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及产业升级研究
——以广西河池市为例

2015-02-24吴寿平

中国蚕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河池市蚕茧蚕桑

吴寿平

(1中共河池市委党校,广西河池 547000; 2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蚕桑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及产业升级研究
——以广西河池市为例

吴寿平

(1中共河池市委党校,广西河池 547000;2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在对蚕桑产业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河池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河池市蚕桑产业链及产业价值链都比较短,特别是具有高价值的下游产业还属空白,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发挥核心效应,优化产业组织形式,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外引内培”促使产业价值链攀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河池市;蚕桑产业;产业价值链;下游产业;产业升级

随着国家 “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河池市的蚕桑产业得到了极快的发展,特别是宜州市连续9年成为全国种桑养蚕规模和蚕茧产量第1大县(市),但是没有跨进蚕桑蚕强市的行列。蚕桑产业是河池市的支柱产业,但大多属于上游产业,中游产业较少,下游产业更是空白,即产业链较短,不仅影响了产业链的延伸,更阻碍了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并且蚕桑资源较为分散,分布于宜州、东兰、环江和罗城等县(市),河池市及周边地区蚕桑产业资源亟待整合。如何实现蚕桑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河池市打造蚕桑产业强市、实现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

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和融合是河池市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产业价值链视角对河池市蚕桑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的调研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将产业价值链引入到蚕桑产业发展研究中,扩展了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应用领域;二是有利于河池市蚕桑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真正将河池市打造成为中国蚕桑产业强市;三是有利于河池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以广西河池市为

例,探讨蚕桑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及产业升级。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指出,企业完成价值创造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且相互关联的行为链条就是价值链。而产业价值链是指仅以价值角度来考察在产业链上的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寇伽特(Kogut)[3]则认为价值链就是技术、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另外,克鲁格曼(Krugman)[4]对企业内部各价值链在不同地理空间配置效应进行了探讨,使得价值链治理模式与产业空间转移成为产业价值链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此后,关于价值链的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不仅将价值链从有形扩展到虚拟,价值链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产业价值链的理论研究及应用,而对具体产业特别是蚕桑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较少。

国内的研究更多倾向于以产业链或价值链的视角对产业进行研究。张杰[5]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浙江省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而王书芬[6]以产业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海门市家纺时尚产业发展。对于蚕桑产业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7-11]。另外,史常亮[12]探讨了“福安模式”及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黄云柳[13]探讨了“东桑西移”对宜州蚕桑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学者们也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蚕桑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舒银燕[14]从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了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李丹[15]以产业共生链视角,从重塑多元共生单元、营建链网共生模式、优化共生外部环境、打造智力共生平台等角度探讨了广西蚕桑产业循环共生的构建路径。肖立新[16]以区域创新的视角,根据广西蚕桑产业组织管理的现状,指出广西蚕桑产业组织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确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管理体系。综上可以看出,国内的蚕桑行业研究尚未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进行深入的研究。

2 蚕桑产业价值链与产业升级分析

蚕桑产业是依据种桑养蚕为基础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也就是说蚕桑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基础是种桑养蚕这一传统的农业生产,并基于此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构成。从一开始的“裸卖”蚕茧,到开发蚕丝中下游产品,再从蚕丝制成品到利用桑枝、桑叶、桑椹、蚕蛹、蚕沙生产其他产品,蚕桑产业链越扯越长,蚕桑产业化道路越走越远,这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众所周知,对蚕桑产业而言,河东即江浙,河西则非广西莫属,而宜州市当仁不让执广西之牛耳[17]。但是河池市蚕桑产业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比较短,产业转型升级也比较困难,产业价值链更是难以攀升。分析蚕桑产业价值产生过程,可以认为蚕桑产业价值链符合微笑曲线理论,是一个U型产业升级与价值递增的过程(图1),并且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环节)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18]。

图1 蚕桑产业价值攀升过程

目前,河池市蚕丝业的下游产业如印染、服装等加工环节基本上处于空白,目前还处于低附加值的原料生产和销售价值链条上。此外,河池市蚕桑产业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还比较低,对蚕蛹和桑枝的利用也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桑椹生产桑椹酒,蚕蛹生产食用蛹。河池市蚕桑产业价值链比较短,虽然近年来有所延伸,开发利用了桑枝、桑椹、蚕蛹,但是主产业链中的印染加工业、服装加工业还处于空白。因此,在茧价较低的情况下,单靠微薄的养蚕收入,难于抵御市场风险,制约了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河池市蚕桑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拉长下游产业,以及进一步拓展上游产业,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蚕桑产业价值链的网络结构由种养户、蚕茧初级加工业、蚕茧深加工业、食品加工业、桑枝加工业、物流和销售构成,如图2所示。目前,河池市蚕桑产业的发展缺乏印染与服装加工企业,在蚕茧深加工方面还处于空白,而食品加工业与桑枝加工业方面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说,河池市蚕桑产业价值链比较短,下游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引进相关企业,改变当地蚕桑产业结构及转型升级,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同时,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促使产业价值链的逐步攀升。

