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逍遥游》“野马”注释商兑〔*〕

2015-02-25马启俊

学术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佛经野马尘埃

○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野马”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此句的“野马”,在历代《庄子》注本中大多被解释为天地间的游气,以为游气升腾浮动,状如野马奔驰,故以“野马”称喻之。如晋人郭象注:“此皆鹏之所冯以飞者耳。野马者,游气也。”另一晋人司马彪注云:“野马,天地间气。如野马之驰。”唐成玄英疏进一步解释说:“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说:“野马,司马云:春月泽中游气也。崔云:天地间气,如野马驰也。”

近现代人的《庄子》注本也多秉承此说,如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云:“‘野马’者,泽地游气,晓起野望可以见之,形如群马骤驰,故曰野马。野马、尘埃,皆气机之鼓荡,前后移徙,上下不停,故曰‘以息相吹’。”〔1〕曹础基《庄子浅注》云:“野马三句:野马似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着而在空中游荡。”〔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引陈启天《庄子浅说》云:“‘野马’,谓空中游气。”〔3〕

当代的一些语文辞书也大多采用此说,如新版《辞海》“野马”条义项二为“指浮游的云气”,所举书证只有《庄子》及成疏。王世舜、韩慕君编著的《老庄词典》释“野马”亦云:“指浮游的气体。春天阳气发动,远望原野或沼泽中游气浮动,状为奔马。故名。”〔4〕

高校各种古代汉语文选和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也多持此说。《逍遥游》还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教材的注释同样如此。所以“野马”为游气说几成定论,影响极大。

郭注言“野马”“尘埃”“此皆鹏之所冯以飞者耳”,此说显然忽视了“小大之辩”,不能切合大鹏高飞之实际,故郭庆藩在《庄子集释》中表示“疑误”。而上引诸家解“野马”为天地间如野马般奔驰的“游气”,陆宗达先生在《训诂简论》中批评说:“这个解释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庄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鹏鸟高飞远翔,下望许多生物在污浊尘土中喘息生存。’他用的‘野马’的‘马’字,实际是《楚辞》里‘愈氛雾其如塺’的‘塺’字。王逸注:‘塺,塵也。’古代‘马’‘塺’声韵皆同,可以用‘马’代替‘塺’字。《逍遥游》的‘野马’和‘塵埃’是同义词。同义词复用是为了加重表达或描写那个垢秽污浊的环境。而司马彪却在‘马’字上打主意,造成了大笑话。”〔5〕许威汉先生的《训诂学导论》(修订版)亦云:“其实,古代的‘马’与‘塺’((今读méi)指尘)同音,可以互借。《庄子》是用‘野马’和‘尘埃’的重复说法来加强对污浊环境的描写。这一实例说明训诂学离不开音韵学,训诂学要联系词的语音形式(音同音近)来训释词义。”〔6〕《说文》:“塺,尘也。从土,麻声。”《楚辞·刘向〈九叹·惜贤〉》:“俟时风之清激兮,愈氛雾其如塺。”可见陆、许两位先生都是从原文语境出发,利用音韵学的原理和通假关系以求解,又有秦汉文献和注释材料为依据,因此其解释是可信的。闻一多先生也把《庄子》中的“野马”明确理解为“尘埃”,并解释文中事理为:“此言野马尘埃,亦物之能飞者,然必待生物以口吹嘘之,而后能飞,以喻鹏飞亦必待大风海运(浑)而后能举其体。然而两者所待,大小不同。生物一息之吹,野马尘埃即因之以浮游,所待者小,体小故也。鹏非大风海运,不能自举,所待者大,体大故也。本篇屡以大小对照,此亦宜然。”〔7〕

