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研究入门之佳作——傅振伦先生的《〈陶说〉译注》

2015-02-24汪常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著作陶瓷研究

汪常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100190

古人对我国辉煌的古陶瓷工艺和历史进行过记录和总结。这些资料有的散见于古籍,有的则形成了专门的陶瓷著作,它们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古陶瓷很好的材料。然而,对于当代陶瓷研究的入门者而言,由于古文功底不够、陶瓷知识储备较浅等缘故,阅读这样一些古代原著或文献往往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一些影响较大的古代陶瓷著作,现代已经被译成白话文,有的还出现多个译本。其中有些译本不仅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而且对原文内容进行了较多的注解和阐述,具出较高的学术价值。傅振伦先生所著的《〈陶说〉译注》(图1),就是这样一本书。该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一部难得的陶瓷研究入门之作。此书出版于30年前,对当时及后来陶瓷研究影响较大,30年过去了,本书对于陶瓷初学者而言,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有很多值得特别关注和学习的地方。因此,笔者愿意在该书出版30年周年之际向大家推介此书,并分享一些读后感受。

《〈陶说〉译注》一书为戴振伦先生所著,1983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共268页,218千字。该书是对清代朱琰的《陶说》一书所进行的注解和全文翻译。在《陶说》之前,有过一些书籍记载陶瓷的发明和发展史实。如元朝蒋祈《陶记》系统地叙述了当时景德镇瓷业情况,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叙述了包括砖瓦陶瓷在内的工农业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元、明文人虽编写了一些格古博物、美术工艺等作品,但还没有写出陶瓷发展史的专著。清乾隆间,海盐朱琰撰《陶说》,才对陶瓷工艺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这是我国第一部陶瓷史著作[1]。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清海盐人,乾隆卅一年丙戌科(1766)进士。朱琰著作丰富,他“学而求其实用,有裨于国计民生者”。不仅是一位能诗善文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画家及博古之士。他在江西时留心瓷业,著成《陶说》一书。《陶说》共六卷。卷一《说今篇》叙述清朝饶州窑(即景德镇窑)和生产过程;卷二《说古篇》叙述窑器起源,追溯到神农之世,并叙述了唐朝至元朝的名窑及其产品;卷三《说明篇》按历朝次序论列明代制度、烧造、窑器特点,并记载了制作方。如采料、工役、制料、画染、堆琢、五彩、制匣、装窑、火候、开窑等事;卷四至卷六叙述唐虞以至明朝各时期的陶瓷器;此书取材很广,就文献资料而论,曾采摭了类书、小学、十三经、廿二史、古史、杂史诸子百家、格论考古,唐至清代的诗文集,所取笔记、杂说就有五十种。此外,朱琰还参考了江西方志、官府档册,特别可贵的是访问艺人,考察当代窑器成品,贵在实践。[2]无疑,这样一本著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的。该书成书之后,多次被翻刻、印刷,版本众多。最早的有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鲍廷博本,以后版本渐多。民国以来,有文友堂铅字排印本(简称文友本)、商务印书馆版本(简称商务本)、1947年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本(简称美术本)等等。西方学者对于该书也极为重视,曾经被译成法文和英文出版。傅振伦先生的《〈陶说〉译注》是参考最早的的刻本和辛亥革命(1911年)后流通较广诸本,校正其文字,并指出各版本重要异同,以写成此本。本书的注释及按语,力求通俗易懂,并避繁琐。有的重要问题或重要词汇有详加注释而为近人所忽略者,则考释较详,以便参考。本书是陶瓷研究学习入门之佳作。

图1 《〈陶说〉译注》书影

傅振伦,1906-1999,字维本,出生于河北新河县,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博物学家与档案学家; 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曾执教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文华图书馆专科及草堂国学专科等院校,并在故宫博物院、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译馆等处任职。1949年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学识渊博,著作极为宏富,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在众多学科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著名学者之一。傅先生自幼接触瓷器,1935年趁与郭葆昌(烧制“洪宪瓷”之人)一同工作之机学习瓷器知识。1939年故宫古物到莫斯科办展览会,曾写了一篇《中国古陶瓷小史》,中国大使馆山东人田青夫译为俄文发表。抗战时写成《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一书。解放初为考古培训人员讲述“明清瓷器”、“古代瓷器”。1955年出版《明代瓷器工艺》、1977年参编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1984年出版《〈陶说〉译注》,1985年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干部扬州培训中心讲述《中国古陶瓷历史和鉴定》和《中国古陶瓷文献学》。1993年出版《景德镇陶录注》,1994年,将近90高龄之际,还出版了《中国古陶瓷论丛》一书。《〈陶说〉译注》一书自傅振伦先生1971年下放到丹江口文化部干校分校时就开始整备工作。当时劳动半天,先生利用另外半天和夜间整理该书,终于在十余年之后发表,其治学精神实在是令人感佩[3],除了专著之外,傅振伦也发表过很多关于陶瓷研究的论文。先生此书可谓融入毕生陶瓷学识,再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写作,最后成就这一重要佳作。

