跌破40美元/桶。随后五年,世界石油价格再次上扬,并在100美元/桶上方高位运行。2013年,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在100~120美元/桶波动,全年均价分别为108.66美元/桶,较前一年下降2.92美元/桶。2014年上半年,国际石油价格相对稳固,而到了下半年,情况急转直下。从2014年6月末到12月初,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了近40%,价格跌破70美元/桶。受此影响,从2014年7月24日至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连续九次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汽柴油价格重回“6元”时代,跌幅超过18%。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石油是现阶段依赖的主导能源。理论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通过价格传导和风险扩散机制影响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国内石油化工及其下游产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产业安全,而且会加大经济运行成本,给维持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带来困难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大国,在缺乏石油价格话语权的状况下,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经济安全[2]。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稳定增长的“新常态”,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亟待明晰。因此,本文以下部分将首先对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原因进行分析,随后深入探索石油价格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国际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理论研究和历史经验表明,国际油价的波动除了受国际石油市场供求本身的影响以外,还受国际金融投机、石油美元、地缘政治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冲击[3]。本文主要从世界石油供需矛盾以及国际市场博弈视角对本次油价下跌的原因展开分析。
(一)市场供给和需求因素
尽管全球石油供给是个寡头垄断市场,但作为一种商品,石油价格的形成仍然遵循着普遍的市场经济规律,即石油的供给与需求规律[4]。
1.美国页岩油气革命。近年来,由于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相关技术的突破,美国的页岩油气产量快速增长。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页岩气年产量由2000年的117.96亿立方米上升至2013年的3025亿立方米。快速增长的页岩油气供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需求。从2005年到2013年,美国新增天然气消费量1.024亿吨标准油当量,折合1138亿立方米,减少石油消费量1.088亿吨。与此同时,页岩油气革命大大增强了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能力。自2004年以来,美国本土石油产量增长了56%,在美国传统油田正常产量之外,每天新增产量达到310万桶(2013年美国页岩油产量更是达到了350万桶/日以上)。2008年至2014年间,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了80%,从而使得美国占全球原油供给的比重提高了三分之一(达到13.7%)。同时,美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也大幅度降低,从2004年的60%降至2014年的30%左右。另据英国石油(BP)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期间,美国原油和其他液态碳氢化合物的日产量增加了110万桶。目前,美国已成为全球石油净出口国。
2.原油出口国增产持续。近年来,美国引领西方国家石油增产。实际上,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同时,全球石油日供应量增长了近91万桶,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与非OPEC国家都在增加产量(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全球石油日供应量共增长了280万桶)。利比亚自2014年6月内战停息以来,石油日产量逐渐恢复,从上半年最低的15万桶/日,到11月增加到超过100万桶/日,同时,伊拉克、南苏丹等国也恢复了原油出口,产量持续增加。受此影响,OPEC国家2014年9月的原油产量飙升到了13个月的新高,较前一个月的3066万桶/日,增长了41.5万桶/日。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14年非欧佩克国家石油日产量平均增加了172万桶,而“伊斯兰国(ISIS)”也存在着大量低价走私石油现象[5]。因此,伴随着美国、OPEC与非OPEC国家的石油增产,国际石油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日益显现,加大了油价下行压力。
3.全球经济表现疲软。国家信息中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各国经济复苏未能达到预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也在不断下调。其中,除了美国经济复苏较为稳定清晰之外,欧盟仍然深陷欧债危机之后的泥淖之中,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只有0.2%,二季度为零增长,三季度略有改善(但也只有0.2%)。日本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也不明显,一季度GDP增长1.5%,二季度环比萎缩1.8%,创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三季度继续下滑1.6%。另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俄罗斯前三季度GDP分别同比增长0.9%、0.8%和0.7%;巴西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9%,但二季度则下降0.9%。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显著放缓,全年GDP增速已连续四年下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市场石油需求增速的下降。目前,国际能源署(IEA)已将2014年的国际原油日均需求增长量从每日90万桶下调至每日70万桶,增速仅为2013年增长率的一半左右[5]。
(二)国际石油市场博弈
基于国际油价长期趋势的研究表明,石油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它常常作为一种谈判的筹码,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地区之间的博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石油价格的高低也取决于市场博弈的结果。
1.西方低油价策略“制裁”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之下,西方国家与俄罗斯正进行着一场制裁与反制裁之战。凭借着强大的资源实力,俄罗斯在能源战略上长期掌握着主动权。然而,俄罗斯50%的国家收入来源于石油出口,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使得俄罗斯经济将承受趋于疲软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部分西方国家联合世界上若干主要产油国,长期将国际石油价格控制在10美元以下,导致高度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经济最终陷入困境,这被普遍认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困于此次低迷的油价,俄罗斯货币单位卢布在2014年下半年迅速贬值,从上半年维持的1美元兑换33卢布水平,一度暴跌至1美元兑换72卢布(12月17日)的最低点,导致俄罗斯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面临严重困境。根据来自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的消息称,本轮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使俄罗斯损失了大约1000亿美元[6]。
