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防治技术
2015-02-24于春香
于春香
辽宁省铁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稻水象甲又名美洲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在我国南北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茭白、玉米、甘蔗、小麦、大麦、牧草、禾本科杂草等。成虫食害叶片,而幼虫为害稻根最重,水稻受害后植株黄化枯萎。 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田块减产40%~60%,少数田块基本无收。
一、发生规律
稻水象甲为半水生性昆虫,该虫分两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型。 我国发生的稻水象甲均为单性生殖型。 成虫在稻草、稻茬、水田周围禾本科杂草、林带、沟渠、荒地、田埂土中越冬,每年发生1 代。
越冬成虫在春季气温达10℃左右开始活动。 先食杂草或禾本科作物的新叶,待秧田揭膜后,稻水象甲在秧田为害水稻。 水稻插秧后7~10 天,由周边杂草或秧田潜入本田进行为害。 约在6 月上旬开始产卵,6 月中下旬是产卵高峰, 产卵期1 个月, 产卵量50~100 粒,卵期6~10 天,然后开始陆续孵化为幼虫。初孵幼虫取食叶肉1~3 天后,落水蛀入根内为害,幼虫期30~40 天。 幼虫到8 月中旬持续可见,老熟幼虫附着于根际,营造卵形土茧后化蛹,蛹期7~14 天,7月下旬到8 月初是蛹高峰期,土茧直到8 月下旬仍可见。新生成虫始见于7 月下旬,羽化后钻出泥土,取食水稻下部幼嫩分蘖。 到8 月中下旬大量迁向越冬场所,少数滞留稻田取食稻叶。 10 月下旬开始,成虫在越冬场所基本不活动。
该害虫抗逆性强,耐饥饿、耐低温、寄生性广、传播速度快。 成虫能爬、善飞、会游泳,可借水流、气流、交通工具等进行传播,而且稻秧还可携带传播卵和初龄幼虫。 飞翔的成虫可籍气流迁移10000 米以上。
二、为害特点
稻水象甲是严重为害水稻的一种害虫。 成虫食叶,幼虫食根,以幼虫为害为主。
1.成虫
成虫多在叶片的叶缘或中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等的长条白斑,长度一般不超过3 厘米。
2.幼虫
幼虫在水稻根内和根上取食,1~3 龄幼虫蛀食根部,4 龄后爬出稻根直接咬食根系。 幼虫密集根部,根系被取食,刮风时植株倾倒,甚至被拔起浮在水面上。由于水稻根系造成破坏,使稻株生长受阻,变得矮小,分蘖率降低,成穗株率和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推迟,最终导致严重减产。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措施
适时晚移栽, 培育健壮秧苗增加水稻耐害能力,尤其是返青期干湿交替管水,对减轻稻水象甲为害具有良好的效果。水稻移栽后10 天开始排干稻田水,保持湿润,经过1 周至10 天后正常灌溉,可将产卵量减少30%以上;利用稻水象甲具有趋光性的特征,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也可以设置诱杀田,夜间点灯诱集成虫,然后集中消灭。实践证明,佳多频振杀虫灯对稻水象甲有很强的诱杀作用,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在春季越冬成虫尚未向稻田转移前和秋冬季节,清除和烧毁稻田周围杂草,使其失去越冬场所,直接消灭害虫。
2.药剂防治
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成虫大量迁入稻田后、未大量产卵前。
(1)成虫防治。插秧后7~14 天防治成虫。用20%辛·唑乳油每亩50 毫升或20%阿维·唑乳油每亩50毫升,对水20~30 千克进行喷雾,或每亩用48%毒死蜱150 毫升对水30 千克喷雾。 也可以用20%三唑磷乳油每亩100~150 毫升,对水喷雾或毒土扬撒,兼治其它害虫。
(2)6 月下旬防治幼虫。 用20%三唑磷乳油或20%一盖双夺乳油,每亩150 毫升对水喷雾或毒土扬撒。 具体方法:寸水施入,保持水层2~3 天,待水落干后,再放入寸水,再落干2~3 次即可。
稻水象甲的防治, 必须采用统一集中防治的方法,否则效果不佳。 为减少劳动强度,也可在插秧前3~5 天,每亩秧田用阿克泰12 克对水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