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践自觉

2015-02-25田旭明陈延斌

学术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众民众价值观

田旭明,陈延斌

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践自觉

田旭明,陈延斌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现大众认同,使每个人都能感悟它,进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高度的实践理性:继续深度凝练核心价值观表述语以便大众记忆和传播;植根民众生活沃土以保障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共鸣效应;着力于落细、落小、落实以保证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实践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价值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实践证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1]。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高度的理论与实践理性,既要让深邃、抽象的价值理念接地气,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成为他们心中牢不可破的价值信念,又要让这样的价值理念和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曾特别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这一重要论断化抽象为具体,拉近了高深思想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本文根据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话精神,结合当前核心价值观建设实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践要求进行论述。

一、继续深度凝练核心价值观以便大众记忆和传播

增进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必须提升大众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自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以来,学界针对如何凝练核心价值观表述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201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应该说,中共中央的理论阐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工作中又一次重大的进展。笔者认为,虽然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度凝练。

一方面,笔者在课题研究中,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教师、大学生、公务员、“80后”农民工、出租车司机等群体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只有少数人对这24个字能全部记住,这部分人多是教师、大学生和公务员,而大多数人不能完全记住,有的只能说出几个词,有的甚至不知道。这说明24个字虽然内容丰富和饱满,但不容易被社会大众记忆,不利于大众传播。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内涵深邃、内容普适的最高价值理念,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全体民众信仰的寄托,应该便于记忆和传播,能让所有社会民众,包括不同阶层和职业群体脱口而出,清晰明了,诚如西方国家民众对“自由、民主、法治”的熟悉程度。

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最核心、最居中、最具有统摄力和整合力的内容,是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因此必须做到“全、精、准”。目前确定的这24个字虽然内容丰满,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自觉予以全面、准确体现,但离“精炼”还有一段距离。笔者认为应该将这24个字置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民大众普遍需求的背景之下,借助相关逻辑分析方法,找到它们彼此之间的相通之处,提炼出能反映它们共同特质,稳定、高效、成熟、精炼,易于大众记忆和传播,且经得起历史和时代考验的核心字眼,从而形成这24个字的“最大公约数”。如此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言约意丰、鲜明生动、易记易循”,真正具备“全、精、准”的高尚特质。因此,继续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在现有24个字的基础上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原则、状态和宗旨,即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又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即共同富裕;既要对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即和谐、仁爱、大同,又要体现改革进程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即改革成果与红利的公平共享;既要全面反映24个字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又要言简意赅,鲜明生动,通俗易懂,便于普通大众记忆和传播。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被大众理解和认同。

二、植根民众生活沃土以保障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3]这意味着培育核心价值观,不能仅寄希望于顶层设计,必须融入民众生活,接地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社会大众都能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统摄性的抽象价值理念,要使它被广大群众理解和认同,不可能寄希望于将所有大众都培育成精英分子,也不可能完全通过道德说教和宣传的方式以及行政命令进行灌输。只有让核心价值观化抽象为具体,贴近普通民众生活,融入民众生活土壤,真正做到接地气、贴民心、顺民意,才能有效地化解核心价值观与普通大众之间的隔阂,让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知识”和“价值共识”,从而在普通民众心中落地生根。诚如杜维明先生所言:“在中国的社会里,一套道理有无说服力,就要看在百姓人伦日用之间有没有实际上的作用。”[4](P390)

在现实实践中,要推动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融入群众生活,就必须找准它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百姓的共鸣点。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项内容和指标进行细化,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和教育方法;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到乡规民约、家规家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中;或者以乡村歌曲、反映普通民众生活题材的电影及电视剧、顺口溜、讲故事等通俗化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出来;发现身边平凡、感人的好人好事,并利用各种媒体弘扬凡人善举;等等。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建设活动,形成了多张“道德名片”。如杭州“最美现象”发现、昆山发展“特色价值观”、“合肥好人”评选活动、常州“道德讲堂”、山东“四德工程”、“善行河北”、“好人沛县”等,这些实践对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找准了核心价值观与群众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使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并在普通民众中实现了入耳、入脑、入心,不仅促进了当地政风民风的好转,还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植根于民众生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民众的生活土壤中落地生根,才能促使社会大众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三、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以强化大众的思想道德与情感共鸣

