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15-02-25罗志佳

学术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全球化马克思

罗志佳

(1.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昌吉学院 社会科学系,新疆 昌吉 831100)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罗志佳1,2

(1.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昌吉学院 社会科学系,新疆 昌吉 831100)

探讨当代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尤其针对理论界出现的将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全球一体化的观点,我们必须寻根溯源,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中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根基,理清其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内容体系及发展走向,从而为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提供现实启示。

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世界

全球化起源于西方,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探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全球性”等用语,八十年代中期才正式形成“全球化”的概念。鉴于全球化建立在生产、产品、市场、资本、技术配置等经济因素的基础之上,作为多维概念而存在的全球化,其中最首要的应该是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等概念诞生之前,早在15—18世纪近代经济全球化萌芽及初步形成之际,马克思就已对经济全球化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从理论上最早探讨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讨论经济全球化问题虽未使用“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表达,但其经济全球化思想却当之无愧为现当代探讨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论述了其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思想“三大社会形态论”,成为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1](P107)这实质上不仅凸显了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而言并不是生产方式一体化,更不是资本主义化,而是世界交往方式的一体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其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生产方式必然是不同的,有着其特殊的民族、历史及文化背景。但是,要想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世界经济的参与者,就必须遵循世界普遍的交往方式,即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世界交往原则。经济全球化以世界交往方式的改变,使人们联为一体。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内容体系

马克思未曾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是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反复提到一系列的相关概念,从而构建起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话语体系,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全球扩张的本性及其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集中使用了“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世界生产”“全球的生产”等提法。“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以开拓“世界市场”为手段的。“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厂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2](P110)另外,他也较多地使用了“全球的”“全面的”“普遍的”“世界历史性的”“世界历史意义”“全面的依存关系”等等概念,构建起了经济全球化整体表述的话语体统,为论证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动力、原因、发展途径等提供了基本前提。

1.描绘了经济全球化的考量背景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P121)他借鉴了近代历史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某些观点、内容和提法,创立了其以世界历史观为考量背景的经济全球化内容体系。1845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到“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疑是其经济全球化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并且马克思所提到的“世界历史”并不是孤立的名词和现象,而是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信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到了现代,工业资本则成了“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即典型的形式,“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的力量”。[3](P115)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概念内涵及外延,揭示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对世界发展的作用,找到了世界历史的真实联系,即社会生活的深层领域——经济领域。

2.突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历史”的形成以及“世界精神”的一致都是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阐述世界历史展开的历史逻辑之时,起点即是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分工成为了必然,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产生了交往的需要。资本主义以其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一级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P114)各个民族和地区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得以形成并维持,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越来越密切,谁也离不开谁,从而使世界历史的画面依次展开。

3.揭示了经济全球化追求的深层动因

在构建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资本扩张充当了极其重要的一个角色,它不仅是资本家促成经济全球化局面的起因,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立足点,更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主线,还是经济全球化的落脚点。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程度。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1](P538)我们得知,以资本扩张为主线,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资本的增值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导生产方式。一切源于资本扩张,一切归于资本扩张。

4.阐明了经济全球化固有的发展途径

交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其两大基本方面。马克思所言之交往主要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交往,是与生产相对应的概念。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是通过“扩大交往”实现的。生产发展引发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就带来了产品的交换,产品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资本,而追逐资本是资本家的本性,因此资本家通过扩大交往,把资本带到世界各地,大工业就实现了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2](P276)只有形成全世界的普遍交往,才能使人类的生产力和文明成果得以保存,打破各民族、各国家的封闭状态,从而实现马克思的伟大命题:历史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走向

1.多维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并非是表面的、单一的、纯粹的经济层面的现象,而是伴随着政治和文化的因素,呈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纵横交错的画面。从经济关系引发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带来了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民族。”[2](P277)“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P276)经济全球化根本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普遍的经济交往改变了人们局限于种族、民族、地域、血缘等维系的狭隘交往方式,成为了世界性的存在。人们在多个维度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成为新时期全面发展而和谐共存的人类共同体。

2.贫富分化

在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资本主义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它发展了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8](P277)但是,与此同时,资本主义自身暴露出的矛盾却是无法解决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一矛盾越来越激化,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因素上分析,这一矛盾首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其次在现实层面上,就表现为生产资料过剩,工人过剩下岗。另外加之资本高度集中于资本家手中,并且呈越来越集中的态势发展,不占有生产资料也没有工作收入的工人越来越贫穷,越来越成为资本家奴役的对象,在劳动中异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3.社会性质变化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P26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显现出资本主义体制自身固有的弊端,冲破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垄断的狭隘桎梏,导致共产主义。“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1](P390)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言:“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无产者。”在世界市场普遍形成,世界交往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要把握异己力量,自觉驾驭时代发展,扬弃异化现象,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共同走向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共产主义。所以,也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实质上而言是社会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是其内含逻辑。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4](P617),生产方式改变带来的交往和交换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变化。社会历史走向必然是因为商品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走向更高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更发达的社会形态,所以世界历史最终成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2](P86)因此,资本主义的存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生产力基础,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要以生产力发展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重读经典,为的是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历史真相,也是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寻求理论根据和现实发展道路。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内容多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逻辑始终沿着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条主线的分析而展开,还具有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共产主义全球化两重属性。

