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联理论研究二十年(1994—2013)
2015-02-24黄全灿
黄全灿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二十年(1994—2013)
黄全灿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关联理论是一门涉及交际与认知的文化学理论,从文化交际的视角,以全球关联理论研究场域为背景,概述了关联理论在西方的发轫、传播、修正与补充以及在中国的传播、接受、拓展、应用与重构。从文化交流视角,剖析了关联理论在国内的发展轨迹,并针对关联理论近期在国内的逐渐衰落,提出了今后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的发展路向,并就西方学术文化中国化与中国学术文化全球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文化学;关联理论;跨文化交际;中国化;全球化
关联理论是一门涉及交际与认知的文化学理论,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在其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作为信息的处理者,人具有推导明示行为的关联性这样的内在能力,并提出语言交际同时涉及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的观点,但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是基本过程,而编码—解码则包含在认知—推理过程之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通过话语行为表达自己的意图,接收者根据话语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1]。
基于笔者长期以来对西方最新跨文化研究成果中国化的兴趣,在研究关联理论的过程中,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与交际的国内学术成果,发现了一些有趣并值得研究的现象:一方面,关联理论在国内的传播、接受、应用与拓展,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学术交流现象,剖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一些跨文化学术交流现象背后的动因,深刻理解西方学术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轨迹,并可为其他学科的学术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借鉴。另一方面,作为涉及交际的语用学基础理论,关联理论对跨文化交际具备强大的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关联理论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从而推动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请进来”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应是当下关联理论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攻方向。
一、关联理论的发展
(一)关联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经出版,马上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的兴趣。正如该书封底文字所言,作者出版此书的初衷就是“给认知科学打下统一的理论基础”。
关联理论在西方跨文化研究领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有关关联理论的专著和教科书不断出版,主流学期刊也开始刊发诸如“关联与会话”“关联与指称”“关联的语法制约”等相关命题的学术论文,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还开设了“关联网页”(Relevance List),欧洲学界则频频举行关联理论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无疑为关联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毋庸置疑,关联理论在经Sperber和Wilson提出之后,经过西方学界的争鸣以及作者本人的修正与补充,逐渐由当初的“假说”发展成为跨文化研究与认知语用学的基本理论,这种发展轨迹,也揭示了西方人文学术理论与学说的形成路径。
(二)关联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重构
国内对关联理论的引介始于1980年代末期。真正产生一定影响的引介始于张亚非、曲卫国对于关联理论的述评,刘绍忠对于关联理论的交际观的探讨,刘家荣对于话语和认知环境的分析。其后,部分学者开始对关联理论进行系统的引介、评论和拓展,如何自然、冉永平通过专著、论文等方式在系统评述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关联问题、语用制约性问题,并就关联问题与国内学者展开了热烈争鸣,冉永平则重点探讨了关联与交际,并肯定了关联理论的社会维度。
图1 文化适应W曲线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任何外来的文化在融入本土文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接受、拒绝、质疑、适应、调整等过程,或者如跨文化交际学者提出的W曲线图一样,文化适应的发展往往遵循“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蜜月期”这样的循环,如图1所示[2]。继早期对于关联理论的引介之后,国内陆续开始对关联理论出现赞扬和批评的两种声音。一方面,部分学者在为关联理论持续背书的同时,开始做出一些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更为广泛的拓展。部分学者开始探讨关联理论之于交际、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修辞、翻译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国内学者开始对关联理论作出深刻、尖锐的批评,并尝试对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作出修正、补充乃至重构。国内学者大多认可关联理论对文化学所作出的三条贡献,即:对Grice文化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为交际的语用阐释提供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对文化学研究范围的拓展。但是,批评的声音仍然激烈,主要集中于关联性定义的片面性和关联原则的模糊性、话语理解的必然性和理想化以及社会维度的缺失和不可证伪性。
笔者认为,早期对于关联理论的批评,部分当然源自该理论及著作本身的缺陷,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他原因。一方面,在新文化、新事物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落入全盘接受的囚笼。另一方面,早期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大多依赖懂外语的人。关联理论在国内的引介与传播,早期是由国内文化学学者所实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早期的外语学者,可能欠缺跨学科的学术背景,很难对涉及交际、认知、语言等交叉学科的关联理论作出全面而客观的理解和介绍,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方面均有欠缺。
令人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学者不仅开始对关联理论进行更客观的传播与解构,并开始探索更为广泛地应用关联理论。
二、关联理论与跨文化交际
