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电动自行车行业访谈录

2015-02-23曹广平

新能源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标电动

文/曹广平

2014年12月12日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及技术创新专业研讨会在国家质检总局、各协会、无锡质检所以及新日、雅迪、绿源、台铃、新大洲等企业的帮助下圆满举办。本次会议是历年参展人数和企业最多的一次,场内外座无虚席,上千企业都在默默关注电动自行车行业的走势。但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有待考究。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理事长陆金龙讲得很清楚,有三个方面的背景:销量、广州事件、新国标。大家都是在这三个大背景下过来关注一下这个形势,当然这个行业也受国家整个经济走势影响,自不必说,今天不讨论。陆金龙理事长对这三个背景排的顺序也很有讲究,销量是行业的核心问题,后两个问题对销量影响最大,也是人为的可以做的事情,并且将来类似广州这样的事件还要和新国标有很大的必然联系!

在与相关人士交流后,本人认为,这个销量现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销,二是外销。一直以来,内销占很大比例,一个是以广州事件为代表的各地不但不要再“禁电”,反而应该“推电”,销量才有可能再大幅度增长。协会、各个分会、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以及各企业领导正在并且已经做了很多事情。这些方面的力量虽然很积极但还远远不够,因为“禁与不禁”已经是关系到行业的大事,所以全行业的人都应该与他们共同参与,不仅要参与关注,而且要切实做事来让国家不要“禁电”,并且要大力推广。

但这个事情不能矛盾化,而是要充分地交流,详细地沟通。政府制定法规是十分必要的,但要依法行事,也就是依照宪法行事,法无禁则可行,所以政府不要再提“禁”字,不管是字面还是书面的。但我们要支持政府“管”;管要怎么管,不是“九龙治水”,而是要变成“九龙吐水”,多多浇灌这个行业,风调雨顺,行业才能兴旺。现在消费者、政府、公安、质检、工商、协会、商会、企业、专家各“吐苦水”是不行的,要充分地沟通来管理,各家把情况一一罗列清楚,举行广泛的听证会,讨论如何管,确定可以执行的方案,优先执行;有待考究的,采取试运行办法;对于难以拿捏的,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但这个过程要有透明度,让我们的百姓始终清楚决策过程和结果。

那么第二个是以新国标为代表的,也就是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认为,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实际上以此为代表,中国的管理总是缺乏科学性,太人性化或者干脆说是“人治”的因素太多,而人治虽然有时出于好心但很少能做到“仁治”!

各方面应支持电动自行车的标准不要一刀切,也就是不要只出一个线,过了这个线就超标,低于这个线就达标;实际上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有送货用的,轻的送纽扣,重的送水送啤酒送饮料,有给食堂送二百斤菜的,还有给家庭买二斤菜的,还有送孩子上学用的,今后也许有送两个孩子用的,我还看到过一个小伙子每天载着妈妈去医院输液的,交警受感动而允许载人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上班用的,有距离近的,有距离远的。所以新国标一定要定得科学,科学分类,简单粗暴地以一两条线为标准肯定是不行的,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受到侵害,那就是民生问题,所以电动自行车标准需要细细规划!还有这个标准问题,涉及到地方交通管理的问题,后续各地要参考这个标准来制定地方法规,所以马虎不得。

以免得还是参考汽车分级好一些,80kg的快递业或送货的可以用,但最好去考个证,费用不要太高,老百姓用他赚钱或者干什么可以,但要守相应合适合理的规矩,比如早高峰几点到几点不能上路行驶,9点以后可以,上路可以,路口必须慢行不能高于多少速度,抓住一次12分扣1、1.5或2分,宽严适度;依此类推,60kg、40kg甚至20kg以下的小滑板电动车给出几个档次,分类管理。其他技术条件,比如载人的车,座椅、座垫、靠背的技术规范又是怎样的,现在是消费者买时一定要买能带人的,生产厂家也必须生产,可交警那边执法不允许带人,可带人的车型又上了目录允许上路,九龙治水,其结果就矛盾,衔接不上。好了,国标的任务就是要给分清,带人的技术标准是怎样的?座椅的长度如何?靠背的高度如何?最高车速如何?整车的重心,整备质量如何?不带人的又是怎样的?然后别的配套法规里可分类再规定,载人的路权如何?需不需要驾照?载人时不戴头盔怎么办?过路口的速度不得高于多少?总之各方做为“九条龙”,要多吐好水,也就是把工作做的更多、更细,才能为老百姓服好务。懒政,工作不仔细,方法不科学,老百姓就会反对,甚至会强烈反对,要知道他们是要用电动自行车养家糊口的。唯有去做大量的工作,并且工作要科学合理,才能对得起百姓,这个行业才能百花齐放,此外别无他途。这是我对新国标一个强烈的期待,同时也符合了很多专家提出的新国标覆盖现有车型75~80%的目标,甚至还要多。各车厂百花齐放去生产自己擅长的车型好了,各有各的市场,不必千军万马过一个独木桥。

关于国标,有一个限速问题比较敏感,以前我在控制器行业时就接触到,控制器外面有个限速电位器,对最高速度可以调节设定。但我一直认为国标里限速没有必要,只是逼得企业加了限速电位器来对付了事。这么多年,我一直认为,是走反了,其实这个问题不必敏感。

