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气喘病继发感染仔猪副伤寒病的诊治
2015-02-24陈健
陈 健
辽宁省北镇市畜产品安全监察所
猪气喘病又称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消耗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以明显的气喘、咳嗽、腹式呼吸为主要特征。发病猪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低,而且气喘病很难根治,并容易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从而引起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升高,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 北镇市某猪场发生了一起猪气喘病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的病例, 经综合治疗,现已治愈,现将该病例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14 年2 月, 北镇市某户饲养的40 头69 日龄的仔猪群中有十多头猪出现咳嗽气喘的症状,畜主进行治疗,没有明显效果,随后病猪又出现腹泻,严重病例出现死亡。
二、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精神和食欲正常,咳嗽,流清鼻液,随着病情发展,咳嗽次数增多,病猪气喘,呼吸困难,呈明显的腹式呼吸,同时体温升高,精神不振,腹泻,排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的恶臭粥状或水样的粪便, 有时混有血液,严重的尾部及整个后躯粘满稀粪。 部分病猪在病程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在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 病猪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
三、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可以看到,肺脏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的前下部有明显病变, 与健康组织的界限明显,两侧肺叶病变分布对称,呈灰白色,硬度增加,似肉样, 切面组织致密, 可从小支气管挤出灰白色、混浊、黏稠的液体;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质硬, 切面黄白色;脾脏肿大,呈暗蓝色,坚度似橡皮;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脏实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盲肠、结肠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灰黄色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 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
四、实验室诊断
1. 无菌取肺脏病变部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切面作轻度挤压触片和涂片,经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淡紫色呈环形、火柴形、曲丝状、球状等形态的似支原体微生物。
2.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脏涂片,经革兰氏染色,油镜镜检,可见粗短而两端椭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取病猪肠淋巴结、肝脏,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 小时后,可见麦康凯琼脂上形成无色、圆形、光滑、湿润、微隆起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菌落边缘整齐,制片,经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气喘病和仔猪副伤寒病混合感染。
五、治疗
1.对发病猪和疑似病猪立即进行隔离,对病死猪进行深埋,对其粪便发酵处理,对全场进行清扫,改变脏乱的饲养环境,防寒保暖,加强通风,用2%氢氧化钠消毒,每天一次。
2.上午用恩诺沙星注射液,下午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按说明剂量对全部猪只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 天。
3.每吨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200 克,连喂21 天。
4.在全群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混饮。 以增强猪的体质,防止继发感染。
按照上述方案,3 天后,病猪情况明显好转,未见新发病猪和病死猪,又继续按原方案治疗3 天,病症基本消失,猪只食欲、精神、体质恢复如常。 此次共发病18 头,死亡2 头。
六、讨论
猪气喘病在气候骤变和冬春二季多发,当猪舍通风不良、猪群拥挤、阴湿寒冷、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可促进本病发生,此次猪群发病,主要就是气候寒冷,饲养管理不到位引起,并继发感染仔猪副伤寒病,导致病情加重。预防这两种病发生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在平时要避免和减少应激发生,保持圈舍内的温湿度和良好的环境卫生,注意通风降低氨气浓度,定期进行带猪消毒,避免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平时注意观察猪群,出现咳嗽症状时,要及时检查。 二是加强免疫。 按照疫苗使用要求,对种猪和新生仔猪注射接种猪气喘病弱毒冻干疫苗,对出生1 个月后的仔猪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免疫。 三是平时进行药物预防。 在易发病季节,提前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