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走出蔬菜虫害防治的误区

2015-02-23司升云李芒周利琳刘小明望勇

长江蔬菜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菜蛾混用蓟马

司升云 李芒 周利琳 刘小明 望勇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有超过1亿农民直接从事蔬菜生产,其总产值已超过粮食而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近年来,随着蔬菜栽培特别是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蔬菜主要害虫种类发生了变化,部分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微型害虫成为防治主角、钻蛀性害虫与地下害虫愈发严重、外来入侵害虫不断涌现。由于农户在蔬菜害虫防治各环节中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对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致使一些蔬菜害虫防治不理想以及蔬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出现。

1 识别害虫种类,掌握发生规律

1.1 众里寻她千百度

蔬菜微型害虫、钻蛀性害虫及地下害虫为害日益严重,田间发生为害时常只见为害状,不见害虫踪影。

①微型害虫 主要有侧多食跗线螨,又称茶黄螨,其体型微小,肉眼难以发现,主要为害茄子、辣椒等茄科蔬菜。嫩梢受害后生长细长而弱,叶片形成不规则畸形,叶肉增厚、僵硬;果实受害造成果皮开裂,后期愈合成龟裂状疤痕。

②钻蛀性害虫 主要有豇豆荚螟、瓜绢螟、菜螟及棉铃虫、烟青虫等。该类害虫钻蛀为害,造成死苗、落叶、落果、烂果、烂荚等,防治此类害虫时,必须准确掌握初孵幼虫期和幼虫转移为害时间,避免因过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③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小地老虎、韭菜迟眼蕈蚊、黄曲条跳甲幼虫等,因为其为害隐蔽,所以防治较为困难。黄曲条跳甲幼虫一般很难发现,对萝卜等根茎类蔬菜品质影响巨大。

1.2 不识庐山真面目

近年来,烟粉虱、斑潜蝇、蓟马以及叶螨等发生呈加重趋势,这类害虫个体微小、适应性强、种群增长迅速、地域分布广,不仅吸食植物汁液,影响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分泌蜜露,传播多种病毒病。微型害虫往往以不同生物型或不同种在田间混合发生,田间一般难以鉴别,不利于防治。

①烟粉虱 是一种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B型和Q型是两种为害最为严重的生物型。Q型烟粉虱对许多杀虫剂(尤其是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极强的抗性,导致其防治困难。

②蓟马 蔬菜蓟马种类较多,主要有棕榈蓟马、烟蓟马、花蓟马、西花蓟马等,主要为害茄子、黄瓜、菜豆、辣椒、西瓜等作物,是我国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共享经济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共享农场为例 ………………………………………………………… 郑涵茜(4/07)

③斑潜蝇 主要包括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斑潜蝇等,其中以美洲斑潜蝇发生面积与为害最为严重,主要以幼虫潜叶为害,由于体型微小,为害作物相似,田间较难以鉴别。

④叶螨 主要包括朱砂叶螨、二斑叶螨、截形叶螨等,田间一般混合发生。在日本,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分别是二斑叶螨的红色型和绿色型,在我国两者是否是一个种至今存在争议,因此需进一步分类研究。

⑤蚜虫 更是一个较大的类别,十字花科蔬菜上常见蚜虫包括桃蚜、萝卜蚜、甘蓝蚜,不同种蚜虫对同种农药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如桃蚜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耐药性较其他2种蚜虫显著偏高。

1.3 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蔬菜害虫防治过程中常会将田间昆虫全部不作区分,混为一谈,即看到作物上有虫类分布,不管是否为害作物,就认定为害虫,进行化学防治。结果有时判断错误,将一些中性害虫和天敌昆虫杀死;或者主次不分,许多害虫通常是混合发生,同时为害作物,如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桃蚜、萝卜蚜与甘蓝蚜,小菜蛾与菜青虫等,在发现害虫后,有时会针对一些次要害虫进行防治,结果导致主要害虫为害猖獗;甚至把一些体型较小,不易发现的害虫如西花蓟马、侧多食跗线螨、烟粉虱等当作作物上其他一些体型较大的害虫作为主要防治对象。

