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民族精神的弘扬及价值意蕴
2015-02-25刘晓华张文彬
刘晓华,张文彬
(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政治学研究
大庆精神:民族精神的弘扬及价值意蕴
刘晓华,张文彬
(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庆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篇之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知行统一的实践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其“兼济天下、感时忧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强不息”“好善忘势”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等等不仅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攻坚克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方法支撑。
大庆精神;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35。精神价值的产生,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的成果,是人类群体用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来统一、规范、模塑人的思想,而满足群体成员对这个群体的归属、亲合的心理要求的实践活动。上世纪60年代艰苦卓绝、气吞山河的石油大会战,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日新月异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不竭的物质动力,而且为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撑。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曾说:“你们不妨把一些大的民族逐一考察……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露的心情与精神本质,在最初的子孙身上照样出现。这边是原始的花岗岩,寿命与民族一样长久,那是一个底层,让以后的时代把以后的岩层铺上去。”[2]353-354作为曾经的时代精神,古代中华民族精神是古代中国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来源和“原始底层”。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篇之作,大庆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更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生机和活力。要想更好地阐释大庆精神的内涵,就必须深入到民族精神当中,探微其价值意蕴。
一、大庆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求真、向善、爱美的,尽管这种认识角度的求真,道德角度的向善以及艺术角度的尚美,都是以道德实践为蓝本的,但却表现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境界与追求。大庆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气节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其蕴涵的崇德重义的浩然正气、修己博爱的人格修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为人民提供了信仰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一)大庆精神体现了兼济天下、感时忧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经千百年陶冶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经磨难而历久弥坚的核心凝聚力之一,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了祖国的安危奔走呼号、抛洒热血,为着祖国的强大辛勤劳作、无私奉献。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个体的自然生存发生冲突无法两立时,就要舍弃生命来维护道德原则,正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由杀身以成仁”(《论语·子罕》),“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现实人格所在,他为历代众多士大夫所信奉,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是儒家学者的人生理想。
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真正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正如毛泽东满怀激情地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纵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3]1467。而上世纪60年代的石油会战,正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节点上而开展的,它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正如会战总指挥余秋里所说的,“除了大庆,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因此,“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是大庆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接续和传承。
大庆精神实质与儒家一贯主张的“忧患意识”与“济世精神”极其吻合。《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沟通天人合一的桥梁。从《周易》乾卦中衍生出来的亢龙有悔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所谓日中则移动,月盈则亏,天地间事物的本性就是物极必反,因此智慧之人要时常有忧患意识,才能防微杜渐。台湾学者徐复观说:“儒道两家的基本动机,虽然同是出于忧患,不过儒家是面对忧患而要求加以救济。”[4]115这种忧患意识所体现的是在困难条件下所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克服困难、突破困境的勇气和能力。20世纪60年代,国外敌对势力封锁压迫,国内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国内石油资源严重匮乏,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忧国”“忧民”“忧世”,将个人的“患难”“贫穷”抛之脑后,以国家兴亡强烈的责任意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献身精神,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仅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国家原油的基本自给,正是这种“吉凶与民同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抱负和忧患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基本要素,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之奋斗中完成了自己人格的塑造,在为国家前途而不断奋斗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大庆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好善忘势”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就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转》)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的论述。而这种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最集中的表现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其最高原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牺牲精神。团结友爱,顾全大局,通力协作这是大庆石油会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会战伊始,来自全国石油系统的37个局、厂、公司、院校的石油工人和大学生,以及3万转业官兵齐聚大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拿下这样一个大油田,必须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团结友爱、协作互助,“高速度、高质量”拿下大油田。《礼记·大学》有云:“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作为一种情操、修养、自律,更是一种担当,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它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操守的外在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格的最高要求和风范。会战实践所形成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一系列优良作风,正是契合了“慎独”的内在标准,要求会战职工自律自觉,牢固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精神自制力、道德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统一。
会战实践形成的“选树典型”“传帮带”“马达不能倒转”“三个面向”、“五到现场”等一些列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进一步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例如“仁”“和谐”“中庸”等等都很重要,但是“民本”思想则更为突出。主张作为统治阶级要广开言路倾听群众意见,按照群众的意见治理社会。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6在石油会战期间形成的工作方法,使得群众不仅是历史创造成果的享有主体,而且让建设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会战实践形成了团结友爱、互相支援、通力合作的新作风。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希望作为君子,要能够推己及人。会战期间虽然彼此竞争,开展竞赛,但关键时期,遇到缺乏设备、没有经验可遵循的情况下,大家都彼此支援、不看笑话、绝不藏私。正是这种讲团结、顾大局的精神,使得石油系统步调一致、团结统一,最终取得了石油会战的胜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传·乾卦》),自强不息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会战初期,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石油人一直秉承着“自强不息”信念,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他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拉肩扛、开荒种地、兴建干打垒、学校、医院等确保了石油会战的顺利展开。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面对“高凝固点、高含蜡量”的现状,科技工作者以“超越前人,超越权威,超越自我”的精神探索地下石油开采规律,在实践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不断开拓创新,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在自我完善、自我砥砺中进步成长。
精神的力量激发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以人格的巨大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的成就。大庆石油人时刻以高尚的道德人格作为行事的价值标准,秉承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价值追求,忠于职守,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二、大庆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知行统一的实践价值准则
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把人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最高的道德准则“至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行以求知,因知进行”的实践观点,主张知识应该从实践中来,并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毛泽东总结前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作出了“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历史的统一”的重要论述。大庆石油会战面对重重困难,会战工委作出了学习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的决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油田规律,分析和解决会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认真学习“两论”,会战职工坚持知行合一,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认识了大庆油田的具体实际和开发建设的规律。