“野马”因此亦可称之为“野塺”,义即“野尘”。如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野马”孙星衍校正:“或问‘游气何以谓之野马?’答云:‘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尘也。’”“野尘”又见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思尽波涛,悲泼壑潭,烟归八表,终为野尘。”由此可见,《逍遥游》中的“野马”与“尘埃”确为同义词,而其后叠用的语气词“也”正可体现这种同义词的复用关系。清末著名学者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在实字卷之二云:“至于公名、本名后殿以‘者’字者,所以特指其名而因以诠解其义也。其殿以‘也’字者,所以顿宕其名而因以剖明其义也。或叠用‘也’字为殿者,则以历陈同类之事,要皆以助词气之用耳。”其举例正有《逍遥游》“野马”句,并解释说:“‘野马也’一顿,‘尘埃也’解之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所以申明之也。”〔8〕从前后语句的内在结构关系可见,“尘埃”与“野马”之间是同义相训的关系,并非表示不同事物的两个名词的简单罗列。《马氏文通》又在虚字卷之九再一次分析《逍遥游》“野马”句云:“‘野马也’,公名为起词,而助以‘也’字也。‘尘埃也’,加读也,下为表词之句。”〔9〕《马氏文通》中的“起词”为主语,“表词”是名字(名词)、静字(形容词)、代字(代词)作语词(谓语)时的称呼。因此“野马也,尘埃也”是判断句的主谓关系,后句对前句表示判断,用现代汉语判断句表示,即“野马是尘埃”。这再一次证明“野马”与“尘埃”在句中是同义相训的关系。

南宋词人蒋捷《水龙吟》:“君毋去此,飓风将起,天微黄些。野马尘埃,污君楚楚,白霓裳些。”很显然,“野马尘埃”都是复指尘埃,这样才和“飓风将起,天微黄些”“污君楚楚,白霓裳些”衔接起来。如“野马”表示游气,则与前后句语意不谐,成为多余的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辞源》(修订本)用“田野间蒸腾浮游的水气”解释《庄子》“野马”,并引用宋沈括《梦溪笔谈》“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为证;同时又云:“也指游尘。唐韩偓《玉山樵人集安贫诗》:‘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10〕可见其对“野马”的词义不能确定。“浮气”和“游尘”虽然在动态上有些相似,但是这两种物质毕竟本质上差别较大,外观上也不相同,《辞源》(修订本)不加选择地都作为“野马”的第二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为“产于北方的一种良马”,第三个义项为“貉的俗名”),当然是释义既不够明确严谨,义项设立也不细致分明,皆不便于读者取舍遵从。该词典可以只以“游尘”义为“野马”的第二个义项,并增加《庄子》“野马”句作为本义项的首见书证,唐韩偓诗句“窗里日光飞野马”仍可以作为本义项在后期得到运用的很好的例证。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庄子》中的“野马”的研究和注释逐渐增多,观点各异,不乏新说出现,亦多有可以商榷之处。以下对部分文章中的注释提出不同意见,并就教于作者和方家。

张家成先生在《试析〈庄子〉中的“马”的意象》一文中认为,《逍遥游》“此处的‘野马’并非‘游气’,而是实指,即指‘马’本身。不过,庄子在这里所说的‘马’不是指因被穿络马首从而为人类所驯化了的马,而是指未失去马之自然本性的‘野马’。”〔11〕并解释“野马”所在的这段文字大意为:“鲲鹏展翅,在空中翱翔飞往天池。它从空中俯瞰大地,只见一群野马在茫茫无际的薮泽荒野之中自由自在地奔腾如飞。马蹄扬起尘埃一片,与春天里生物复苏发出的气息更相吹动,昭示着天地万物的勃勃生机。”〔12〕

张先生文章中的此种解说颇有新意和想象力,但是将“野马也,尘埃也”理解为“只见一群野马在茫茫无际的薮泽荒野之中自由自在地奔腾如飞。马蹄扬起尘埃一片”,似有不妥。首先句式不合,原文为名词性并列句,各以语气词“也”表示停顿,其后应标以逗号,而张先生文章的意译中间标的是句号,将“野马”和“尘埃”断开了,而“马蹄扬起尘埃一片”又是主谓句,增加了动词性成分“扬起”。其次,张先生文章的意译中增加了很多原文所没有的内容,正所谓“增字解经”,难免有失。如薮泽之中多水草泥泞,野马能否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奔腾如飞?马蹄又如何扬起尘埃一片?因此,我们认为张先生文章的观点缺少《庄子》文本依据,在语言表达和情理上也难以令人信服。

