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演变
——以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
2015-02-24尹国丽师尚礼陈本建鱼小军蔡卓山
尹国丽,师尚礼,陈本建,鱼小军,蔡卓山
(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演变
——以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
尹国丽,师尚礼,陈本建,鱼小军,蔡卓山
(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演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草业科学专业逐步建立了与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重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设计并实施以强化专业理论与实践为主体,提升人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并根据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及学校办学实际,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课程体系;本科;演变;高等教育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1]。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课程体系决定着大学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质量水平,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演变不仅受到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科发展的影响,还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的变化和发展[2]。
我国20世纪30年代在大学开设了牧草学、草原学、饲料学等单门课程,逐步发展为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草业科学本科一级学科。甘肃农业大学作为我国第一个成立草原系,最早面向全国招生的草业科学专业的高校[3],通过50余年的努力,对教学工作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使草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既满足国家的需求,又体现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
1 课程体系发展历程
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5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以下4个逐渐演变、依次更替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课程体系(1951~1963年)——单门课程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重视草原畜牧业,草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任继周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开设草原学(1951)。1952年学校院系调整后,畜牧专业根据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开设饲料生产学和草原学。1954年,教学计划根据苏联相同专业进行全面修订,畜牧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规定开设饲料生产学和草原学(专业补充课),一直沿用到1964年。
第二个课程体系(1964~1976年)——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初建时期。1963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会议决定,要求在北京、南京、甘肃和新疆的有关院校成立草原专业。1964年,甘肃农业大学在畜牧系内成立草原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37人,根据所处位置特点和师资条件,制定了较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基本的专业课程为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利用与培育、牧草栽培学、牧草育种学、草原保护学和畜牧学等。1966年6月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学招生工作被迫停止,教学计划未能得到完全的实践检验。1971年在专业停办5年后恢复招生。1972年,草原专业由畜牧系分出,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系,并在全国招生[4]。1971~1975年草原专业课程修改过2次。
第三个课程体系(1977~1997年) ——全国统一草原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建立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了正常的高考制度,甘肃农业大学“文革”后第一届本科生于1978年春季入学。为了尽快使高等教育走上正轨,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农业部的指示,1977年11月,由任继周牵头,在甘肃农业大学召开了制订全国草原专业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会议。会议制订了“高等农林院校草原科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并报农业部获得批准在全国执行[3]。
(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现代化草业科学先进理论和技能,了解我国草原生产实际,有初步独立进行一般草原工作和科学试验的能力,热爱祖国草原事业,又红又专的高等草原技术人才。
(2)学制及时间分配:学制4年。非专业教学时间共45周,占总周数的21.15%;专业教学时间共163周,占总周数的78.85%,其中,考试及答辩15周,教学实习5周,课堂教学、毕业实践、现场教学共143周。
(3)课程设置:设置必修课24~25门,总学时2 310~2 390。其中,政治课4门,公共课及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9~10门,专业课5门。另外,计划中还列有补充课4门,选修课1门。
另外,还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作出了规定。确定了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牧草栽培学、牧草育种学、草原啮齿动物学、牧草昆虫学、牧草病理学、畜牧学、草原生态化学、植物分类学、土壤学附地貌等11门教材的主编单位和主编人。到1981年上述教材陆续出版。这样,我国草业本科教育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并有了基本配套的统编教材,是我国草业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第四个课程体系(1998~2015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时期。1978年至2015年,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课程体系修改过9次。其中,20世纪70年代1次,80年代3次,90年代1次,21世纪前10年4次。1978~2000年课程体系比较稳定。21世纪进入教育改革期,课程体系改革和变化较大,当前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如下。
(1)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草业科学理论、研究和管理及生产时间技能,能够在相关行政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从事草业生产管理、研究、教学和推广工作的专业人才。
(2)业务培养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草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草地资源调查、草地培育、草地资源保护利用、牧草育种、人工草地建植管理、草产品加工利用、草业经营管理、草食家畜饲养、草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草地畜牧业生产、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牧草新品种选育、牧草栽培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3)主要课程:植物学、土壤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普通生态学、植物分类学、草原生态化学、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牧草栽培学、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草地保护学(病、虫、鼠)。
2 课程类型及学时变化
2.1 课程类型及学时比例
1977~2010年课程类型及学时比例变化见表1。公共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19.47%~36.13%,变幅大,但没有规律性;学科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29.02%~38.53%,变幅小,较稳定;专业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10.59%~17.71%,呈降低趋势;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9.19%~27.26%,呈降低趋势;专业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6.23%~16.64%,变幅大,无规律。
文化大革命前,学科基础课(350~396学时,占2.50%~14.23%)和专业基础课(140学时,占5.00%~5.03%)安排学时数较少,公共基础课(1024~1454学时,占36.81%~51.93%)和专业必修课(1222~856学时,占30.57%~43.93%)安排学时相对多,体现了当时“又红又专”的政治背景下,重视公共课教育、薄基础、厚专业。
1977~2010,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总学时略有波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总学时呈下降趋势。2001后,开设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生们的专业兴趣,用选修课弥补专业知识。
2.2 总课程门数及学时数的变化
1971~2010年,所有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总门数变动较大,总体呈增加趋势。体现了草业学院拓展本科生知识面、宽口径就业的教学指导思想。由于课程总学时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增加,导致每门课程平均学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1977~2010年,文化大革命后公共基础课比例呈上升趋势,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草业学院通过加强公共基础课,强化本科生政治、文化水平,保证全面发展。2001后,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专业选修课。