译注类著作,往往易为大家所忽略,究其因主要是译注类著作较难出彩,多半只是原著的一个补充或“副产品”而已。然而,也有些译注类著作超出原著,甚至完全盖过原著。最为著名的例子之一如《水经注》。《〈陶说〉译注》从某些方面讲,也明显超出原著《陶说》一书。下面就谈谈本书的一些特点。

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陶说〉译注》一书分三部分:原文、注解和译文。原书约4万字,而傅振伦先生的《〈陶说〉译注》一书长达21.8万字。虽原书为古代汉语,本书为现代汉语,除去翻译之后的文字膨胀,其内容的增加仍十分可观,从字数上远远超出原文。由此可见作者在翻译之外用力之深。实际上,其注之意义要大于译文,注解是本书最见功力的部分。也正因为注解详细,使本书内容显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如书中对“瓷”字之来源进行了详细解释;对一些陶瓷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如对清代著名制瓷人“唐英”的介绍长达三页)。对于一些基本概念也进行了解释,有些字还有注音,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为读者充分考虑。因此,此书特别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书籍使用。

二、重视校雠,比较不同版本,力求真实准确

傅振伦先生极为重视校雠,他比较了美术本、说库本、商务本、文友本和鲍本多个版本之间的差异。校正了一些版本的错误,对某些不同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发现和纠正错误之处数十处,力求本书反映最初作者原意。

三、注释极详,文献功夫深厚、陶瓷研究水平很高

本书注释极详,显示出作者文献功夫深厚,在引征文献时,左右逢源。也体现出作者对陶瓷研究具有较深的造诣。本书注释考证严密、深入,下大量功夫,引用大量文献,十分见功力。作者还纠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如在第44页,“大食窑”条时,指出原书作者虽然占有很多材料,但是没有仔细考证和分辨,给读者造成了错觉。

四、重视陶瓷科技内涵,运用大量最新成果

作者十分注意对新成果的吸收和运用,尤其是科技成果的引用。本书所引用的成果中,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最新成果很多。尤其难能可贵是作者十分注重陶瓷科技内涵,引用大量最新科技研究成果来解释古陶瓷的一些特征。如对“建窑”兔毫等原因的形成做了非常详细的科技解读。“紫口铁足”、“百圾碎”、“窑变”、“苏麻离青”等等的解释,多借助和参考了最新的科研成果。这种以科技理论来解释陶瓷本质的例子在本书比比皆是。作者力求使人们对于古陶瓷的认识不仅做到知其然,还能做到知其所以然。傅振伦先生作为一位传统的历史学家,对自然科学并无研究,却能够吸收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和知识对古陶瓷工艺进行科学解释,这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其中有些问题还结合国外研究情况,并提供相应外文翻译。

五、对重要问题有探讨,突破传统注释框框

本书不仅仅是对原书一个简单的翻译和注释。而是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对于陶瓷釉料的显色机理的讨论;对“回青”的来源问题等用了较大篇幅进行讨论等。傅振伦先生还在书中附录了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这对于陶瓷研究人员对于全面了解国内古陶瓷状况是十分有帮助的。总之,本书突破了传统注释的条框,内容丰富,引伸面很广。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十分丰富的信息,其中很多注释可以成为一篇篇独立的学术论文。

因此,此书虽然是一本译注,实则是一部内容全面、风格独特的陶瓷通史著作,其注释内容基本上涵盖陶瓷方方面面。通读此书,对古陶瓷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由于其文献来源十分丰富,通过本书,可以发现当时较为全面的陶瓷研究书籍和资料。因此本书还是一个很好的陶瓷文献源。除了学术性之外,此书反映的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尽管只是一本译注,作者能够用力如此之勤,这种不求名利的精神是我们现代学术极其需要提倡和学习的。另外,通过阅读此书,我意识到即便是学术著作也应该做到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我们的读者面才会更广,受益者才会更多。而且我们的学习不仅要专,而且要博。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写出这样既通俗又有深度的作品来。

总之,本书名为译著,实为一研究著作。傅先生治学常开风气之先,以21岁少年之才修撰家乡河北省《新河县志》,即被当时学者称为“新型地方志”。凭着“人十能之,己百之”的毅力,融会贯通的博学知识,先生在方志学、档案学、目录学、史学史、科技史、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都有重要建树。《〈陶说〉译注》即傅先生孜孜不倦钻研学问之硕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傅先生斯人已逝,但其勤奋、严谨、纯粹的治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 傅振伦. 《陶说》译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1.

[2]傅振伦. 朱琰《陶说》简介[J].景德镇陶瓷,1981(1):33-34, 12.

[3]赵鸿声. 一棵不老的青松——记傅振伦先生[J].河北陶瓷, 1991(1):1-4.

猜你喜欢

著作陶瓷研究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李帆著作系列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