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
2015-02-25孙宏恩
孙宏恩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
孙宏恩
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重要维度,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提升大学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全球化既带来了大学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于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了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应遵循学术至上、人文关怀和国家责任的三重价值定位。在实现路径上,大学文化建设应该从目标设计、激励机制、硬件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努力加以推进。
全球化;大学文化;大学治理;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大学在国际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一些学术研究领域中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我国大学在师资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逐步拉近。可以说,这些进步的取得与我国大学充分利用全球化潮流发展自己,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密切相关。从国家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近年来在国家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的同时,加快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作为支撑,文化的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1]。国家的发展是如此,一个大学的发展同样如此。从这个历史潮流来看,我国大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自身的硬实力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则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大力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尤其是在全球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历史环境下,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大学软实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功能
所谓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2]。大学文化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大学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亚类型。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在思想文化观念领域的反映,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社会文化也必然是丰富而多彩的。大学作为社会分工合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大学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之中,换言之,社会文化为大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于社会文化。如前所述,尽管大学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但是大学文化不是社会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社会文化中先进文化的体现。作为人类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特殊场所,大学的重要特征是先进思想理念的生产和传播场所,大学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先进文化的代表,对于社会文化起着引导和提升的作用[3]。考虑到大学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无论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大学自身的发展壮大,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在现阶段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具有如下三重功能。
从宏观上讲,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提升社会风貌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大学是一个社会先进思想和观念的生产和传播场所,历史上众多的伟大思想和先进观念都是在大学这个场域中产生并发展的。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大学里产生并向社会其他领域传播的。同时,大学的师生所受到的教育水平相比于其他社会阶层而言是高的,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丰富而深厚的。考虑到大学自身的上述特点,可以说大学文化代表着一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最为优秀而先进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无疑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文化发展并有力地提升国家的软实力[4]。
从中观方面讲,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发展,提升大学软实力的必要条件。大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外在硬件的发展方面,同样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方面。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除了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校园服务、卓越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之外,优良的大学文化同样不可或缺。甚至在一定意义说,大学之间的不同主要不是外在硬件条件的不同,而是大学文化的不同。世界上的每一所知名的大学,都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这种每一个大学所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大学身份的重要标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基础,它将决定着大学精神的高度和品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在物质硬件上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大学在软实力的发展方面还比较滞后,难以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趋势。
从微观上讲,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优化大学管理工作,提高大学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制定健全的大学规章制度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法治已经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体现的今天,通过法律法规来治理高校是现代大学的必然要求。但是需要看到,在大学的治理实践中,仅仅依靠法治规章是不够的,大学文化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治理既需要制度框架和规范等硬件作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大学文化作为保障这些制度框架和规范得以运行的软件。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揭示,文化因素能够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功能。因此,推进制度建设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制度的设计,同时更需要注重制度文化的培育。就此而言,大学日常管理工作和大学善治的实现需要通过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来更好地完善管理工作,提升大学的治理水平。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看,现阶段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大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性压力,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大学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文化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大学在基础设施、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硬件条件已经与世界知名大学相差不远,在这个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就具有更加决定性的意义。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所实现的跨越式发展与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浪潮密切相关。一方面,我国大学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大学治理模式等等方面都积极向世界知名大学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我国大学发展有了显著的进步。另一方面,我国大学与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与合作的途径,从学生培养到学科研究等方面都进行着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可以说,通过不断地推进大学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我国大学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大学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从更大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机遇,我国的大学才能够在已有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获得更快的发展[5]。
