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15-02-24黄文华
黄文华
忻州市忻府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为了掌握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新变化。 根据晋农经站发【2014】《关于开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情况典型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怕府区土地流转的实际,在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选取了紫岩乡大南宋贵明家庭农场和董村镇游邀村三良薯业合作社两个土地规模经营典型案例进行探讨。
一、基本情况及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1.紫岩乡大南宋村有家庭承包耕地3803 亩,1257 口人,500 户农户, 家庭承包主导产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该村拥有钻井架57 台,外出务工人员达500多人,土地流转之后常年在外打工就不用担心回家管理土地,节省路费,而贵明多年来承包集体的水井,不便外出, 于是从2011 年3 月1 日开始以每亩300 元的价格五年一次性付清流转了112.44 亩土地, 涉及12 户农户,到2016 年3 月1 日流转合同到期。
2.董村镇游邀村有家庭承包耕地8700 亩,2544口人,1000 户农户,村家庭承包主导产业以种植红薯为主。2010 年,150 户农户以每亩土地1000 元一股入股三良薯业专业合作社,目前三良薯业专业合作社自有的土地加上通过入股、 租赁流转的土地共计2000亩。
二、土地流转的作用
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社会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投入农业,为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1.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家庭农场大规模种植玉米和经济作物有利于机械耕地、播种、除草等作业,浇地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土地流转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务工人员在家经营10 亩土地种植玉米是1 万元纯收入, 而外出工钱每天150~200 元, 一个月就是4000 元到5000 元,打工俩月就挣回了一年经营土地的收入,土地租赁费和打工的收入远远超出土地流转前收入。
3.土地流转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规模经营不仅使农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 也使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达到了有机统一,增加了优质农产品的供应量, 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三良薯业合作社经营红薯种植,改写了当地历来种植玉米的历史。 全村50%的土地种植红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4.土地流转推广了农业实用技术
土地规模经营后,三良薯业合作社自觉采用农业实用技术,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农资,通过农技培训,种试验田使之得到迅速推广,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 农户加入合作社后的收入增加了30%。
5.土地流转降低了销售的成本和风险
三良薯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 进行了无公害认证,为合作社农户通过批发、进超市、电子网络等渠道销售统一标准、规格、分量的农产品,降低了销售的成本和风险。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目前主要问题第一是地价高,土地连片困难。 第二是农民的小农思想浓厚, 规模流转土地的难度较大。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让农民更好地树立整体观、 价值观和市场观,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 促进土地使用权成片的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快速发展。只有通过土地流转,让土地相对集中到种田能手、养殖能手手中,才能把土地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 发挥土地效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才能使农业进一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带。
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综合开发的补助政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快速发展
因为土地流转后,合作社种植红薯对土地的投入大,不便机械作业,且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回收期长,一般很难渡过这一关健期,因此,政府可以在考虑凡是从事土地流转后对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经营农户通过资金、项目等形式给予帮助,建立补贴或奖励机制,让他们渡过农业开发的“危险期”,从而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稳定地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