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心理疗法对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2015-02-25曹加平

学海 2015年6期
关键词: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



叙事心理疗法对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曹加平

内容提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存在来访率低和咨询效果差两个突出的问题。这与整个社会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存在认识偏见有关,与咨询师咨询观念陈旧、专业伦理欠缺和混乱有关。后现代叙事心理疗法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与人的关系、心理咨询任务、心理咨询效果的巩固、咨访伦理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叙事心理疗法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叙事心理疗法高校心理咨询启示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①。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高校心理咨询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困扰,增进心理健康,化解校园心理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师队伍人员构成复杂,培训不系统、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督导,专业素质不高,咨询伦理缺乏等②,这些问题限制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本文引述了后现代叙事心理疗法的理念方法,以期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高校心理咨询的突出问题

从咨询结果来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心理咨询来访率低;第二,心理咨询实际效果较差。

1.心理咨询来访率低。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在10%-15%左右③。心理学家黄希庭也指出:“近年来的调查证实,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总体上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在三成左右,而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一成。”④然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却远远低于这个比例。一项调查研究指出,只有7.9%学生曾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过咨询⑤。笔者也曾对所在大学城周围十所高校进行过调查,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3%-5%左右,个别高校甚至低于1%。

2.心理咨询实际效果较差。当前,高校心理咨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少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仍然以“陪伴式聊天”和“经验性咨询”为主,缺乏科学的咨询理念和娴熟运用咨询技术的能力,心理咨询的深度不够,咨询效果不明显。一项针对曾经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过心理咨询的学生的调查表明,心理咨询收效甚微和无效的学生占79%⑥。这表明,高校心理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形大于实、实际效果差的现象,心理咨询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高校心理咨询问题原因探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和多元的。长期以来,各级主管部门对高校心理咨询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人员构成复杂,心理咨询师培训不规范、不系统,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不高,专项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存在明显差距,硬件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⑦。除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专业方面的原因。

1.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明显的偏见和误区,对心理咨询有着明显的顾虑⑧。认为心理咨询是专门为有心理疾病的人提供的,接受心理咨询就意味着自己有心理疾病,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自己求助心理咨询”和“建议好友求助心理咨询”的肯定回答率只有6.8%和19.5%。⑨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偏见其实透射了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无论是我国的文化传统还是心理学传统,都倾向于把心理问题和人绑在一起,认为人出现了心理问题就意味着人有问题。这种偏见使来访者不仅要承受心理问题本身的困扰,还要背负各种歧视性的评价和偏见,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越发没有勇气寻求专业的帮助。

2.心理咨询师咨询观念陈旧。“在咨询理论及技术方法上,我国目前心理咨询尚处于借鉴、引进、消化西方咨询理论和方法的阶段”⑩,心理咨询师信奉“逻辑科学思维模式”,讲求客观、准确的原则,迷信专业知识和技能,习惯于对来访者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预设,习惯于用传统的认知、行为、精分、人本等疗法开展障碍性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师长期运用的是以解决‘问题’为咨询目标的障碍性咨询模式,工作内容集中在心理障碍的咨询和治疗上”。这种倾向使咨询师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识上的误解和偏见,即“心理问题源自于来访者或其家庭”,“来访者问题能否解决关键在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能力”。此种咨询观,一方面忽视了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忽视了来访者的自身的所拥有的资源和改变的力量。在咨询过程中,过分强调咨询师的权威性导致了来访者话语权的弱化,咨询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使来访者很难体会到被“尊重”和“无条件接纳”;此外,忽视来访者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潜力,过分倚靠咨询师,容易导致咨询师的耗竭。职业耗竭会使咨询变得伤人,会导致来访者的“二次创伤”,引发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不信任和对心理咨询的不满意。

3.心理咨询师专业伦理欠缺与混乱。职业伦理是确保来访者和咨询师双方权益的重要保障,心理咨询应该在专业伦理的规范下进行。然而,在高校心理咨询实践中,普遍存在心理咨询师专业伦理欠缺和伦理混乱的现象。一项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咨询伦理在认识上存在师德化、片面化、轻视化现象,在实践中存在来访者知情同意权被忽视,咨询师伦理实践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具有行政化的传统倾向,行政需要凌驾于专业伦理之上,许多心理咨询师都曾有过“被迫”接待来访者的经历,来访者的隐私权无法得到专业的保障,这不仅破坏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给心理咨询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咨询的效果,也导致不少来访者对高校心理咨询的不信任。再有,心理咨询专业理论多从西方引进,且多为规范医院和专业机构执业行为而制定的,真正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实际特点出发制定的专业伦理几乎没有,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师对“自愿原则”和“多重关系”的理解和执行存在教条化的倾向,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灵活处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咨访关系的建立和咨询效果的巩固。