(一)知行统一的实践价值准则的关键在于将实践作为获取真理性认识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作《实践论》一文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6]287也就是说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才能探索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而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逐渐了解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了解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会战初期,石油人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大庆油田含蜡量和凝固点都很高,世界上还没有开采此类油田可资借鉴的范例,因此他们只能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通过实践而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这样才能使油田的真实状态、属性、本质、规律等等得到充分暴露,才能成功获取关于油田开采的规律性认识。在人们获取真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最初只是对事物现象、片面的体认。在油田开发方案制定过程中,科技人员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调查了232口井,取得了油温数据1400个。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促使人们思考这些数据、现象、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事物本质、全体和规律性认识,使感性认识迅速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进而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飞跃。正是由于大庆人坚持实践作为获取真理性认识的唯一途径,坚持科学的态度开发建设油田,才保证了石油会战的胜利。
(二)知行统一的实践价值准则的关键在于将实践作为检验石油开采理论的唯一标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7]109,充分说明了理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把握,体现了作为认识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但同时,如何对这些理论进行判定、鉴别,判断其是否等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规律,真正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这就需要用实践来审判和证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8]503人们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并不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依赖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
20世纪初,西方列强在我国曾进行了广泛的石油勘察,基于海相生油的理论,认为中国不可能找到大油田,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判断一个理论是否行得通,是否属于真理性认识,就必须经过反复试验,看看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的。20世纪40年代,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不同程度地对陆相油气田的石油地质问题做过研究,并作出重要的论断:石油不仅来自海相地层,也能够来自淡水沉积物。解放后,国家多次组织勘探、地质专家对东北地区进行油苗勘察,坚定了地质学家陆相盆地拥有良好油气远景的信心。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中国在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石油部做出了开展松辽石油会战的决定。
会战时期,大庆石油人深深地认识到这点,他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钻井实践中去,实现“知行合一”。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人们才能获取关于自然、社会本质的规律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这些思维方式也同时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当时由于中国没有开发大油田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会战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技术座谈会,讲过反复论证和生产试验,确定了采取萨尔图油田开发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它能将一种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付诸行动,并形成相应结论。在大庆油田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勘探、开发充分经受实践的检验,充实完善,创造了一系列高水平、高效益的历史纪录。
实践需要理论也孕育理论,同时实践的发展也推动理论不断创新。在大庆油田发展的半个多世纪来,石油人始终秉承了“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敢想、敢说、敢干,闯出自己的道路。同时,会战职工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武器,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使石油事业的实践具有更大的自觉性。
三、大庆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追求和梦想,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大庆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这种共同理想给予着大庆石油人奋斗不息,执着向前的精神动力。
(一)大庆精神体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们在劳动中创造者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用劳动及其成果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应该是个人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使国家更富强,民族更兴盛。满足了社会前进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得社会更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因此,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价值高度一致和统一。石油人在长期的革命和生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中国文化强调群体或集体概念,立足“以人为本”。但在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形式中,突出地表现为道德本位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哲学研究的影响和制约,集中地表现为“三纲”“五常”“亲亲”“仁民”“爱物”的封建等级关系,而且“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因此,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德准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以王进喜、王启民和李新民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或是用实际行动使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或是以科技助力大庆油田,为实现大庆油田的高产稳产鞠躬尽瘁;或是瞄准国际钻井高水平,把“大庆”的旗帜插上国际钻井市场的制高点,但都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的经济战略安全勇挑重担,艰苦奋斗,呕心沥血,也被授予了“铁人”“新时期铁人”“大庆新铁人”的荣誉称号,社会价值得到了认可。而典型引路也成为石油会战时期乃至现今激励职工奋进的有效方法,典型的事迹生动、形象、具体,全面地践行了大庆精神,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也体现了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因此,大庆精神体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个人与集体、社会是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也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要求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将自己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大庆精神体现了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高度统一
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庆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实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诉求,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道路。这表明要想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物质资料的丰富,而且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大庆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之一,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石油人“为了新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国梦。理想信念把石油人凝聚在一起,鼓舞他们为实现原油自给,为祖国的能源战略安全战天斗地、攻坚克难。会战伊始,尽管技术人员还没有找到开发世界级大油田的办法,尽管来自四面八方的石油工作者还不知道会战的条件是那么的艰苦,但他们拥有者一个共同理想,那就是为祖国多产油、产好油,为国家经济能源战略安全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正是在这种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下,大庆石油人经受住了严寒与饥饿的考验,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勇于献身,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尽管居无定所,缺衣少食,装备落后,工作强度大,但他们时刻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贫困饥饿的生活现状,实现美好的生活愿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把对自己利益的追求同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而这正是弘扬大庆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大庆精神关注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尊严,关怀人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的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意识形态多元。随着对外交流的全面开放和深入,中西文化在不断碰撞中相互激荡,使西方文化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传播和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使他们渐渐陷入了文化困境,文化传统的承袭与现代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他们思想空虚无所适从,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起着巨大的侵蚀消解作用。尤其需要像大庆精神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去感召人们、去激励人们,用鲜明的个性意识、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来消解那些只追求感官享乐、无所谓的颓废的人生态度的影响,重塑人们美丽的精神家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节点上,要想走好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想,就必须要弘扬大庆精神,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2][法]伊波特里·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353-354.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7.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115.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
〔责任编辑:崔家善 王 巍〕
B21 [
]A [
]1000-8284(2015)03-0078-05
2015-01-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庆精神研究”(12BKS097);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大庆精神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4E02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铁人精神多维内涵与儒家‘仁’学思想内在关联研究”(12544009)
刘晓华(1972-),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副主任,从事大庆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