在汽车行业标准里一般不会规定轿车设计时速不能超过100、120、160、200公里/小时,但交规那边规定了,在行驶时道路限速,车道限速,转弯处、桥梁、隧道里限速。限速的事情由交管部门根据道路情况决定才对。你要车厂把设计时速降下来是不对的,车厂是跟着消费者走的,消费者按理是跟着道路交规走的。可在中国这个事情就是怪了,总是管理不科学,驾驶车辆或从事交通业的应该都知道,虽然“十次事故八个快”,但不是越慢越安全,而是“驾驶速度合适,驾驶合理,碰撞的速度越慢”才最安全。不信的话,还有一件事情可以佐证,山东的低速电动汽车,速度低了,却又嫌它不安全,要求它生产高速车,按道理岂不更危险了,这不符合逻辑。正确的做法是,电动车辆按重量划分级别好了,像汽车一样,多少吨多少吨地分,而不要按速度分,没听说汽车按最高车速分的,按速度分实际也管理不了,你能查每一个消费者车上的控制器的限速电阻调得合适不合适吗?事实上,多少年了,也管不了吗!分级时,把速度当成非强制要求项、参考项倒是可以,比如车重40Kg、最高车速25~50公里/小时。或者与卡车一样,超过多少吨的上黄牌,低于多少吨的上蓝牌。

关于销量,还有一块是外销,我在新日接触过国际贸易部的车辆,知道这也是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再上销量的一个大增长点,这一方面也可以多请教德国莱茵认证的Martin先生,他比我们知道得更多,知道外国人需要什么,该怎么办。现在是美国、巴西、土耳其以及欧盟的德、荷、比、意等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们的大部分企业还不知道怎样走出去,把车卖给外国人。以下是个人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是要对目标国的标准和认证要清楚,比如出口欧盟的仪表必须重新设计,因为其标准必须遵守,否则报不了关。

二是质量问题。在这一点上,我很支持马贵龙教授讲的,充电必须有温度补偿的观点,车辆各方面的质量好一些,既对消费者好,对企业也好,维修维护费用也更低,品牌度也更好啊!车好,故障率低,就很少需要到国外去修理,后期的费用就很低。而一旦出现批次的质量问题,赔钱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比内销的风险要大很多。

三是消费国的使用习惯问题。每个国家的人平均身高等各种情况不一样,产品定位就要考虑使用者的因素和习惯。

四是通关手续要多咨询。这个需要找专业人员咨询帮助。

五是法律问题要咨询。这个也需要找法务人员咨询帮助。

六是信息要灵通。各大洲的展会以及国内的展会,多找外方沟通,多跑动机会才会出来。

七是敢于先少量尝试。第一次吃螃蟹是必须要经过的,先少量试一试,否则学费太贵就不合算;学会了,再逐步推广。

八是商务对接时一定要把技术对接搞好。这个很重要,往往外商提出一些要求,尤其是看了你国内的一些车型,他们根据自己国家的消费心理和习惯,要求改动,技术人员必须在场,直接做好技术对接,否则不做技术对接,外商走了,后续技术人员一看,按客户的要求改不了。重则合同违约、解约,轻则需要再行沟通,交付时间延后。比如某外商认为这个车型的颜色是蓝色,在某国寓意不太好,要求改成黄色,这个技术人员可以马上回答,没问题;但是如果对方要求,一个48V车的小车型要改装60V20Ah电池,技术人员应该告知其现有电池盒太小,需要时间另开电池盒模具,因此研发等的周期需要延后半个月,请对方考虑,并且仪表指示要由48V改为60V的,贵国标准是否允许。

八是要逐步地建立一个评审机制。为了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样件、样车、试验车辆、量产的车要逐步地详细评审,必要的时候请外方或者其代理来参与,提出意见,防止直接出货,外方不满意而造成巨大损失。

九是包装问题很重要。一般出口的车海运时存在长期腐蚀、频繁摇摆、多次装卸等的较恶劣情况,所以包装时务必要防止海水、盐雾的侵入,装箱时在箱内还要紧紧固定,箱体即使破损,里面的附件也必须绑扎牢固,不能丢失。

而无论内销或外销,追求短期的销量是应该的,但长期的销量增长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必须要跟随或者提前反应用户的切实需求,新常态下持续创新应该是常态了。关于创新这一块,有很多新的技术,像新大洋那边就做的很踏实、丰富、管用,本次会议上,新大洋的张翔先生归纳得很到位。后续我也可以给贵刊再供稿子,详细介绍一些最新的技术,供大家讨论、应用,这些新技术对内销和外销车型都管用,比如一些关于电池的最新技术、增加电池寿命的新技术,还比如在拥堵情况下通过性最好的电动自行车,再有就是最容易放进轿车里的电动自行车。

对于行业的发展,就像陆金龙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家也要有信心,中国毕竟地域广阔,世界市场也必定广阔,技术也必定会深度发展。单就技术来说,举例来讲,比如电池技术发展了,一些事情就不单是政策能够决定的,政策能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市场需求才是决定性的。

行业内有一个定性的结论是,只要有环保问题存在、有拥堵问题存在、有上班族等各种需求存在,电动自行车就不会消亡!正如「网易财经」的报道里所言,中国应该持续的新常态是"政府必改革,企业须创新",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同样也是如此,政府要改变和创新管理方式,企业要自己改变和创新经营方式;技术升级是创新,走出国门也需要依赖创新。整个行业都要学会,适应新常态,迎接新常态,走出新常态。而走在最前面的各地的政府和企业,才是赢家,才会赢得大多数老百姓的尊重。

猜你喜欢

国标电动
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MINI 电动概念车
基于Cruise的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匹配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治理电动自行车“禁行”靠谱吗
3项体育用品国标将成国际标准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