关联理论本身就是一门涉及交际与认知的理论,而根据文化学观点,交际与认知密不可分。因此,关联理论在国内的传播早期,部分学者即开始着手关联理论与交际的研究,或从交际角度探讨关联理论,或用关联理论解释交际。根据贾玉新的分析,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二者都是符号系统,但是交际同时又是文化的编码系统,交际过程中的问题或障碍可能涉及语言、语码、文化、社会、环境或心理等因素;而且,交际的八大要素(信息源/行为源、编码、信息、渠道、信息接收者/反应者、译码、反应、反馈)同样为跨文化交际的要素[3]。根据关联理论,交际双方也必须遵循关联的交际原则与认知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会话者努力创造最好的语境效果来实现最佳的关联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Jan Blommaert指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化特定的参与者互动范畴与方式,而是这些范畴与方式如何为取得依赖情景一致性而作出贡献,因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所有参项文化(主位文化、客位文化、源文化和目的文化)均须服从情景的功能需要和整理,通过选择、冲突、相持和调适这四个步骤达到成功交际[4]。具体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参与者首先经过协商来选择、确定在情景中起支配作用的主位文化,由于主位文化与客位文化的差别,在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为相互不适应而发生的冲突,或使话语停滞,进入一种相持期(或过渡期),但是若要继续交际,实现交际的成功,则需要进行重新调适,即跨文化交际各方在话语建构与理解过程中为获得情景一致而进行的心理信息和话语信息彼此适应、相互容忍与接受的过程。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可以为这个过程提供充足的解释与指导:交际过程中,话语者首先通过假设情境来产生话语,话语接受者通过已经知识和现场情境来经过推理努力获取关联,交际的成功则源自话语与情境的“关联性”,或者说话语能使接受者“通过足够的努力获取最佳关联”。同时,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思想”,而是为了“扩大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在跨文化互动中,一旦最后形成的调适性话语被规约化,就会构成各种各样的中际语形态,如洋泾浜、克里奥尔、洋化方式等,或者说形成一种高于参与者各自文化的一种新的交际文化。这种话语的跨文化交际涉及文化心理和语用方式的双重改变,因此能够促成文化的传播、接受与共融。
任何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主体以及传播与演变方式都必然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作为文化主体的国内关联翻译研究学者,主动吸收、采纳或借用跨学科理论或研究范式,持续为中国化的理论建构背书。关联理论在语际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是关联理论中国化的纵深发展与演变,更是跨学科、跨文化的兼容并蓄,为国内关联理论的拓展,为国内原创关联理论学说的构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思考与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理论与学说在中国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均难逃脱“翻译(编译)—介绍—论证—争鸣—应用—反思—衰竭”的模式。综观关联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笔者以为,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学界近年鲜有关联理论方面的新成果问世,就连Sperber和Wilson也仍然难以解决关联理论的一些问题,这给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引介与拓展造成了障碍,但也同时昭示,在关联理论创新及理论中国化方面,国内学者大有可为,如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开始着手结合关联理论研究汉语语言、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等议题,此举当可为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研究方法及路径单调。国内关于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除去早期对于理论的介绍与争鸣外,大多是偶有心得,后续研究匮乏,研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多为跟风式研究,鲜见创新性成果。因此,本文拟就关联理论研究文化、西方关联理论研究中国化、中国关联理论研究走出去提出几点展望:
跨越语言、文化、交际、认知、心理等交叉学科的系统化研究范式:关联理论涉及认知科学、语言哲学、心理语言学、交际等学科,因此,关联理论研究,不能囿于传统的语言学或文化范式,而应博观约取,借助上述各学科尤其是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借鉴其研究范式,多角度、广视野展开系统研究。当然,研究范式系统化,也对国内学者的学术素养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即不仅要懂不同语言,有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还要精于某一两个甚至更多相关领域。
定性与定量结合、思辨与实证并举的多元化研究方法:中国传统思维特点“重实用、轻实证”,而西方人文学者长于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与实证研究。在20世纪后期至今,国内关联理论学界在国际上话语权式微,继而开始从实证研究探寻出路;另一方面,西方学界在经过多年以实证为统治思路的研究后,近年却开始出现向思辨的反拨。因此,关联理论研究在国内翻译研究场域的前途,有赖于引入定性与定量结合、思辨与实证并举的研究路向,如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对文本展开定量分析,借助语料库、有声思维法(TAPs)等技术手段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探讨认知与交际过程。
中国化与全球化交融的研究视野: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学者可以足不出户即可获取全球研究场域内的全面而系统的有关关联理论的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从而使引介、接受与批评成为可能。但是,国内关联理论学者若想完成从“跟风”到“领航”的跨越,建构先进的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关联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着力研究关联理论在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之间的跨文化互动的理论建构与应用,在西方理论“引进来”与中国研究“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关联理论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全面交融。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986/1995.
[2]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导论(英文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何刚.语用的跨文化视野——人际互动跨文化解释模式[J].外语教学,1999,(4):20—25
责任编辑 佑民
G05/G125
A
1007-905X(2015)12-0104-03
2015-10-20
安庆师范学院“英语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TS12154);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jyxm234);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AQSK2014B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