卢国龙先生在《“野马”之喻与庄子的哲学悖论》中说:“‘野马’呈现出这样一种景象:在春日的郊野,气雾升腾,宛如奔马纵跃,激扬起尘埃聚散。”〔13〕这段文字除了承袭古注和旧说外,与上引张先生的文章一样,借助想象力,增加了《庄子》原文所没有的内容,也同样改变了原文的句法关系,将名词性并列句“野马也,尘埃也”理解为主谓句,故有“奔马纵跃,激扬起尘埃聚散”这样的意译。不但增加了动词性成分“纵跃”“激扬起”,还增加了另一个动词性成分“聚散”,“尘埃聚散”也构成了一个主谓句,“尘埃”在此句中又变成了兼语,句子结构更为复杂,意义增加得更多。张先生文章将“野马”理解为实指的野马本身,卢先生文章则理解为升腾的、宛如奔马纵跃的“气雾”,与“尘埃”都是两类事物,我们认为这些都不符合《庄子》本句的原意和内在结构关系。

“野马”一词首见于《庄子》,后来在传世汉文经籍中少见,但是在汉译佛经中却有众多用例。对佛经里的“野马”,学者多有考释。“朱庆之(1990)考证了‘野马’在佛经里的用例,以充足的材料证明,‘所谓野马,即一种可以造成“海市蜃楼”的异常空气现象。’这种空气现象是由于密度差异造成的,不一定总能造成海市蜃楼,但是,‘即使不出现海市蜃楼,同样也可以使人产生某种虚幻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游气”,佛典所谓的“炎气”。’”〔14〕朱庆之先生的考证详见其发表于《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2期的论文《“野马”义证》,高永安先生受此文及其他文献资料的启发,“从意义和语音两个方面出发,考察佛经《大正藏》中有关‘野马’的用例,又结合一些先贤已经揭示出来的汉语现象,论证了‘野马’本义是水汽,它的原始形式是‘焰’。它还有一个形式是‘阳焰’。‘野马’和‘阳焰’是由‘焰’分别通过衍生和重叠的方式演变而来的同义词。”〔15〕根据高先生文章的介绍,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十一“天文·释天”中已明确提出:“野马,阳焰也。”而方以智又是根据并引用了龙树大士的话:“日光著微尘,风吹之野中,转名谓之阳焰。愚夫见之,谓之野马。渴人见之,谓之流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龙树大士说的“阳焰”不应理解为“游气”“炎气”或“水汽”,而应是“野尘”,因为“日光著微尘,风吹之野中”,意思不分明是微细的尘埃在日光照耀下,被风吹向野外吗?这样的“野尘”,愚夫据实称之为“野马”,即“野尘”,因为“野马”与“野塺”同音同义(详见上文论证);渴人称之为“流水”,那是因为焦渴之人盼望有可饮用之水出现,因而对阳光下拂动的野尘产生了幻觉,误以为是流动的水汽,故称之为“流水”。“水汽”“游气”或“炎气”都只是一种幻象,并非“野马”的实义,就像光焰和火焰闪亮跃动,其上方的空气似水波流动,水汽蒸腾,但是光焰和火焰并非实指水波或水汽一样。将“野马”解为“阳焰”,只是取其意象相近而已,二者只是相似关系,而非同一关系,故龙树大士才将“日光著微尘,风吹之野中”的“野马”(即“野尘”)“转名谓之阳焰”。“转名”二字揭示了“野马”和“阳焰”二者实非同一事物的内在异同关系。只因在幻象上有了趋同性,在比喻虚幻义上构成了同义词,因此二者才可以在佛经中同义连文。如《法集要颂经》卷四:“身如聚沫,如阳焰野马。”“野马”还可以与佛经中的“盛焰”“焰”“光焰”“影”“影响”“水影”“水中月”“芭蕉”等同义连文(详见高先生文章),道理相同。因此,“野马”和“阳焰”并非像高先生文章中说的那样,“是由‘焰’分别通过衍生和重叠的方式演变而来的同义词”,而是另有其演变过程。

