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国内杰克·伦敦研究述评
2015-02-23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3
赵 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 安徽 芜湖 241003)
●文学研究
十年来国内杰克·伦敦研究述评
赵 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 安徽 芜湖 241003)
杰克·伦敦是最受中国读者喜爱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研究热点。从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内容和存在问题与建议几个方面对国内十年来杰克·伦敦研究情况进行述评,可以让研究者了解其研究发展的脉络与趋势,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启示。
杰克·伦敦; 十年; 研究成果分析; 研究内容; 问题与建议
杰克·伦敦是最受中国读者喜爱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研究热点。下文将从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内容和存在问题与建议几个方面对国内十年来杰克·伦敦研究情况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帮助。
一、研究成果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自2005年7月25日起至2014年7月25日十年间,我国学者以“杰克·伦敦”为主题词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共1019篇,年均发文量101.9篇。依据相关研究论文的发文量年度分布(见下表一),十年来,国内的“杰克·伦敦”小说研究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2005年为最低点,发文量仅为23篇,到2008年已逾百篇。同时,自2008年起至2013年,每年的发文量皆超百篇,2013年更是达到164篇,为十年来发文量之最。因为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7月,考虑到中国知网上网周期比期刊出版时间平均约滞后两个月的因素,由此预计2014年度发文总量也将超过100篇。此外,论文涉及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4项,各类省厅级课题数十项。
表1 十年来以“杰克·伦敦”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年度发文量(2005.07.25—2014.07.25)
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发文量6篇以上的有3人,分别是:赵谦(9篇)、张宝林(8篇)和周天楠(6篇)。其中发文3篇及以上的学者22人,成果数4篇以上的学者8人(见表2)。
表2 十年来发表“杰克·伦敦”研究论文4篇以上的作者排名
在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前十名的排名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15篇)、吉林大学(11篇)和上海外国语大学(11篇),此三校皆为英语专业实力很强的全国重点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排在第五位的是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见下表3),这也是排名前十机构中唯一一所高职高专院校。
核心期刊发文量的多少是评价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十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中,Cssci期刊(含扩展版)共25篇(见表4),约占发文总量的2.45﹪,这反映出了国内杰克·伦敦研究水平总体质量不高,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其中,2005、2006、2009和2010四年发文量仅为每年1篇,2007年为发文量最高点,为5篇。2008和2013年为每年4篇。在这些核心期刊中,刊登杰克·伦敦研究论文两篇及以上的包括《外国文学研究》、《外语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表3 十年来发表“杰克·伦敦”研究论文数量前十位的机构
表4 十年间发表在Cssci(含扩展板)期刊以“杰克·伦敦”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年度分布
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数千种期刊中,刊登杰克·伦敦研究相关论文数量的期刊排名如下表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排在前3的分别是《作家》(24篇)、《短篇小说(原创版)》(19篇)以及《安徽文学(下半月)》(14篇)。其中,《作家》和《短篇小说(原创版)》入选了2011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这也为学者投稿选刊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然而,排名在前十的期刊没有外语类核心期刊,且大多为普通期刊,这也激励了优秀学者努力耕耘,在外语类核心刊上多出成果。
表5 十年间刊登“杰克·伦敦”研究论文数量前十位的期刊
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是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是该领域研究的未来与希望。十年间,被知网收录的博士学位论文2篇,作者毕业院校都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导师皆为著名博导虞建华教授。其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06届博士生刘荡荡的论文题为“制造英雄——杰克·伦敦自传研究”[1],从伦敦的自传文本出发,研究其对于建立“文化英雄”的作用。论文视角新颖,观点论述清晰,为了解杰克·伦敦的生平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届博士生杨丽撰写的“杰克·伦敦三部‘成长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2],文章以《马丁·伊登》、《海狼》和《铁蹄》三部名作入手,以成长小说理论、双性同体理论和福柯的“凝视”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作品中的女性与男性形象,从而全面地揭示了杰克·伦敦的性别观。此外,十年来共有84篇与杰克·伦敦研究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被知网收录(见表六),作者培养单位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吉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
表6 十年间被知网全文收录的以“杰克·伦敦”为关键词的硕士学位论文年度分布
二、研究内容与视角
