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亚中“两岸统合论”到“一中三宪”的思想脉络研究
2015-02-25田惟嘉陕西省西安中学陕西西安710018
田惟嘉(陕西省西安中学 陕西西安 710018)
关于张亚中“两岸统合论”到“一中三宪”的思想脉络研究
田惟嘉(陕西省西安中学 陕西西安 710018)
两岸关系在经历紧张对峙、接触交流、和平发展的等几个历史时期后,其未来走向便成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台湾学者张亚中提出的“两岸统合”、“一中三宪”等理论是兼具现实性和创造性的路径。本文重点梳理了张亚中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两岸统合论”到“一中三宪”的思想脉络,包括其思想的基本内容、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存在的争议以及客观评价等,希望了解该思想背后折射的基本价值观,也包括台湾“深蓝营”的政治诉求。
“两岸统合论”;“一中三宪”;张亚中
张亚中是台湾国际关系学者,他穷尽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两岸关系研究,近年来,他在两岸关系研究方面出版了多部著作,他们了共同构成张亚中教授完整的“两岸关系思想体系”,在这个思想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其“两岸统合论”思想。
该思想诞生于两岸关系逐步趋于断裂的1990年代,于20世纪末期基本成型。2008年国民党执政后,张亚中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2009年8月,张亚中在《中国评论》上发文,首次提出了“一中三宪”的政治构想,如果说“统合论”是其思想的基本理论的话,那么“一中三宪”无疑是一种政策性的方案,是从理论到现实的一种尝试。它对于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这一思想也是创新解决“台湾问题”的有益尝试。
一、统合论的基本思想
张亚中教授根据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经验以及台湾民众对于 “一国两制”的认识异于大陆等事实出发,认为“在‘一国两制’最终实现之前,两岸间需要一个和平发展时期,通过互动磨合,促进两岸在诸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即‘两岸统合’期”。 “两岸统合”理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顾及到了两岸法理与政治现实,同时又有理想主义的目标,即迈向最终统一。
张亚中教授的两岸统合论思想在1990年代末期即形成完毕,21世纪前十余年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2008年《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下文简称刍议)以及2009年“一中三宪”理论的提出,张亚中教授的统合思想逐步由理论阶段迈向了实际操作阶段,2014年,在其新书《论统合》当中,他重申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十六字路径与目标原则;即“反对分离、接受分治、推动统合、共议统一”。这16字原则一以贯之。第二,两岸“共享”主权;在两岸目前宪法上,主权宣示都包括对方,因此,两岸都应该不分裂“整个中国”的主权。第三,在治权上两岸是“平等的宪政秩序主体”。
二、统合论的认同观与欧洲经验
1.两岸认同的分裂亟需认同主体的建立
张亚中认为,两岸若想走上最终的“统一”或“联合”的道路,就必须实现两岸对彼此的认同。而在讨论两岸间的认同时张亚中首先提出“水平性重叠认同”与“垂直性重叠认同”两个概念,“水平性重叠认同”指的是现有多个主体间对彼此相互并存的认同,“垂直性重叠认同”则特别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主体对其历史的纵贯认同,或作为分裂国家的一方对其未分裂前母国的认同。
作为分裂国家的一员,基于政治认知往往在分裂刚开始对于国家的认同非常清楚,认为自己一方才是正统国家,有着对现有国与原有国的垂直性重叠认同,甚而认为两个根本就是同一个主体,另一方并不足以代表原有的国家,而是一个非法的政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政治的新考虑,他的国家认同转而只保有对自己所辖地域的国家认同。由于两岸缺乏对彼此的认同和信任,台湾民众悲观的理解 “一国两制”也就不奇怪了,他们从港澳经验出发,认为依照“一国两制”解决两岸关系是把台湾“港澳化”,台湾会因此沦为大陆的从属,成为相对于“中央”的“地方”。
面对这样一个不乐观的既定事实,张亚中认为,若两岸要为长久和平相处创造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共同愿景,方法绝对不应该是坚持自己的认同观,或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认同观,而是应该在现有已经逐渐断裂的歧异认同基础上再逐渐建构一个可为双方接受的“垂直性认同主体”,再经由这个主体内的合作逐渐加深彼此对这个主体的认同。
2.欧洲经验对两岸关系提供的借鉴
在重构垂直性认同的选择中,张亚中认为联邦统合式的重建认同是最为理想的方式,他指出欧洲联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欧洲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决定要携手共创家园,欧洲统合就是在这个思维下开始的。既然要避免发生战争,那么就需要他们重建“垂直性重叠认同”。1950年代起欧洲分别成立了煤钢、原子能与经济共同体,后来还创造了“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等等兼有合作性和强制性的一些政治功能性机构,这些组织、功能机构的存在使得欧洲的垂直性重叠认同逐步向深入发展。其中,“欧元”所代表的货币统合往往被看成是经济统合的最终手段,可以看成是认同的巩固期。
借由欧洲几十年之久的统合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垂直式的认同主体如何成功的建立与巩固,他创造了欧洲人包括“欧洲”、“国家”、“地方”的多重认同,而这个成功的经验与思维逻辑是值得两岸中国人来共同思考的。
