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ET、NO检测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2015-02-24苏静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ET、NO检测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苏静
(宁河县医院 超声科,天津 宁河301500)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糖尿病的危害不在糖尿病本身,而主要在其并发症[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足发病的主要因素。当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往往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已无法达到较好治疗效果。早期正确的诊断和预防,40%-85%的患者能免于截肢,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2]。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检测,探讨其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我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超声下下肢血管病变呈度分为0、Ⅰ、Ⅱa、Ⅱb、Ⅲ型,每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0型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9.3-48.5岁,平均(42.5±5.0)岁。Ⅰ型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9.5-48.6岁,平均(42.7±5.1)岁。Ⅱa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9.3-48.5岁,平均(42.6±4.8)岁。Ⅱb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9.3-48.4岁,平均(42.3±4.7)岁。Ⅲ型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9.5-48.2岁,平均(42.3±5.0)岁。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9.6-48.7岁,平均(43.0±4.9)岁。各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年龄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 2 h血糖 ≥11.1mmol/L;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对照组排除标准:健康体检者,无心脑血管疾病,无肝肾功能损坏,无高血脂、糖尿病(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均在正常范围),无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代谢异常。各组均了解实验目的及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3]。
1.3 仪器与方法
采用东芝SSA-790A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定为9-13兆赫,CDFI取样容积设为2 mm,声束与血流夹角≤60°,适度调节彩色增益至不出现噪声为度,速度标尺调至15-20 cm/s,随动脉血流速度而调整,当动脉阻塞时,彩色速度标尺调至2-8厘米/秒。患者体位分别取仰卧、俯卧及坐位,自肢体动脉近心端,沿双侧下肢血管走向探查,以二维超声探查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斑块大小、回声特点等,变更彩色多普勒行血流充盈状态扫查,以脉冲多普勒行频谱形态扫查,检测峰值速度[4]。按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分为5型。0型:无血管病变,IMT不足0.6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血流充填完整均匀;PW血流频谱呈三相波。Ⅰ型:IMT大于0.6 mm,或伴少量细小、散在强回声点;CDFI血流充填尚完整均匀;PW血流频谱呈三相波。Ⅱa型:管壁可探及斑块,单侧动脉血管斑块数目小于3个;CDFI斑块处血流充盈缺损;PW尚呈三相波,斑块处频带增宽,声窗减小或消失。Ⅱb型:管壁探及斑块,单侧动脉斑块数目多于3个或双侧动脉斑块数目多于6个;CDFI斑块处血流充盈缺损;PW尚呈三相波,斑块处频带增宽,声窗减小或消失。Ⅲ型:管壁斑块数目多于6个并管腔狭窄率大于等于50%或斑块管腔狭窄率达到或超过50%或管腔节段性闭塞。
1.4 血清ET、NO检测
各组受检者禁食10 h,于次日清晨6:00抽取肘静脉血4 ml,置于抗凝管中,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半径12 cm,吸取上清液,分装于EP管中,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ET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ET水平。取出各试剂,平衡至室温;加样,生物素化抗体工作液100 μl分别加入各个孔内,覆膜,温育1 h;弃液、甩干、洗板,向各个孔内加入酶结合物工作液 100 μl,覆膜,温育30 min;弃去孔内液体,甩干、洗板次;加入底物溶液(TMB)90 μl,覆膜后避光孵育15 min;标准孔出现明显梯度时,向各孔加终止液50 μl以终止反应;在450 nm波长下,测量各孔的光密度(OD 值)。NO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水平。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科技研究所,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患者血清ET、NO水平比较
对照组、0级组与Ⅰ级组血清ET、NO变化不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a级、Ⅱb级、Ⅲ级三组患者血清ET递增,而血清NO递减,且组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自变量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有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ET为自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ET、HbA1c、病程、FPG水平进入方程,提示是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组别nET(pg/ml)NO(μmol/l)对照组402.91±0.3049.53±3.400级403.45±0.4547.32±3.15Ⅰ级403.56±0.7846.50±3.09Ⅱa级404.63±0.80*40.48±2.67*Ⅱb级406.75±0.72*▲35.60±1.59*▲Ⅲ级408.23±0.64**▲■30.20±1.2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Ⅱa级比较,▲P<0.05,与Ⅱb级比较,■P<0.05
表2 各自变量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
3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长期的高血糖致使血管壁上的蛋白质、氨基酸发生非酶糖化,糖化产物的生成增加改变血管壁的结构蛋白,导致内膜中层的厚度增加,管腔变得狭窄。继之,脂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内膜脂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更加狭窄,继发血栓的形成甚至闭塞,严重者导致肢体坏疽发生[7]。ET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一种血管收缩肽,具有强烈的缩血管和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内皮型NO是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和病变类型、可定性定位诊 断、技术无创、测量可靠、重复性高且价格低廉等优点,已成为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8]。本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ET、NO检测在判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①对照组、0级组与I级组血清ET、NO变化不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Ⅱa级、Ⅱb级、Ⅲ级三组患者血清ET递增,而血清NO递减,且组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②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ET、HbA1c、病程、FPG水平是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ET、NO检测有助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经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减缓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展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郝晶晶,秦小勇.高频超声在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研究[J].右江医学,2014,42(1):32.
[2]杨青,刘玉荣,热洋古力.沙塔尔,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J].新疆医学,2010(40):50.
[3]邓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1388.
[4]应虹,杨月娥,王慧,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4,25(10):1529.
[5]王莉梅,王崇贤,张东铭,等.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抵抗素水平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5):564.
[6]胡亚娟,杨宝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2,34(5):741.
[7]徐秀红,姜赛龙,曹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2013,16(4):621.
收稿日期:(2013-11-23)
文章编号:1007-4287(2015)01-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