纵观十年来国内的研究成果,《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海狼》、《热爱生命》以及《白牙》这五部作品最受研究者亲睐,学者们主要从生态批评、动物情结、哲学思想以及新历史主义等视角对杰克·伦敦的小说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杰克·伦敦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主义思想和社会精神生态主义哲学,因此生态批评成为了解读其作品的绝佳视角。十年来,众多研究者选择从生态的视角来解读杰克·伦敦的一部或多部作品。2006年,上海大学的尚晓进等发表了论文,从“对文明的批判、对大自然价值的展现、对人类生存方向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3](P.351),分析了《荒野的呼唤》中的生态主题。刘慧珍在2012年撰写了论文“杰克·伦敦‘荒原小说’中的多重生态寓意”[4](P.190),分析了杰克·伦敦荒野小说中诸如“人类中心”、“回归自然”等生态哲理。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的段红玉老师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科版)》5期上发表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深度消解——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的生态解读”[5](P.95),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到消解的过程解读了《荒野的呼唤》中的生态思想。同年,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赵谦老师也发表了论文“论杰克·伦敦小说的生态意蕴”[6](P.510),以杰克·伦敦的经典作品为范本,分别论述了其中的自然生态主义思想和社会精神生态思想。杰克·伦敦特别擅长描写动物,尤其是“狗”和“狼”,因此动物情结成为了研究杰克·伦敦小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2007年,曲阜师大的寻阳老师在《齐鲁学刊》第4期上发表了论文“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的‘狼’情结”[7](P.105),分析了杰克·伦敦多部以“狼”为主题的小说作品,从而探析了其“狼”情结的文学渊源及社会意义。随后,浙大中文系的吴秀明在《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4期上发表了“穿越国界和人兽的狼文化写作——以《旷野的呼唤》、《断头台》和《怀念狼》为个案的比较分析”[8](P.120),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了杰克·伦敦的《旷野的呼唤》、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和贾平凹的《怀念狼》中的“狼”文化。此外,西北大学的焦建平老师也在2010年发表了论文“皮毛下的神灵——杰克·伦敦作品中动物角色的分析”[9](P.169),重点分析了杰克·伦敦小说中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哲学。杰克·伦敦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视角。吉林大学的丁丽蓉在《文艺争鸣》2011年14期上发表了论文“族群英雄与超人形象——以《年月日》与《热爱生命》为例”[10](P.147),分析了杰克·伦敦这两部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与超人哲学。次年,赵谦发表了论文“杰克·伦敦作品中折射出的生存哲学”[11](P.71),文章以《热爱生命》、《一块牛排》和《海狼》这三部作品为例,分别解析其中蕴含着的叔本华、达尔文以及尼采的哲学思想。2014年,西安理工大学的崔小清发表了“回归生命的本源——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12](P.95),分析了《野性的呼唤》中的超人哲学,达尔文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杰克·伦敦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许多研究者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究小说人物与杰克·伦敦的关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马丁。2007年,重庆交通大学的刘明琼发表了论文“孤独的安泰——读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13](P.56),分析了马丁经历中体现出的社会现实,倡导人们注重精神追求。2009年,焦建平等发表了“生与死的转换——论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主人公命运的重叠”[14](P.76),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的相似处,由此引出对杰克·伦敦自杀原因这一千古之谜的深度思考。此外,刘宝才等在《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1期上发表了“论《马丁·伊登》的创作动机和‘个人主义’主题”[15](P.138),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作品的创作动机,批判了学界对小说“个人主义”主题的错误认定。同年,上外的虞建华教授在《外国文学评论》3期上发表了“文学市场化与作为心理自传的《马丁·伊登》”[16](P.149),通过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的虚拟对话,从而认定《马丁·伊登》为杰克·伦敦的心理自传。
除了上述杰克·伦敦研究的主流视角外,少数研究者还将新兴的视角引入到文本研究中,如神话学、文学伦理学、性别哲学以及与其它作家的比较研究等。如赵谦老师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上发表了“《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神话原型解构”[17](P.30),从坎贝尔的神话英雄冒险的一般模式理论出发,探究巴克经历的从分离到历练最后到蜕变的全过程。浙江财经学院易建红老师的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海狼》”[18](P.119)从文学伦理学理论入手,以《海狼》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伦理混乱,从而得出有益启示。性别哲学特别是女性主义是本世纪初较为热门的研究论题,中国计量学院的杨丽老师从该视角出发,“以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双性同体说和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结合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集中探究《海狼》中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男性在成长过程中的性别建构问题。”[19](P.108)此外,部分研究者将杰克·伦敦的作品与中外其它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如丁丽蓉在论文“关于‘奋斗’的叙事——马丁·伊登与孙少平形象比较”[20]中,将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与路遥作品中的孙少平进行比较,主要分析了他们类似的奋斗历程。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十年来杰克·伦敦研究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少,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根据表四的统计数据,在2005、2006、2009和2010四个年度,每年仅有1篇论文发表在Cssci期刊上,最高点的2007年也只有5篇。此外,十年间发表在Cssci期刊的论文与总发文数的比率不足四十分之一,很多文章是对文本的肤浅解读,高质量的论文较少。其次,相关研究领域缺乏领军人才,十年间没有一位学者在Cssci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研究论文,相关研究的博士论文仅有2篇。尽管部分知名学者发表了数篇杰克·伦敦研究,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者虞建华,但杰克·伦敦研究仅是虞教授学术研究的一个分支。同时,因为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较多,很多博士生担心以杰克·伦敦小说研究为题难以达到答辩要求,因此很多硕士论文以杰克·伦敦研究为主题的学子在读博时放弃了坚持研究,这也导致了研究的后劲不足。再次,重复研究过多,研究视角陈旧。如数十位学者在论文中分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这些论文尽管文字表述不同,但观点类似,缺乏新意。最后,相关综述类论文较少,尤其是国外研究综述类论文匮乏。根据中国知网检索,十年间仅有1篇相关综述类文献发表,这远远不能满足研究者的需求。