1.4 青出于蓝胜于蓝

蔬菜田用药频率较大,菜田害虫较其他作物害虫具有更大的药剂选择压,小菜蛾、甜菜夜蛾、烟粉虱、蓟马、蚜虫和螨类等害虫对几乎所有大量使用过的杀虫剂均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导致其农药防治效果降低,而农户常以为这是农药的问题。如小菜蛾、甜菜夜蛾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拟除虫菊酯以及其他大多数农药产生了数倍甚至上千倍的抗药性。2013年调查发现,全国甜菜夜蛾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农药达到极高抗水平;对氟啶脲等农药已经产生了普遍的抗性,山东部分地区抗性达到1 000倍以上;华中、华南以及上海等地甜菜夜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也达到极高抗水平。

2 强化综防意识,选择适宜技术

蔬菜害虫的防治应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抗虫品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但在选择害虫的防治措施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2.1 对生物农药的认识误区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一般具有低毒、无残留、作用迟缓、持效期长、抗药性产生慢等特征,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生物农药等于安全农药、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无差别使用、性信息素可以相互叠加使用等认识误区。

①生物农药等于安全农药的认识误区 有人认为凡是天然的就必然是安全的,这是一种理解误区,这种错误的观点不利于蔬菜的安全生产与应用,也不利于生物农药的发展。诚然,生物农药大多数为低毒农药,但也有少数为高毒和中毒农药,不能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和无污染”的全部要求。许多天然源次生物或毒素是剧毒致病的物质,如蛇毒、毒蘑菇和河豚毒等。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酯是较早应用的植物源杀虫剂,其中烟碱对人畜高毒、鱼藤酮属中等毒性,家蚕对三者均敏感。阿维菌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杀虫剂,但其原药对人、畜、蜜蜂和家蚕毒性大,甚至对家蚕的毒性大于丁硫克百威。许多生物农药本身对人畜低毒,但是在原材料的收集、存贮和制剂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高甚至剧毒的物质,如谷物等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就具有很强的毒性。

②微生物农药使用误区 微生物农药如昆虫病毒、白僵菌、Bt等速效性一般较差,要比其他化学农药提前2~3天使用。微生物农药如Bt,其活性成分主要为蛋白质晶体和活芽孢,防效与温度、湿度呈正相关,低温、干燥条件下不利于孢子萌发,因此应在较高温度与湿度条件下使用。微生物农药对紫外线非常敏感,如Bt在太阳下直射30 min和60 min,芽孢死亡率分别达到50%和80%以上,而且紫外线的辐射对伴孢晶体还能产生变形降效作用。因此,这些生物农药用后需避免强光照射,以充分发挥药效。微生物农药必须进入害虫体内或与害虫接触后才能导致害虫死亡,因此用药后应避免雨水冲刷,以免降低药效。

③性信息素叠加使用的误区 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倡导的绿色防控技术,具有作用对象单一、无抗药性、对环境安全、不产生污染、兼容性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常有人将2种或2种以上性诱剂放于一个诱捕器中,以减少使用成本,但这样性信息素会相互干扰,严重影响对害虫的诱捕效果。因此针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的性诱剂需分开安装,并保持一定距离。

2.2 对化学农药的认识误区

化学农药防治蔬菜害虫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其选择是否正确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生产中选择时常存在以下问题。

①只管结果,不管后果 现在市场上农药种类较多,而许多种植户常常认为“不管什么农药,只要能打死虫就是好农药”。但若选用“三证全无”的产品甚至高毒、剧毒农药,最终会出现残留超标、人畜毒害、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②只管高效,不管抗性 当一些高效、低毒的新型化学农药产品得到市场和广大种植户认可后,种植户便会一直单一使用此类产品,直至害虫的抗药性上升,药剂防效下降。如新型农药氯虫苯甲酰胺在我国登记不到3年,广州等地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其抗性已达1 000多倍。建议种植户在生产中轮流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避免单一农药长期使用,例如在武汉地区,防治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可以有计划地轮用或混用氟啶脲、甲维盐、茚虫威、溴虫腈和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进行防治。

③只管有效成分,不管剂型 一些害虫需要特定剂型药剂防治,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如地下害虫可选择使用缓释型颗粒剂防治;保护地害虫可以选择烟剂防治。

3 依据农药特性,做到精确用药

化学农药种类繁多、施用方法多样,需要根据害虫的种类与为害特性及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如使用不当可出现对植物产生药害、杀伤有益微生物、造成残留超标、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等问题。

