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试论情感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2015-02-24邱守艳
邱守艳
山东省临沭县职业中专
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作为语文的内涵,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一定思想情感内容的载体。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含有浓郁的情感因素。 因此,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以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经过历史淘洗的,内容健康、感情丰富、文辞优美。 其感情或深沉浓烈、或明朗细腻,或喜悦或愤怒,或褒或贬,无不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和流泻喷发,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值得人们玩味、品鉴和思考。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丰富多彩而极富感染力的情感因素来打动学生,触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调动他们的审美情感,焕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力,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同频共振。 教师要通过动情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去感受、去体验、去想像、去联想,与作者同乐共苦、同悲共叹、同歌共吟。
要使教学达到上述境界, 教师必须具有一腔真情。教师的语言、表情、眼神、动作时刻影响着学生,任何虚情假意都瞒不了学生。 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去感染学生?如果讲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而始终笑容满面,讲读郭沫若的《炉中煤》而一直语调低沉,肯定难以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力, 还原课文的情感世界。如在给学生上《沁园春 长沙》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完时代背景及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后,又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和相关画面,创设出了浓浓的抒情氛围,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之中。
二、情感教育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利用语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讲读课文,而应全方位地体现于语文教学活动中。
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可以要求学生在正确使用普通话的基础上, 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能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密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趣不大,缺乏激情,虚构生活,搞伪写作。 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善于拨动学生的写作“情弦”,通过恰当的命题、积极的引导、富有鼓励性的评语、优秀作文讲评等,点燃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分析思考生活的习惯。“情动于衷而言发于外”,让学生觉得写作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做到“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时,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语言外壳,理解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体察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如《幼学纪事》中有这样一些话:“家中的藏书每年一换, 但只有一册, 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 子承母业,去当当。 ”在幽默的话语背后,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求学的艰苦经历,流露出辛酸之情。 学生理解后定会深受感染。 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情感,因为情感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积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想与想像,激发其创造力;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思想标准和道德标准。 早在唐代,韩愈就曾提出过“文道合一”的思想。当然,他说的“道”,是指正宗的儒家思想。 今天,我们利用语文学科思想情感性强的特点去教育影响学生, 对他们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奉献、敬业、吃苦耐劳等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的责任。如在讲读《邓稼先》一课时,可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位“两弹元勋”身上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民族感情以及表现出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可找出有关段落,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达到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我们可利用情感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引导学生去欣赏教材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荡气回肠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人格美等。 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引导学生去欣赏《威尼斯》中那明媚的自然风光、瑰丽的文化艺术;《邓稼先》中那伟大的献身精神、巨大的人格力量;《再别康桥》中那优美和谐的旋律、自然深挚的感情等。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人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也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往往与代这门课的老师有关,这也即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学的民主化,让学生感到受到尊重,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渐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和热情。冷漠无情的教学只会使学生机械地去听课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 在初中时大多为中下等生,他们很少得到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赞扬,挫折感相对较强。因此,心理上更需要鼓励和尊重。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与学生沟通感情,用一种普遍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我在语文课上尽量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激发学生的愉快体验,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是鼓励他们“不要怕说错和出丑, 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以情育人,可有效地取得学生信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情感,这朵人类社会中最微妙、最多变、最美丽的花朵,一定会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和强调“大语文”观念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