2.OPEC力图稳固石油主导地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由12个成员国组成,肩负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开采份额。OPEC在全球石油供给上不仅占有巨大份额,而且拥有对组织内石油出口的定价权,因此,该组织有能力通过调节产量来控制油价。理论上,在石油价格暴跌的背景下,OPEC一般会选择“减产保价”。然而,在2014年11月OPEC维也纳会议上,OPEC决定维持当前生产水平不变,并未对当前国际油价暴跌的局势做出生产反应①据估计,在当前油气开采技术水平下,如果油价低于60美元/桶,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们将无利可图,只能减少产量甚至放弃开采,使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重新提高。。事实上,在当前世界能源格局中,“保价格”与“保市场”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OPEC在此次会议上做出了“保市场”优先于“保价格”的决定,牺牲当前利益,取得在与美国页岩油气等竞争中的主动地位,继续稳固其在全球石油市场的主导地位②事实上,沙特石油开采成本相对较低,随着新钻探技术的采用,沙特的生产成本甚至进一步下降,同时油藏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从这一角度来看,以沙特为首的OPEC做出“不减产”决定,符合OPEC长期利益。。
3.OPEC成员国之间抢占市场份额。事实上,OPEC作为石油寡头组织,虽然名义上一致对外,但组织内部成员互相之间并不信任,内部难以统一,抢占市场份额的价格战时有发生,价格联盟名存实亡。在欧佩克内部,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等盈亏油价在70至80美元之间,而其他成员如委内瑞拉、伊朗、尼日利亚等,以及非欧佩克成员的俄罗斯可承受的油价都在100美元以上。因此,国际油价下跌并未促使各产油国减少生产,相反,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一反常态,采取了对所有出口产品进行降价的举措。同时,伊朗也加大了对亚洲客户的折扣力度,以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
二、石油价格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和进口量也快速增长,目前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世界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中国原油和相关石油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2014年预计总进口量将超过3亿吨。因此,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对中国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以下主要从石油价格下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油价下跌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石油既是交通运输部门必需的主要燃料,又是工农业生产所依赖的重要原料,因而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础能源。石油价格下跌将直接降低物流和工业生产成本,并通过传导机制降低整个经济的运行成本,间接提高国民购买力从而拉动社会需求。在市场供给端,燃料成本占集运公司、航空公司和公路运输的总成本超过了20%。截至2014年12月17日,国内成品油价连续十次下调,汽油累计下调1910元/吨,柴油累计下调2075元/吨,油价下跌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下降[7]。与此同时,在国际油价下跌带动下,原煤、铁矿石、铜等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下降,综合价格相比2014年初已经下跌了8.3%。原材料和物流成本的下降可以部分抵消目前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减轻了中国制造业成本负担,增强了企业盈利能力,进而有利于维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2.完善能源储备体系。石油储备在战略保障上的意义不言而喻。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要求,一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安全线”应该保持在相当于该国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目前,我国石油储备还达不到该标准要求,更低于石油净进口国平均172天的水平。根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5%,2030年将进一步攀升至75%,远超国际社会公认的50%警戒线。为此,2001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战略石油储备工程”,计划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于2020年前后实现90天的原油储备国际标准。2014年,我国“石油资源战略工程”正处于二、三期之间,为完成储备计划,在年初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我国也不得不大量进口原油。因此,大幅走低的国际石油价格,将为我国节省大量原油进口的外汇支出,有利于中国能源储备体系的完善。
3.催生油价新一轮改革。本轮国际油价的下跌为我国进一步深化石油等自然资源产品价格税费改革提供了契机。在国际油价低迷时期推行资源和消费税率改革,可以在短期内不给国内经济运行造成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政府财政公共支出能力,以便更好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从而有利于节能减排长期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生产和物价水平,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缓解改革带来的阵痛,真正实现“加税不加价”的改革。根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2013年我国汽油消费量为1290亿升,柴油消费量为2000亿升。如果调价窗口继续采取价格下调和消费税增加完全抵消的方式,以2013年的成品油消耗量来计算,消费税上调后,全年汽柴油消费税的增加将接近1300亿元。如果连续两次上调消费税,消费税在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间的杠杆作用将较为明显,税收结构也会有所改善。
(二)油价下跌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对国内油气生产企业造成直接冲击。由于国内多数炼油厂库存较高,油气生产企业将会受到石油价格下跌最直接的冲击,炼油企业的利润明显下滑,这给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在内的多家石油油企造成较大的影响。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两家公司发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中石化与中石油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1.02%和6.2%,中海油公司三季度的油气收入也下跌了4.6%。此外,新疆作为主要石油天然气产区,遭受的冲击十分明显。由于油气收入占新疆的收入比重较高,油价下跌会对新疆产生重要影响,进而造成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与此同时,国际油价的一再下跌对成本较高的页岩油气生产造成较大冲击。由于页岩油气不同于常规油气,它具有低丰度、开采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而且,中国页岩油气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2至3倍。因此,在低油价时代,页岩油气不具备开发的经济价值。
2.不利于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意味着发展与使用更多的非石化能源,以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然而,目前世界各国的新能源政策都是在高油价的市场背景下制定的。国际石油价格的全面下跌带动了全球能源产品和电力价格普遍下降,削弱了新能源的经济竞争力,并将改变很多国家政府对于全球能源价格和供求关系的中长期预期,从而导致这些国家修正调整其新能源政策,进而使得全球新能源事业遭遇重大挫折。中国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亟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期替代原有石化能源的消耗。近年来,中国政府正在为治理雾霾进行各种努力,举措之一便是发展电动汽车,鼓励低油耗小批量汽车,同时发展各种替代能源技术,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生物燃油、甲醇乙醇燃油等。然而,低廉的油价可能会压缩新能源应用的利润空间,减弱新能源对石化能源的替代效应,最终使得在节能减排上的诸多努力付之东流。