3.1 农药的配制

农药的精确配制是有效防治害虫的关键因素之一,农药标签上一般会注明药液稀释倍数,每667 m2用药量、每1 hm2有效成分用药量、药液稀释倍数等3个推荐剂量的基础上,可以按以下公式折算成每15 kg水量(一喷壶水)所用药量来进行称量。

15 kg 水用制剂量(g 或 mL)=15 000/推荐稀释倍数=15×667 m2推荐用药量(g 或 mL)/667 m2用水量(kg)=100×1 hm2有效成分用药量(g)/农药有效成分含量(%)/667 m2用水量(kg)。

3.2 农药的混用

生产中,农户常根据害虫发生情况,将农药混合施用,虽然合理混用可以扩大防治谱、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劳动强度,但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混用。农药混用前应该充分了解各种农药有效成分的作用对象、作用方式及持效期,而生产中常出现将不同厂家出产的相同有效成分农药混用,特别是混用的农药本身就是混剂,如防治小菜蛾,以阿维菌素为主要成分的混剂较多,如果再混用阿维菌素,只是增加了农药成本。杀细菌剂与细菌性生物农药、杀真菌剂与真菌性农药、酸性与碱性农药都不能混用。另外在农药混用过程中或者在混剂选择过程中,需避免使用无效的有效成分农药,就是说田间如果防治小菜蛾,若不需要防治或者兼防菜蚜,则不需混入或选择有针对蚜虫的农药有效成分。

3.3 水量的要求

生产中常常出现随意更改药液量的现象,对水时往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图方便省力,在减少水量的基础上,加大农药的使用量;二是粗水喷雾,由于水多、压力大,导致留在作物茎叶上的药液少,造成浪费。另外,许多种植户在使用农药时,往往只注重叶面喷施,忽视叶背和叶心部位,而一些较难防治的害虫,如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幼虫恰恰主要集中在心叶和叶背取食为害,从而造成防效下降。

3.4 防治适期

一些菜农对害虫发生规律掌握不太精确,在害虫暴发时才开始使用农药防治,而此时害虫已造成一定为害,防治起来较为困难;而另一些菜农只打保险药,即使无虫也会按时打药,造成农药的浪费。害虫对农药的抵抗力往往随着虫龄增长而增加,因此低龄幼虫对农药相对敏感,防治起来也较为容易。一般情况下,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卵孵化高峰至3龄期。农药施用以多云无雨天气为宜,如遇持续烈日高温的天气,可以在16:00以后喷施。

3.5 农药残留

农药相对于农作物就如同医药相对于病人,预计未来仍将存在。而只要使用农药就会存在农药残留,农药残留量的多少、毒性及进入人体内量的多少将影响农产品的安全。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我国根据农药的毒理学数据(主要是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急性参考剂量)和居民膳食结构等制定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若残留量低于标准则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若残留量超标则存在安全风险,不宜食用。所以在生产中应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杜绝农药残留超标,而不是农药残留。当然,也应适当有意识地对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进行必要处理,但不必过分担忧和处理,因为只要残留不超标,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就像我们每天可能会吸进病菌,但不一定会发病一样。

[1]司升云,李芒,潘鹏亮,等.蔬菜主要害虫2013年发生概况及 2014年发生趋势[J].中国蔬菜,2014(2):53-56.

[2]杜晓光.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误区与对策[J].植物医生,2010(3):41-42.

[3]龚淑玲.蔬菜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中国果菜,2011(3):37-38.

[4]鲁勇,万继锋.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误区盘点[J].蔬菜,2012(1):32-33.

[5]罗湘仁,马超,李敏,等.浅议蔬菜害虫抗药性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药,2012(3):11-14,21.

[6]万新民.农药使用的误区及对策[J].江西植保,1997(1):29-30.

[7]王运兵,张焱,石明旺,等.农业害虫防治历史的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3):10-13.

[8]张仙红,于桂凤,成志芳,等.山西省蔬菜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现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1):95-96.

[9]张友军,吴青君,王少丽,等.我国蔬菜重要害虫研究现状与展望[J].植物保护,2013(5):38-45.

猜你喜欢

小菜蛾混用蓟马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武汉地区春甘蓝小菜蛾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小菜蛾半闭弯尾姬蜂简化扩繁技术
宝鸡地区春甘蓝小菜蛾种群动态研究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云南省烟田蓟马种类和分布调查
哈萨克民族药塔斯玛依混用辨析
高速公路客货混用复式收费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