图2 蚕桑产业价值链网络结构模式

3 河池市蚕桑产业现状及优势

3.1 河池市蚕桑产业现状

近年来,河池市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河池市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旱地缓坡多等有利于种桑养蚕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着力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走良种良法产业化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蚕桑产业。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河池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已连续9年稳居广西第1,成为广西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19]。

2005年全市蚕桑生产规模遍及11个县(市、区)113个乡(镇)804个村14.62万户蚕农,全市桑园面积21 780 hm2,饲养蚕种116.05万张,鲜茧产量4.25万t,蚕桑产业总产值达9.0亿元。到2013年时,全市蚕桑产业生产规模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120个乡(镇)992个村24.72万户蚕农,桑园面积达50 900 hm2,比2005年增加29 120 hm2,增幅为133.7%,其中,桑园面积超“万亩”的有9个县(市、区);饲养蚕种245.74万张,比2005年的116.05万张增加129.69万张,增幅为111.75%;鲜茧产量达10.06万t,比2005年的4.25万t增加5.81万t,增幅为136.71%(表1)。2013年河池市养蚕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有14.77万户,超5万元的有2.02万户;蚕桑产业的总产值增幅较大,由2005年的9.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8亿元(其中,蚕茧产值41.8亿元,丝、绸加工产值20.0亿元,综合利用3.0亿元),增加了55.8亿元,增幅高达619.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51%。

表1 2005—2013年河池市蚕桑产业情况

年份桑园面积(hm2)饲养蚕种(万张)鲜茧产量(万t)养蚕农户(万户)总产值(亿元)20052178011605425146290120063286715881608115015802007413332047066092013232008414871889871816251077200941700201657582325174620104227321432812235625332011457802253986123282900201248413235999202300350020135090024574100624726480

3.2 河池市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

3.2.1 气候适宜 优势独特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河池市,具有“桑树生长期长、养蚕次数多、供茧早、休市晚”的独特优势。河池地区夏长而炎热,冬短而暖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桑园灌溉用水和养蚕用水的资源比较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桑树生长。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0.5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1 200~1 600 mm,气温与降水量都十分有利于桑树的生长。此外,河池市每年可以养蚕7~10个批次,比长江流域地区多养3~4个批次,同时还可以比其它蚕区早2个月上市,延迟1个半月收市,且蚕茧解舒较好,有利于蚕茧销售和加工消化。

3.2.2 区划布局基地 政府高度重视 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的原则,广西将种桑养蚕区域划分为优势区域和次优势区域,其中优势区域包括桂西北、桂中和桂南三大蚕区,次优势区域包括钦州市、梧州市、贺州市、玉林市、桂林市、崇左市等地。桂西北蚕区是石山地区,主要包括河池市的宜州、环江、罗城、都安、金城江、东兰、巴马、凤山、南丹、天峨、大化等县(市、区)和百色市的靖西、凌云、那坡、平果、隆林、田林、西林等县。从中可以看出,河池市全境都是种桑养蚕的优势区域,这也为河池市重点发展优质原料茧生产,打造茧丝品牌,延伸蚕桑产业链,攀升蚕桑产业价值链,提供了强大的原料保障。

3.2.3 市场需求大 产业发展前景广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蚕丝多元化开发,丝绸将以其绿色天然、无污染,蕴藏着巨大持久的消费潜力。而目前河池市的蚕丝产业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综合开发利用刚起步,在织绸、印染、服装加工、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有待于上档进位。同时,“东桑西移” 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以及以广西为中心的新战略支点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都将为河池市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合作、发展空间。

4 河池市蚕桑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4.1 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河池市蚕茧收购市场混乱,没有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政策。另外,河池市鲜茧流通领域不畅,市场秩序较差;近年来,广东、江苏、浙江一带的蚕茧加工企业到河池各蚕区大量高价收购蚕茧,导致本地蚕茧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不足,出现“吃不饱”的现象。甚至于2012年造成“利润倒挂”的现象,即蚕茧加工企业越生产越亏损,导致蚕茧加工企业倾向于只进行原材料的初加工,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河池市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4.2 精深加工发展滞后