3.引发经济通缩风险。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CPI的冲击具有持续性,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是国际石油价格冲击我国CPI的主要传导渠道,其中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冲击最大的是居住类和食品类价格[8]。不仅如此,在构成CPI的权重因素中,交通、通讯类消费价格也占据了10%的权重,位居第4位[9]。显然,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可能会拉低居住类、食品类以及交通价格,从而使得CPI指数下降,进而导致我国通货形势由膨胀向紧缩转换。在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萎靡不振的背景下,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实体经济部分利润率大幅下降,从而使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中国经济是否能够稳健增长的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探讨了2014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原因,随后就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一方面,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原油出口国增产持续等因素使得全球石油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表现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等原因导致了石油需求的萎缩。此外,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争端、OPEC力图稳固石油主导地位以及OPEC成员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份额的竞争也为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完善能源储备体系以及催生油价新一轮改革,但与此同时,低油价也对中国油气生产企业造成了直接冲击,不利于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事,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可能会引发一定的通货紧缩压力和金融危机,从而危及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石油储备,加强能源战略布局。石油储备是稳定石油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必要手段。应充分利用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和此次低油价机会,积极储备全球包括石油和矿产在内的源头资源。通过设施投资持续增加石油仓储能力,加快管网铺设进度,推进石油储备基地硬件设施建设。同时,除了加强资源勘探开发以及储运贸易等国际能源合作方式,还应当充分利用我国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传统优势,拓展能源外交渠道与合作模式,避免同欧美在资源获取方面的直接竞争。
2.削减石化能源补贴,调整能源结构。根据2004年至2013年中石油与中石化的年报统计计算,中石油、中石化已累计获取的国家财政补贴资金超过千亿元。两家公司在获得补贴的同时,依旧享受着高额的利润①据年报公布,200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净利润为1138亿元和284亿元,2013年为1296亿元和672亿元。。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原油进口成本大幅降低,国内成品油与国际原油价格倒挂机制已然不复存在,因此,国家可以适当削减对中石化和中石油的补贴,转向补贴处于价格困境中的其他非石化替代能源,同时制定合理的碳税制度,鼓励增加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投资,有助于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对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均具有深远意义。
3.完善期货市场,提高中国国际石油话语权。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充分发挥中国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市场地位。2013年11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成立,原油期货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应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交割仓库的建设,使这些仓储设施成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快金融改革,实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已经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了通缩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全面放开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渠道,加大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打通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通道,恢复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让金融反哺经济,缓解经济下行风险。此外,实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增强资金流动性,降低石油化工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由于石油价格下跌带来的通货紧缩预期。
[1]管清友,何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1):15-25.
[2]陈野华,吕金营.国际石油价格冲击研究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51-55.
[3]李纪建,管清友.石油双重属性与国际油价波动分析——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视角[J].国际石油经济,2007,(1):44-51.
[4]魏巍贤,林伯强.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性及其互动关系[J].经济研究,2007,(12):130-141.
[5]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原因分析[EB/OL].中国能源网,2014-11-17.
[6]俄官员说低油价导致损失1000亿美元[EB/OL].新华网,2014-11-24.
[7]王秀强.国际油价下跌利与弊:利好原油增储、油企利润受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2-17.
[8]高东胜.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2011,(5):52-59.
[9]重华.解析CPI八大构成的权重[N].第一财经日报,2014-07-29.
〔责任编辑:冯胜利〕
F062.1 [
]A [
]1000-8284(2015)03-0143-05
2015-01-09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然资源价格管制问题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12542065);哈尔滨商业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自然资源价格管制问题研究——以中国石油价格管制为例”(HCUW2013005)
马世鹏(1981-),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能源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