张亚中对于两岸统合的预期十分乐观,认为两岸累积认同的速度要远快于欧洲。
三、“一中三宪”理论的提出及其批判性思考
1.“一中两宪”的困境与“一中三宪”的提出
2009年8月,张亚中教授在《中国评论》上发文,首次提出了“一中三宪”的政治构想。“一中三宪”的原型是“一中两宪”,所谓“一中两宪”是指两岸的宪法都是一中宪法,这个宪法所主张的主权范围是重叠的,由两岸“共享”。
但“一中两宪”最致命的问题是假如“一中”被理解为只是个“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一个中华民族”,即失去了宪法政治上的意义,变为了不具备宪法性质的虚的概念时,就很容易在政治上又被操作成两个中国,两岸似乎也就没有了统一的诉求,如此一来,大陆方面当然不会接受。
张亚中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双方应当诚恳的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共同的立场上面对:“两岸应从双方的宪法规范中,将另一个具有约束力,能够明确规范两岸互动原则的章程或宪法层次拉高到两宪之上,诸如和平协议、军事互信机制等等。这时,‘一中’的概念就不是虚的了,‘整个中国’变成了一个实体化、宪法化的内容。这个超越两岸宪法的法律架构,与两岸宪法并存的准则,就是‘第三宪’。”
2.“一中三宪”的法理解释及其探索
“一中三宪”是一个动态的架构,在论述“一中三宪”合法性的时候张亚中依然借用欧洲经验来阐述,他认为,欧洲可以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来“共用”主权,两岸也同样可以。一旦“超两岸共同体”得以建立,两岸就达到了“共用”及“不分离”主权的目标。欧洲通过一连串的条约(即欧盟在2004年开始推动的欧盟宪法条约)建立起高于国家的欧洲秩序,两岸也可以经由多个协定建立适用于两岸的宪政秩序。需要强调的是“一中三宪”理论的基础前提即是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前提充分考虑到两岸人民对中国的情感依托,大多数两岸人民都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认同感。“两岸同属一中”亦是两岸人文精神方面的最大共通处,既然同属中国人,两岸人民当然不希望分裂“整个中国”,也当然不希望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而最终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从这点来看,“一中三宪”深刻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另外,“一中三宪”亦突出强调平等、尊重以及合作的价值。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让台湾政治文化上的优势逐步改善大陆在这方面的意识形态禁锢,在政策上合作惠及两岸人民,最后实现统合并走向统一。
3.对于 “一中三宪”的评价
如何评价“一中三宪”,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一中三宪”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根据“一中三宪”理论,第三宪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台湾宪法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三者可以同时存在。那么“两宪并存”甚至“三宪并存”的情况在现实中是否行得通呢?张亚中教授强调“第三宪”的政治意涵多过法律意涵,倾向于“不成文宪法”的形式,但问题在于,“第三宪”是否能够完整的表达双方的利益和要求,他的效力又如何?如果出现两地各自的宪法与“第三宪”的部分内容相悖,应当以哪个为准?“第三宪”是否可以凌驾于另外两个宪法之上呢?此外,若要履行“第三宪”,则必须成立诸如委员会、执委会等来执行,在出台一项规定时,如果要民主投票通过,中国大陆人口众多,是否席位和票数应当比台湾多得多,那这样是否伤害了台湾的利益?大陆和台湾这两个成员的权力如何让渡才能得到恰当适时的运用和发挥等,都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总之,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台湾的“泛蓝营”和“深蓝营”的思想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即使是“深蓝”,对于台湾本土的利益考虑也呈上升趋势,这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现象。不管是张亚中提出的“两岸统合论”还是“一中三宪”思想,他都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积极的、诚恳的、详尽的探讨两岸关系问题的框架,它强调平等、尊重以及合作的价值。但我们也应当冷静的审视,这一创造性的观点当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仍需要两岸学者和普通民众不懈努力。未来我们期待两岸交流能够持续,认同问题的症结在于民意的分割,面对两岸政治定位主张上的分歧,积极寻求共识不仅必要,而且愈早达成共识对两岸愈是有利。
[1]张亚中.两岸统合论[M].台湾: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2]张亚中.全球化与两岸统合[M].台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3]张亚中.论统合[M].台湾: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4
[4]张亚中.“两岸统合”: 和平发展时期政治安排的可行之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张亚中.两岸未来之认同与统合——欧盟模式的思考[J].问题与研究.1999第10期
[6]张亚中.两岸统合能否借鉴欧洲经验[J].前沿观察.2010年4月
[7]张亚中.一中三宪:重读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J].中国评论.2009年8月号.
[8]成正.两岸政治定位与“一中三宪”[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