河池市茧丝绸加工还处于初级水平,主要以缫丝为主,织绸刚起步,印染、丝绸服装等加工还是空白。蚕桑产业链短,资源利用不足,产业集群小,规模效益不明显,严重制约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河池市蚕茧的就地加工量只有40%左右,蚕丝的就地加工率仅在0.6%左右[20];茧丝制品基本都是半成品加工,不仅市场认可度较低,而且经济效益较差,弱化了蚕桑主产业链的经济效能,也限制了蚕桑经济系统的价值增值功能。目前,河池市虽已拥有20多家茧丝绸加工企业,但大多属中小企业,深加工业纯属空白,产业价值链较短,核心竞争力缺乏。

4.3 蚕农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蚕桑产业的市场风险比较大,价格波动大,并且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蚕农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这是因为目前蚕农与收购、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蚕农将承担着所有的风险。这不仅使蚕农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河池市产业链及产业价值链的拉长也是困难重重。

5 对策

目前,河池市蚕桑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都比较短,以致于印染、交织、丝毛、丝麻、家纺用丝绸及厚重宽幅织物等高档丝绸深加工产品均尚未在河池市出现。因此,应当尽量拉长包括蚕桑产业链在内的农业产业链,并使之成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主要着力点,推动河池市农业的现代化进程[17]。

5.1 利用地区优势发挥核心效应

河池市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和鲜茧上市早、退市晚的特点,以及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宜州)示范基地,这些优势为河池市连续9年成为全国种桑养蚕规模和蚕茧产量第1,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河池市需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发挥地区核心效应,吸引中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要加快完善河池市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一系列的蚕桑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优惠性政策。

5.2 优化产业组织形式构建动态网络

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捻丝、绢纺、针织、丝绸、服装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整合、聚集,加快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经营。目前,河池市蚕桑产业全部是初级加工企业,连印染企业都还是空白。如何整合现有企业,完善蚕桑产业价值链的网络结构,构建动态网络模式将是产业转型升级、拉长产业链的首选途径。首先,需要引进印染、丝绸、服装等中下游企业;其次,培育缫丝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再次,进一步完善“农户+基地(或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

5.3 多渠道多方式 拓展产业价值链

5.3.1 拓展上游产业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蚕桑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桑枝、桑叶、蚕蛹、蚕蛾、蚕沙、僵蚕、废丝),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是拉长上游产业及价值链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大蚕桑资源在食品、医药、化工、化妆品、特殊用途产品等方面的开发利用,重点支持发展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叶酒、桑枝造纸、食用蛹,以及蚕沙提取叶绿素等,使河池市蚕桑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能够实现多元化、多用途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拓宽蚕桑产业发展新领域,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5.3.2 “外引内培” 拓展产业价值链 积极引进中下游外来蚕茧加工企业,特别是印染、服装加工业。大力培养本土企业,鼓励企业合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同时,鼓励“内外结合”,鼓励市外企业、科研院所与市内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技术引进,提升河池市蚕茧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且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进而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5.

[2] 邹明.3G背景下的中国移动产业链合作策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 Kogut B.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5,(26):15-28.

[4] Krugman P. Growing world trade: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1):327-377.

[5] 张杰.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0.

[6] 王书芬.海门市家纺时尚产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8):124-125.

[7] 覃宝山,邓晰朝.广西宜州桑蚕产业发展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5):69-72.

[8] 韦代杰.广西宜州市桑蚕可持续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2010,(12):83-85.

[9] 黄芳鹤.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9,24(5):105-108.

[10]程锦发,覃向平.广西东兰县桑蚕产业稳定发展的思考[J].桑蚕通报,2010,41(1):51-52.

[11]刘红玉,艾静,高立波.桂林市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蚕业,2013,50(2):47-49.

[12]史常亮.“福安模式”及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研究[J].广西蚕业,2009,46(2):51-56.

[13]黄云柳.“东桑西移”战略促进宜州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2):41-43.

[14]舒银燕.广西桑蚕业发展模式探析[J].乡镇经济,2009,(11):61-64.

[15]李丹.产业共生视角下广西桑蚕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6):57-58.

[16]肖立新.区域创新视角下的广西桑蚕产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23(4):47-53.

[17]罗宗肯.拉长桑蚕产业链[N/OL].河池日报,2012-04-19. http://hcrb.hcwang.cn/html/2012-04/19/content_37729.htm.

[18]郑胜利.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1):87-93.

[19]佚名.河池桑蚕业产销两旺 蚕茧产量连续8年居广西第一[N/OL].河池日报,2014-01-18. http://www.zyctd.com/xinwen-item-638877-1-202.html.

[20]孙伟峰.河池桑蚕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上):24-26.

2014-10-20;接受日期:2015-01-05

2014年度广西党校(行政院校)系统重大调研课题(编号 2014DYZZ04)。

吴寿平(1985—),男,湖南郴州,硕士,经济师。 Tel:18077853315,E-mail:soping_2012@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5)01-0051-05

猜你喜欢

河池市蚕茧蚕桑
河池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简介
2017-2021年河池市金城江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我爱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