找准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鸣点是提升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度的重要环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时代精神概括,也是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单单是公民的认识水平和智商的问题,也不仅是规范约束问题,而是民族心理层面的认同性、归属感”[5]。因此,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中不断汲取精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价值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抵御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增强中国特色“价值自信”和“价值共识”的高度自觉。诚如习近平所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脱离优秀传统文化来谈核心价值观,不仅显得苍白无力,丧失民族根基,还会失去核心价值观与民众之间的重要共鸣点,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关联。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浸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社会,儒家追求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道家倡导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佛家宣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墨家强调的“兼爱”等等,一直流传至今,在社会大众心中积淀已久,具有很高的认同度。综观整个中华文明史,古代社会倡导的仁爱、和合、孝悌、敬祖、爱国、崇礼、厚德等思想,无论是对当今国家、社会还是个人,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些传统美德思想犹如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和浸润着核心价值观,使其永远保持着鲜活生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摒弃了愚忠、奴化、保守、专制、狭隘等消极成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新的价值体系在知识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时代,更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了解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重要性,并在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找到思想和情感的共鸣点。这将促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传承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品德,就是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伦理道德要求,这无疑有助于促使大众在思想道德层面与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其次,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浸润和积淀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心中的情感共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心理思维、为人处世等产生深刻影响,因而在民众心中具有牢不可破的地位和很强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召力。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以其为沟通纽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涵养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这在提升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礼敬和认同的同时,还能有效化解核心价值观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使人们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爱屋及乌,对核心价值观也更加熟悉和亲切,从而增强核心价值观在民众心中的情感共鸣,提升社会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现实实践中,我们要在实践层面正确对待和发展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突出成分,展示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有效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渗透和侵蚀。其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要对传统社会的一些旧思想或旧观念“进行适当的批判改造,使之转化为对现代社会有用的新观念”[6],又要根据时代需求促进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最后,注重顶层设计与大众参与的互动,利用多种方法,搭建各种载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从小事、具体事做起,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德、崇德、守德的浓郁氛围,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生活中落地生根。

四、着力于落细、落小、落实以保证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7]核心价值观培育贵在增强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由此可以看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度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一套持久深入的长效机制,以保证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中枢。不可否认,当前一些地方为了出政绩,往往采取形象工程、暴风骤雨、急促推进、短促突击、定期达标、短期速成等非常态化行为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不仅不能增进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反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公权资源流失,政府形象被破坏。因此,必须抵制这些非常态化行为。在现实实践中,要让核心价值观真正在民众心中扎根,成为坚固的信念,我们必须着力于落细、落小、落实,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生活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每一方面,努力建构全面、持久的常态化机制。诚如习近平所言:“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

所谓落细,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项内容和指标进行细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从而增强民众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可操作性。就拿“爱国教育”来说,可细化为感知祖国、热爱家乡、忠于民族、励志报效四个层面,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特征设计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爱国形成相应的认知,增强爱国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与此同时,注重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将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职业准则、乡规民约、学生守则以及各式各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和民俗活动中,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让民众在隐形渗透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所谓落小,就是从小处着手,由小见大。按照习近平所强调的,就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作,将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学校德育、家风家规建设以及社会环境和氛围的优化中,建立立体化的网络教育格局,从小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家、诚信友爱、遵纪守法等优良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落实,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提高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生活的实效。就当前来说,我们要着力做好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实际工作。如各种媒介要加强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传播,多报道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和事迹;通过法律途径将核心价值观“入宪”,并纳入到其他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以保持其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至上性;多开展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以民众道德自觉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和“小德”。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7]这就告诉我们,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建设活动来促使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能拉近群众与核心价值观的距离,增强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的实效。

总之,只有着力于落细、落小、落实,才能真正构建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的常态化机制。也只有构建这种常态化机制,才能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全方位融入大众生活,进而落地生根,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学习,2014,(3).

[2]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5]袁云,郑炳心.“仁”的现代重建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析[J].管子学刊,2014,(3).

[6]肖琴.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再探讨[J].湖湘论坛,2014,(5).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责任编辑:何叶]

田旭明,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江苏徐州221116;陈延斌,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徐州221116

C91

A

1004-4434(2015)05-0009-0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与传播、认同对策研究”(14AKS018)

猜你喜欢

大众民众价值观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