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与译者的主体性
2015-02-23许丹
许 丹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当中的重要工具,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着巨大的作用。传统的翻译追求的是翻译的对等性,保证翻译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等,确保信息和语言风格的绝对对等。随着翻译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翻译的对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审视和思考。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除应受到相应的规范和制约外,还应看到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素养以及价值判断等因素对于译者的翻译行为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翻译信息的思考判断,对于翻译的方式和翻译的模式进行衡量和决断,不断在翻译中进行主观决策,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要对翻译行为进行全面研究和综合判断,就应当充分了解翻译的规范和译者的主体性,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翻译规范概述
翻译界对于翻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从上世纪6、70年代开始,翻译规范的概念被翻译研究者提出并以其来进行翻译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翻译规范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明确的定义。研究者对于翻译规范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见解。其中,外国学者图瑞对于翻译研究有其独到而精准的看法。他认为,翻译行为是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约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因素使得翻译不得不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1]。除两种语言的不同,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习俗等不同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翻译行为。同时,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自身的价值观、文化素养、认知和见识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翻译行为,对翻译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根据翻译规范的规范程度和主要内容,可分成几种类型。首先,翻译规范中包含着预备规范。预备规范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行为之前,对于翻译内容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决定应从源语言进行翻译,还是根据其他语种的已完成的译本,进行二次翻译。同时,预备规范还需要译者对翻译的环境进行考量,使得译本能够适应当下的文化和历史环境。其次,翻译规范包括初始规范。译者对翻译行为和方式进行权衡,是应更加靠近原译本的语言和意涵,还是充分关注译文对于目标译语的接受度和契合度。另外,翻译规范包括操作规范。在译者进行翻译行为实施时,操作规范给译者提供直接的操作指导,使得译者在语言的选择和译文的呈现方式上能够有所依据,避免译文失去规范和限制,造成译文的质量和效果不佳。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因翻译语言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翻译常常面临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冲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如果没有一定的翻译规范来遵循,则只能够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喜好进行调整和处理,使得翻译文本毫无标准和规范,语言的冲突和文化冲突不能很好调剂,对于翻译行为和翻译成果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翻译经过较长的发展历史,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条理性。而译者因自身原因不能够很好掌握这些规律,或翻译行为的规律在短时期内仍不明显,译者想要进行规律的把握和遵循而得不到章法。因此,失去翻译的规范,译者的翻译行为将面临无方向和无规律,翻译的成果将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目标读者也无法获得最佳的译本。
二、译者主体性概述
对于翻译中的主体概念,翻译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翻译中的主体应为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翻译原文的原作者和译者以及目标读者。要想对翻译中的主体进行研究,就应当将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充分考虑到。无论是原作者对于原文的创作和设计,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认知,将原文翻译成以目标语言为载体的译文,或者目标读者的认知和习惯、喜好等,都应当作为研究的对象,才能实现翻译主体研究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有些学者认为,翻译的主体应为翻译行为本身。翻译行为作为翻译的执行过程和转化过程,是翻译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是连接原作者和目标读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翻译的关键[2]。而翻译行为的主体即译者,要想进行翻译主体的研究,就应当充分研究翻译者,将其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象。本文充分关注译者在翻译当中的作用和主体性,因此,采取译者是翻译主体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和研究。
译者既然作为翻译的主体,就应当充分了解到其在翻译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主体既表示其在行为和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行为和活动的影响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相关行为和活动能够实行指导和决定的作用。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除遵循相应的规范外,还应根据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意图,并结合目标读者的习惯、水平、喜好和需求等情况进行翻译上的选取和决策,保证翻译行为的准确性和创造性。既满足译文符合原作者的风格和意图,还能够使得目标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原作者的语言风格、思想意涵和潜在意图,实现翻译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译者在翻译中,翻译策略的充分制定和实施,翻译目的的实现和完成以及翻译语言的最佳运用,充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其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三、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规范与译者的主体性常常发生互动关系。两者既相互的促进,使得翻译行为得到良好的促进和提高,又形成一定的制约,避免两者中的任一个造成翻译的失控和失真,造成翻译行为的失败。
首先,翻译规范对译者主体性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和合理的制约作用。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定受到社会和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3]。翻译规范对于译者的制约作用使得译者需要在遵循翻译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和创造。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考虑翻译的预备规范,充分考虑到原文在当前社会的作用和地位,对当前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译者需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创造,结合翻译的初始规范,发挥主体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翻译能够在一定的语言选择和文本呈现上实现可操作和可流通,兼顾翻译规范的操作规范,保证翻译成果能够呈现在目标读者面前。
其次,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规范也形成了促进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面临急需打破的规则和规范时,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将当前的翻译规范进行打破重组,挣脱翻译规范对于翻译行为的束缚和约束,形成新的翻译规范。翻译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实际的需要。目标读者对于另一语言系统下的知识和信息有迫切需要,获得相应的信息能够有利于读者的进步和提高,译者就会尽力去挣脱翻译规范的约束,实现翻译行为的实施。以当前的美剧为例,我国政府政策严格管理着美剧的引进和传播。在当前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能够获取相关信息却得不到满足,也就促使网络字幕组的诞生和发展。人们自发进行美剧的翻译和传播工作,挣脱美剧的翻译规范,并逐渐影响现行的翻译规范。
译者的翻译行为和主体性是在遵循相应的翻译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规范能够有效指导译者的翻译行为,使得译者充分考虑到翻译的外部环境和翻译规则。同时,译者的主体性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用词和语言风格进行斟酌和决策,使得译文能够在遵循翻译规范的基础上保证能够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四、结语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和交际中的重要部分,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流通和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在进行翻译行为时,应当充分了解到翻译规范和自身的主体性。应当遵循相应的规范和原则,避免翻译行为的失控和翻译成果的失真。同时,充分发挥主体性,但也应当避免主体性的过分夸大,造成翻译活动的失败。应当将翻译规范和译者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翻译活动的成功,保证翻译实现其在跨文化交流当中的巨大效用。
[1]廖七一.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J].外语教学,2009(1).
[2]陈鹏.守规与译者的主体性:关于翻译规范的认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曲文燕.翻译的主体性: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意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