因为“野马”在汉译佛经中是作为意象词出现的,与“炎气”“阳焰”“焰”等一样可以表示虚幻的假象,因此郭智勇先生在《从“神人”和“野马”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一文中据此认为:“作为意象词的‘野马’在《庄子》内篇中的出现只能证明它的成书年代当在汉译佛经之后。”〔16〕问题是《庄子》中的“野马”并非意象词,而是实义词。根据前文引陆宗达、许威汉、闻一多等先生的观点,《庄子》中的“野马”实指“尘埃”。“野马”作为意象词,那是在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在汉译佛经过程中的词义引申和发展。慈怡主编的《佛光大辞典》就从佛经翻译的角度解释了“野马”的来源和词义:“梵语marici。译作阳焰、焰(炎)。全称野马泉。乃现于沙漠或旷野中的一种自然林泉幻象。即热气之游丝或尘埃现于远方时,其幻影如真实之树林、泉水,然趋近之,则又消灭。故知野马为假象,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诸法之无自性,如幻影之不能久住。”〔17〕可见是汉译佛经借用“野马”对译梵语marici,又可“译作阳焰、焰(炎)。全称野马泉”,用来表示“现于沙漠或旷野中的一种自然林泉幻象”。其形成原因是“热气之游丝或尘埃现于远方时,其幻影如真实之树林、泉水,然趋近之,则又消灭”。可见《庄子》中表示实义“尘埃”的“野马”与佛经中表示“假象”的“野马”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不能简单等同。“野马”词义由实变虚,这也符合汉语词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郭先生的文章仅以意象词“野马”的晚出就证明《庄子》内篇成书年代晚于汉译佛经,另据“神人”作为复合词出现在《淮南子》之后,就认为《庄子》内篇应是《淮南子》以后的作品,与目前已经形成的关于《庄子》内篇成书年代的共识有很大区别,似乎有欠稳妥。书中出现零星少量的晚出的词,不一定就能说明该书或书中的某一组成部分整体晚出,因为古代书籍成书情况复杂,流传过程中又有少量后期词语经后人之手羼杂进入前期著作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仅凭两个词语的晚出不能就对《庄子》下断然的结论:“‘神人’和‘野马’在《庄子》内篇中的出现即可证明《庄子》内篇的成书当在汉代以后”,并且自认为“这一结论虽十分新奇但丝毫不失理据”。〔18〕而要证明“神人”“野马”在庄子时代绝对没有使用的可能性也难,因为“说有易,说无难”,何况考察的还仅仅是“野马”作为意象词而非实义词(实指“野尘”)的使用情况呢?

鲁立智先生在《〈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考辨》一文中,自称“通过引证汉译佛典,参之以《礼记注疏》,对‘野马’一词的准确意义以及‘尘埃’一词在文中的使用作了新的说明,考证出‘野马’乃指海市蜃楼的现象,而‘尘埃’则因鸱鸣而起。”〔19〕前文已经论述过,汉译佛典中“野马”的含义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早于汉译佛典而存在的《庄子》中的“野马”的含义,词汇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引申、借用、修辞等多种原因而发生意义的变化,以后起的词义证明早先的词义,是不能必然地得出某词早先的“准确意义”的。至于《庄子》中的“野马”究为何意,其与汉译佛典中表达的诸多意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上文已有详细论证,兹不赘述。

注释:

〔1〕钟泰:《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页。

〔2〕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页。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4〕王世舜、韩慕君:《老庄词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33页。

〔5〕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30-131页。

〔6〕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7〕闻一多:《周易与庄子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94-95页。

〔8〕〔9〕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9 -40、336页。

〔10〕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152页。

〔11〕〔12〕张家成:《试析〈庄子〉中的“马”的意象》,《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3〕卢国龙:《“野马”之喻与庄子的哲学悖论》,《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2期。

〔14〕〔15〕高永安:《“野马”音义考》,《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6〕〔18〕郭智勇:《从“神人”和“野马”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7〕慈怡:《佛光大辞典(第五册)》,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第4818页。

〔19〕鲁立智:《〈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考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佛经野马尘埃
不染尘埃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驯服的野马
尘埃有多老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尘埃不定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野马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