叙事心理疗法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叙事心理疗法是基于后现代思想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受到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法国哲学家福柯思想的影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南澳大利亚阿德雷德杜维曲中心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和新西兰奥克兰家庭治疗中心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所创立。叙事心理疗法在对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与人的关系、自我认同、生活意义、治疗任务、治疗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对解决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要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与人的关系。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与人的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叙事心理治疗认为,问题是一种“叙事”,而非一种“存在”,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叙事与社会的主流叙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心理问题不是个体内部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人们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对话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种叙事”。在人与问题的关系上,叙事心理治疗认为,“人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也是问题。”即人≠问题。可见,叙事心理疗法关于问题以及问题与人的关系的观点,有助于将问题和来访者分开,避免“内化对话”带来的羞耻感、无能感,有助于消除来访者和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偏见,树立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正如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所说:“减少问题的持续存在,以及长期以来尝试解决问题却徒劳无功带来的挫败感”,“使人们重获自由,面对‘非常严重的问题’能够采取较简单、有效且没有压力的应对方式”,“铺陈出合作之路,让人们能够在同一阵线共同努力克服问题及其对生活及关系所造成的影响”。由此可见,只有消除对“心理问题”的社会偏见,才能打消来访者的顾虑,促进来访者正确地面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要确立恰当的心理咨询目标和任务。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心理咨询只能针对一定问题进行工作,并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必须确立恰当的咨询目标和明确咨询的任务。叙事心理疗法认为,任何来访者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验,而将其诊断归类为某种精神疾病并采用所谓正确治疗方案的传统经验模式是不适当的,心理治疗都应是个别化而非普遍性或系统化的。基于“问题是有问题的叙述造成的”这一论述,叙事心理治疗认为,“比描述和揭示客观事实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作出解释,解释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对某种特定的社会或个体经验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过程给予深度描述或说明,是赋予经验世界以意义的过程。”可见,叙事心理疗法强调,心理咨询的任务是通过“故事叙述”,对问题和问题故事进行“解构”,使来访者懂得当前的问题是主流叙事压迫下个体赋予消极意义的结果;通过“发现独特结果”,进而帮助来访者找回生命中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积极故事因子;增强通过“发展替代故事”和“丰厚替代故事”,重新建构积极的生命故事,唤醒来访者改变生命的动力和效能,体验生命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拥有的社会资源,提升来访者这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来访者的生命意义。高校心理咨询好比是挽救“溺水之人”,把溺水的人从水里救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咨询的还应教给溺水之人预防溺水的方法和溺水后如何自救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学会游泳。

3.要灵活把握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伦理关系。正确理解和遵守职业伦理,是确保咨访双方权益和进行有效心理咨询的重要保证。叙事心理疗法认为,只有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治疗师所能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不知道”的立场,从来访者已经说出或没有说出的话中了解更多,通过对话协商与来访者共同构建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因此,在咨访关系上,叙事心理疗法强调“平等”与“互动”,“咨询师不再以专家的身份自居,当事人不是问题的承载者,治疗师也不是纠正问题的主要责任人,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二者通过协商合作共同解构旧故事、建构新故事。”这反映了叙事咨询师对来访者充分尊重和对来访者内在改变力量的充分信任。此外,叙事心理疗法对咨询伦理的“自愿原则”有更加灵活的理解和实践。何为“自愿”?前来咨询的并不一定都是自愿的,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人的强迫和要求而来;没有主动寻求咨询的,也并不表示不愿意接受帮助,或许是因为有太多的顾虑而已。叙事心理疗法提倡咨询师给来访者写“邀请信”,主动邀请来访者参与到咨询中,此种做法既表达了对来访者的尊重,又打消了来访者因为对咨询不了解的顾虑。许多学者在谈到高校心理咨询时,都主张心理咨询师要采取“主动性原则”。如何“主动”,叙事心理疗法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要注重心理咨询效果的反馈和巩固。多项研究表明,心理咨询的短期效果比较显著,但咨询的长期效果则因咨询理论、技术、方法和咨询师个体差异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叙事心理疗法特别强调及时获得咨询效果的反馈和对咨询效果进行巩固。在咨询开始,咨询师就会向来访者表达自己的受训经历和咨询取向;在咨询过程中,叙事咨询师会采用这样的对话:“我的理解对吗?”“我有理解你吗?”“我因为自己价值观而错误地理解了你,对此我表示抱歉!”在一段咨询或一次咨询结束,咨询师会问:“刚才的谈话让你有什么感觉?”“今天的谈话让你有什么感觉?”“你可以从这里带走的对你有帮助的东西有哪些?”;在咨询结束,咨询师会有这样的对话:“假如将来有一天,你再次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想到如何去面对?”“今后,你如果再想跟我谈谈,我非常希望你能跟我联系。”通过这些对话,叙事咨询师不仅可以及实地了解来访者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获得对咨询进行情况和咨询结果的反馈,也能够表达对来访者真正的关心、理解和尊重,有利于来访者对问题的充分表达。Shertzer和Stone曾说过:“心理咨询理论必须像合体的衣服那样适合心理咨询者”。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是真正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理论,真正尊重来访者的需要的理论。要做到自知性原则,心理咨询师需要明确自己是否咨询中讲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或者为了取悦求助者而掩饰自己的价值观、需求,或为适应自己的价值观、需求而改变咨询方向等。此外,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坦然向来访者说明情况,取得来访者的理解,必要时进行转介。可见,叙事心理疗法的理念和“自知性原则”是完全一致的。除了精妙的对话技术,叙事心理疗法还发展出写“邀请信”“反馈信”,成立“局外见证人团队”,颁发“证书”,举行“典礼仪式”等方法,用于心理咨询效果的巩固。这些技术和方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是非常必要和适合的。

①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②姜凤云:《高校心理咨询:困境与发展》,《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闫彩红:《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科学教育》2009年第5期。

③黄希庭、郑涌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④李瑾:《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思考》,《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年第18期。

⑤⑥⑨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3期。

⑦⑩卢春莉:《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尴尬与困惑》,《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第1期;于鲁文:《美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及职业化历程》,《心理学动态》1997年第5期。

⑧胡智惠:《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责任编辑:吴明〕

作者简介:曹加平,应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讲师。南京,210023

猜你喜欢

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同感的技术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