在这个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球化在带给我国大学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于我国大学的发展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我国大学的发展将面临着世界知名大学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体现为我国大学建设将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观念性挑战。这些观念性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产生了直接的冲击,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观念有些能够对于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起到推进乃至引领作用,比如科学精神、学术自由等。但是仍有一些是消极负面的,需要我们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予以警惕,并通过有力的方式消除它们的影响。具体而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西方一些国家和政治势力利用全球化趋势在我国高校中宣扬和传播西方制度和模式,这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形成了政治挑战。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作为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常常将自身的制度和模式加以美化,输出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既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延续自身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同时也通过这个方式来加强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思想和观念的依附关系。从根本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制度和观念输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继续维护其既得利益,服务于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霸权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不对西方国家所输出的这些制度和模式进行仔细的辨识和批判性的借鉴,盲目地套用西方的制度和模式,其结果必将使得自身的发展陷入到困境之中。在冷战结束后,由于失去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制衡,西方国家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宣扬自身的制度和模式优势。在传播途径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和政治势力也力图通过大学来实现上述的目标。由于大学相比于其他社会部门,其国际化程度是较高的,这就为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一些西方国家和政治势力通过大学层面的教师和学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力推西方的制度模式和价值理念。这种通过精心包装的思想输出和传播活动,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警惕。对于我国大学的文化建设而言,如何更加有效地克服大学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这个挑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从国家政治层面来说,这涉及到国家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大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先进理念和思想的生产场域,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而沦落为西方思想和价值的传声筒,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安全也必将受到削弱乃至挑战。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对的政治上的挑战就是克服和破除西方国家和政治势力对于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分化[6]。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构筑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坚实政治基础。
其次,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某些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也随之传入我国大学校园,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形成指导观念层面的冲击。全球化的进程不仅体现在贸易、资本、人才等具体事务方面,同样体现在思想价值观念层面。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观念也相互传播,相互碰撞[7]。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也被传播。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二战结束后,欧美西方社会所兴起的后现代思潮。作为一个复杂的思想潮流,后现代思想包含着不少真知灼见,反映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进步。但是其又包含着一些消极错误的东西,比如历史虚无主义、犬儒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因素。借助于西方强大的宣传媒介,这些思潮已经传入我国大学校园之中。然而,一些教师和学生对此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和批判精神,盲目崇拜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甚至将落后消极的东西视为先进的思想。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那么大学文化建设也将受到削弱乃至破坏。
最后,全球化的巨大浪潮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势话语体系和观念吸引力,不利于我国高校独立而自主地探索大学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股塑造人类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在此基础上,全球化已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势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作为一股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8]。在我国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体现为在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西方大学文化的普适性,盲目模仿西方大学文化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制度确实是起源于欧美社会。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在近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制度规范和文化传统。作为后发展国家的大学,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发展是有益处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主体地位的丧失。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有益实践。这些思想财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们需要继承并发扬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只有将世界普遍趋势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一个大学才能够在全球化时代得到成功的发展[9]。因此,我国一方面需要向世界知名高校学习,借鉴它们有益的大学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则更加重要的是我国高校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更加有效地发扬我国优良的教育文化。
三、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
全球化对于大学文化建设既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对于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而言,需要在全球视野下,积极有效地借鉴世界知名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才能够实现实质性的发展[10]。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思考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所谓价值定位,这里指的是通过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所力图实现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这个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将为大学文化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同时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提供衡量和评价的依据。可以说,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是大学文化建设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而清晰的价值定位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文化建设。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所秉承的价值定位应该包含学术至上、人文关怀、国家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术至上。学术是大学之本,是大学文化的根本精神所在[11]。纵观世界上的知名学府,无不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而被历史铭记。近代以来人类发展进步的历程,在相当程度上与大学的学术创新密切相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与日俱增。在这个历史趋势下,一个大学只有始终将学术作为大学建设的首要工作,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最为根本的价值定位就是学术至上。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文化建设所尊崇的学术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观念、方法等的研究工作,更包括关切人类命运与前景的深刻思考。学术至上对于现阶段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高校在办学规模、经济效益、社会影响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有些高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术研究在大学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与此相反,追求学校创收、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内容成为了大学文化的主流。在这种不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大学文化建设过多地追求短期效应,偏重于追求实际效益,使得大学文化建设或多或少地出现偏差。从长远来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将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文化建设将学术至上作为首要价值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文关怀。