从生产力角度而言,经济全球化起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也必将促进全球生产力的进步,“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P88)。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这种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交往方式的变化,使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普遍扩大联系,从而使各个国家的民族性受到冲击。资本主义全球化最终将朝着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性解放发展,因而经济全球化必然最终指向共产主义。在这个社会中,更深刻意义上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交往关系的扩大解决了生产扩大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因此,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社会主义全球化两对关系来分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两点:

(一)坚定信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无法避免,或主动或被动、或积极或消极、或早或晚地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从生产力层面分析,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这把福祸倚伏的“双刃剑”带来挑战而“因噎废食”,而应该以独立自主的国际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思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因此,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愿不愿意”,而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的问题。

不加入世界历史进程,不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实行对外开放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本民族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自我,不实行对内改革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因此,改革开放是我国把握经济全球化历史机遇的重要发展战略。

1.对外开放不是“简单顺应”“随波逐流”,而应该“积极参与”“有所作为”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如果我们畏畏缩缩,消极退却,要么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的依附品,要么就被经济全球化共同体边缘化。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后来者居上。这种参与应该是联合与合作基础上的参与。就像《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振兴民族工业,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势在必行

资产阶级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鉴于其历史性的贡献,发展中国家最关键的任务是建立能够利用世界市场资源的新工业文明。我们要借助经济全球化,加快改革进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利用广泛的资金、技术、资本、设备等全球性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现代化强国。

3.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全球整体利益的实现,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而经济全球化本身起源于西方,是资产阶级实行全球扩张的结果。所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西方世界有着天然的优势,是更加具备成熟基因的,而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条件差、资源贫乏,要想“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就必须分析我们的“后发优势”。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也可以提供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所以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是资源机遇、经验机遇、时代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才能成为“后起之秀”。

(二)保持冷静,警惕各种风险和冲击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的全球统一和整合的过程,但却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研究经济全球化为的是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之路。

经济全球化必然有利于世界交往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将打破传统模式下对民族、种族及地域的限制,造成经济全球化对本土、区域经济的冲击以及应运而生的世界性对民族性的冲击。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市场、资本、跨国公司经营全球化、人员流动等全球化,这些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冲击。美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权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内容,包括:国防的重要性和规模的下降;无法独立维持本国的货币;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纠正市场波动的能力下降;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有限;征税能力的不足;制定整体发展战略的能力下降;无法独立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维持国内市场竞争以及垄断暴力。这些权力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无法再按照传统的方式行使。[5]这些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已然出现,并且逐步凸现出来。

除了以上的经济挑战,尤其是生产方式方面的挑战以外,经济全球化也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严重的冲击。政治制度而言,经济交往的扩大改变了传统的国家观念,对主权、政治体制、国家治理等提出了严峻挑战。跨国事务的出现使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方面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也出现了超级大国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种种事件。价值观念上,出现文化多元化趋势,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各类思潮相继袭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受西方各类渗透方式侵袭,出现了价值追求虚无、文化认同淡化、信念模糊及信仰危机等负面现象。

在吸收和借鉴世界现代化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警惕各种风险和冲击,首先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国家的基本制度不变。谨防西方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攻击、渗透等和平演变方式,冷静地参与国际事务,保持自己更大的发言权,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更大的国家利益。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对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经济全球化时代,重读马克思,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其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从国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济全球化的系统分析,冷静地自我批判与分析,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是对经典的大胆吸收和积极扬弃,也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社会主义工程和共产主义事业必将克服万难,前途光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苏珊·斯特兰奇.国家的退却(TheRetreatoftheState)[M].牛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

[6]权文荣.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上下册)[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7]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6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8]叶汝贤,李慧斌.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第六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王东,丰子义.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M arx's Thought of Econom ic G lobaliz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LUO Zhi-jia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China;2.Department of Sociology,Changji College,Changji,831100,Xinjiang,China)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issu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especially its confusion with capitalistglobalization,we must look for the rootof thematter.Marx's thoughtof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ts deep ideological foundation.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content syste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hought,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realistic revelations for themodernization and prosperity of China.

economic globalization;Marx;world

A715

:A

:1006-723X(2015)01-0018-05

〔责任编辑:左安嵩〕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ks037)

罗志佳,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新疆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全球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