(二)建议
根据研究中存在着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国内的权威学者应该多多刊发相关研究论文,鼓励更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从事杰克·伦敦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应坚持研究,形成自己特色的研究体系,争取早日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才。二、研究者应努力突破创新,引入新的研究视角,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三、全国的研究者应加强学术交流,开展杰克·伦敦研究相关的研讨会,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联合相关核心期刊开辟研究专栏,使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四、今后的研究应开拓国际视野,建议学者定期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学者了解最新的研究趋势与动态。
[1] 刘荡荡﹒ 制造英雄——杰克·伦敦自传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2]杨丽﹒ 杰克·伦敦三部“成长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尚晓进, 诸逢佳﹒ 从《荒野的呼唤》探析杰克·伦敦的生态主题[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3):351—354.
[4]刘慧珍﹒ 杰克·伦敦“荒原小说”中的多重生态寓意[J]. 求索,2012,(9):190—191.
[5]段红玉﹒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深度消解——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的生态解读[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95—98.
[6]赵谦﹒ 论杰克·伦敦小说的生态意蕴[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10—512.
[7]寻阳﹒ 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的“狼”情结[J]. 齐鲁学刊,2007,(4):105—106.
[8]吴秀明, 张莉﹒ 穿越国界和人兽的狼文化写作——以《旷野的呼唤》、《断头台》和《怀念狼》为个案的比较分析[J]. 外国文学研究,2008,(4):120—129.
[9]焦建平﹒ 皮毛下的神灵——杰克·伦敦作品中动物角色的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9—171.
[10]丁丽蓉, 潘海英﹒ 族群英雄与超人形象——以《年月日》与《热爱生命》为例[J]. 文艺争鸣,2011(14):147—150.
[11]赵谦﹒ 杰克·伦敦作品中折射出的生存哲学[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71—73.
[12]崔小清﹒ 回归生命的本源——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95—98.
[13]刘明琼﹒ 孤独的安泰——读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6—58.
[14]焦建平, 崔雅萍﹒ 生与死的转换——论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主人公命运的重叠[J]. 外语教学,2009,(2):76—78.
[15]刘宝才, 欧阳江琳﹒ 论《马丁·伊登》的创作动机和‘个人主义’主题[J]. 甘肃社会科学,2011,(1):138—140.
[16]虞建华﹒文学市场化与作为心理自传的《马丁·伊登》[J]. 外国文学评论,2011,(3):149—158.
[17]赵谦﹒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神话原型解构[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0—32.
[18]易建红﹒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海狼》[J]. 外国文学研究,2012,(4):119—126.
[19]杨丽﹒ “成长小说”视域下《海狼》中的性别关系[J]. 外语研究,2013,(4):108—111.
[20]丁丽蓉, 张广林﹒ 关于“奋斗”的叙事——马丁·伊登与孙少平形象比较[J]. 文艺争鸣,2013,(7):153—156.
A Review of Studies on Jack Lond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ZHAO Qian
(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English,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241003, China)
Jack Lond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writers among Chinese readers His novels have won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article is going to review the studies of it through thre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studies, the major perspectives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ed and suggestions. The analysis will be useful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the field.
Jack London; ten years; present studies; contents of research;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2014-10-09
赵谦(1982— ),男,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文学研究。
I712.074
A
2095-7408(2015)02-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