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在教育体系中,大学是一个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和输送高等级人才的场所。对于一个大学的评价,其所培养人才的多寡和质量是重要的标准。大学所培养的高级人才,不仅仅需要具有娴熟的技术能力,同样还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应该说,这是现代大学所培育高等级人才的一体两面,二者缺一不可。从本质上看,人文关怀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12]。只有通过教育,人的怜悯之心和恻隐之心才能够得到启蒙,人性才能够向着至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无不高度重视教育对于人性的引导和启发功能。对于我国大学而言,人才培养需要突出人才人文关怀的培养。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具备技术,同时还应该具有人文关怀。因此,大学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高等人才人文关怀的培养。就人文关怀的生成机制而言,课堂知识性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得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实现人文关怀的养成。就此而言,在推进大学人文关怀教育的过程中,大学文化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换言之,大学文化建设是促进人才人文关怀的最佳方式。以人文关怀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将有助于大学人才的培养。
国家责任。大学的发展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现实的具体环境中进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崛起过程中,大学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换言之,大学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事实上承担着重要推动的角色,这种角色从本质上讲就是大学所承担的国家责任。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中,大学在思想解放、观念传播等方面,对于推动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五四运动中当时的大学就体现着深厚的国家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历史进步的洪流中来。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着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种种挑战,将国家责任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伟大进程中,以自身的作用推动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兴盛,一个大学才能有机会成为世界级的知名大学。
四、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包括了诸多方面的内容。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我们熟悉大学发展建设的规律与特点;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文化发展的特征。结合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在实现路径方面需要以流程为依据,通过动态过程的管理模式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从目标设计、激励机制、硬件条件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推进。
首先,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纲要。与物质或实体性的建设不同,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进行规划,逐步地实现文化发展的目标。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将其与大学的整体发展规划整合起来,使得文化建设的内容整合进入到大学总体发展规划的框架之中,这样就能够实现文化的发展纲要与大学各领域发展密切配合,获得最佳的发展绩效;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各个大学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发展纲要,使得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纲要符合各个大学的具体情况。在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保持耐心,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鉴于文化发展过程的缓慢性特征,大学文化建设的纲要设计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更长的周期。
其次,构建大学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在大学管理过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构建:基于过程的激励和基于结果的激励。在过程激励方面,就是要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动态过程中适时给予激励。如上所述,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从目标设定到取得实际的成效,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期。考虑到文化建设的这个特点,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激励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这种适时的激励,能够保持大学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实现大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基于结果的激励是指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对于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给予必要的激励。这种激励是基于对已经获得的成果所进行的激励,无疑更具有示范效应。如果把这两方面的激励结合起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激励体系,这将更有效地促进大学文化的建设。
再次,夯实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文化作为意识的组织部分,其发展同样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文化的建设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推进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大学管理者在事关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给予更多的硬件支持,比如经费保障、场地建设、学校后勤服务等等。
最后,确立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近年来,在我国大学治理过程中,评价体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已经对于大学的善治发挥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从内容上看,现有的大学治理评价体系中有关文化建设的评价还是非常缺乏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文化建设还没有引起大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其管理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还相对边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的发展其本身在衡量和评价方面就面临着难以定量化、难以客观化的管理难题。面对这种情况,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从高校治理体系中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管理部门在对大学发展的总体评价体系中要设立并增加文化建设评价的要素,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大学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二是大学领导者在大学内部进行管理评价活动时,需要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这种自我引导机制来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
[1]胡键.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要性,瓶颈与路径[J].社会科学,2012,(2).
[2]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关于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3]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
[4]沈壮海.大学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5]张应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9).
[6]冯慧.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4,(12).
[7]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8]王永贵.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解读全球化性质的重要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9]周光礼,张芳芳.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同构:亚洲大学的挑战[J].高等工程教育管理,2012,(2).
[10]李延保.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兼谈现代大学文化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1]吕立志.崇尚学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12]韩延明,栾兆云.我国现代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责任编辑:刘烜显]
孙宏恩,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陕西 西安 710062;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陕西 渭南 714099
G649.20
A
1004-4434(2015)08-0138-05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生源减少趋势下陕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发展与出路研究”(13N114);渭南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渭南市基础教育师资职前职后变化与现状研究”(2013JYKX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