表1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本科专业课程学时数及其比例Table1 The proportion and class hours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表2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本科专业各类课程门数及其比例Table2 The proportion and number of courses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课程体系演变的分析与建议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设置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拓展知识面、提高知识宽度、降低知识深度,扩宽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新思路。1977~2000年课程体系较为稳定,2001年后,由于进行了多次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成变化较大,总学时减少,课程门数增多,每门课平均学时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总学时数逐渐减少,但课程门数增加;单门课程平均学时数也呈减少趋势。专业必修课总学时呈大幅减少趋势,专业选修课不断增加,2010年后又开设专业任选课,增加了专业课或方向课的类型,体现了尊重学生选择专业知识意愿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更加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开放性与独特性。
1999年起,甘肃农业大学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不断增加,师资力量缺乏和基础设施的不足,致使实验学时数减少,降低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2001年后,公共课程门数增多,占总学时比例高,2006年后,又增加了公共选修课,2010年占总学时比例高达36.13%,因此,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就业范围及就业率,应想尽办法加强提高,并建议修改合并公共课程。
随着草业科学学科内涵的进一步充实,课程设置体系也将会扩大,在课程设置上,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现执行的课程体系缺乏畜牧学知识,而草的利用、草原的放牧管理、草地生态建设都应有家畜动物知识的支持,应该增加动物科学相关课程,发展和完善以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草地畜牧业理论知识和实践体系,这将会进一步推动草业科学培养方案的充实和完善,并支持国家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虽然有一定的特色和可操作性,仍难于满足草业科学教育和教学的更高要求,社会学是一门对知识结构要求广博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草业科学的社会功能在课程体系中未体现,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缺乏社会责任知识,应该增加草学社会学相关课程。向学生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学生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怎样变化,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科学地分析社会、管理社会、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数据处理、文字写作、公关社交及组织能力,培养通晓社会发展与管理知识,德才兼备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研究人员及社会管理者。
[1] 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03:88-90.
[2] 肖芬.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3] 洪绂曾.中国草业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 胡自治,师尚礼,孙吉雄,等.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1.本科教育[J].草原与草坪,2010(1):74-83,88.
[5] 任继周.草原生态系统的效价评定[J].草业科学,1984(4):7-10.
[6] 胡弼成,周琼花.大学课程体系演变的动力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78-84.
[7] 王建惠.我国高校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0.
[8] 南志标,傅华,龙瑞军,等.以草业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先进的草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24-127.
[9] 南志标.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C].第九次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2.
[10] 安沙舟.新形势下的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设想[J].草业科学,2003(6):82-84.
[11] 胡自治.中国高等草业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草原与草坪,2002(4):57-61.
[12] 干友民,张新全,杨春华,等.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思考[J].草业科学,2011(9):1724-1728.
[13] 朱铁霞,高凯,张永亮.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草业,2012(1):12-13.
[14] 任继周.草业科学框架结构与教学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4):1-7.
[15] 金樑,王晓娟,南志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做好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J].草业科学,2005(8):90-93.
[16] 常生华,侯扶江.草业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7):161-164.
[17] 孙飞达,干友民,张新全,等.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874-1876.
[18] 刘艳,赵波,刘英,等.提高草业科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4):36-38.
[19] 任继周.草业科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框架刍议[J].草业学报,2009(3):1-5.
[20] 郑伟.草业科学本科毕业实习的评价体系[J].草业科学,2014(11):2155-2163.
[21] 鱼小军,师尚礼,白小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5(3):95-100.
[22] 张志飞,杨知建,向佐湘,等.如何开好草业科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课[J].草原与草坪,2005(2):71-72.
[23] 胡自治,龙瑞军,张德罡,等.我国高等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及其在世界的地位[J].草原与草坪,2005(5):3-7.
[24] 胡自治.中国高等草业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草原与草坪,2005(2):57-61.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programmes of grassland science in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IN Guo-li,SHI Shang-li,CHEN Ben-jian,YU Xiao-jun,CAI Zhuo-shan
(CollegeofPrataculturalScienc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GrasslandEcosystem,MinistryofEducation/PrataculturalEngineeringLaboratoryofGansuProvince/Sino-U.S.CentersforGrazinglandEcosystemSustainability,Lanzhou730070,China)
The paper made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programmes of grassland science in 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in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ing and comparis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llge has established a course system with focusing on basis and wider application,which adapted to social demand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at home and aborad.The college has also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 training mod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which focus on professional lessons combining practice teaching,improveme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as well as capacity building.Bsed on the social demands and actual condition,the paper also gave some suggestion for optimizing courses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the undergraduate;evolution;higher education
2015-10-08;
2015-12-24
草业科学教学综合改革项目资助
尹国丽(1982-),女,湖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 E-mail:ygl@gsau.edu.cn 师尚礼为通讯作者。
G 642
A
1009-5500(2015)06-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