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西医疗法
2015-02-23王卉
王 卉
(黑龙江省鹤岗市宝泉岭管理局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鹤岗 154211)
乳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西医疗法
王 卉
(黑龙江省鹤岗市宝泉岭管理局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鹤岗 154211)
乳牛;子宫内膜炎;治疗
乳牛子宫内膜炎常发生于乳牛产犊后,是一种常见病,该病可造成母牛的不孕,影响乳牛的产奶量和产犊量,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制约了乳牛业的发展。
1 临床症状
1.1临床型乳牛产犊后21d内,子宫会异常变大,并有恶臭气味的红棕色的液体从子宫排出,还会伴有其他症状,例如产奶量下降、毒血症等,体温异常(高于39.5~41℃);或者产后21d内,全身并无其他症状发生,只是子宫会异常扩大,阴道内会检测到由子宫排出的脓性物质;或产后21d后或更长时间内,阴道内会检测出子宫排出的多于50%脓汁的排出物;或产后26d,阴道内检测出50%脓汁和50%黏液的排出物。通常伴有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快,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弓腰塌背,发情异常等症状。
1.2亚临床型不会出现临床型症状,可通过对乳牛子宫内膜细胞的检查,对早期乳牛子宫内膜炎进行诊断。具体方法:用细胞刷顺时针沿着子宫壁转动,采集样品并制作成细胞抹片,固定好后进行染色。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取100个细胞计数,计算出粒性细胞占其中的百分比。诊断标准:产后20~33d,中性粒细胞大于18%;或者产后34~47d,中心粒细胞大于10%,就可以确诊为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
2 诊断
乳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一般可以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再结合病史调查即可做出诊断。
3 治疗方法
3.1治疗原则增强母牛的机体抵抗力,尽快消除炎症,使子宫技能获得恢复,加强子宫的血液供应,防止感染继续扩散,排出子宫内积液并消除子宫感染。
3.2临床型治疗方法
(1)冲洗并灌注子宫,用0.9%的生理盐水,2%的苏打,5%的葡萄糖液,0.5%的来苏儿,5%的氧氟沙星,0.1%的高锰酸钾,制成溶剂,对子宫进行2~3次反复冲洗,导出洗液,第2天再进行一次冲洗。
(2)冲洗完成后,将200万U青霉素,3g甲基尿嘧啶,5g鱼肝油,100g5%苯胺鱼肝油乳剂混合均匀,全部灌入子宫,隔48h后再灌一次。
(3)中药疗法。中药成分属于纯天然物质,其中有多种有效成分,中药疗法有很好的抗菌性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毒素含量低,同时具备治疗药物与营养药物双重疗效。因此,国内外专家对中药疗法都表示非常大的兴趣。
中药复方:60g益母草,30g当归,30g熟地,30g制香附,25g的丹皮、白芍、川芎和柴胡,碾成细末并使用开水冲调,等温度合适后进行灌服,连续使用3次即可治愈。
中药提取物:将蒲公英、黄芩、黄连、红花、当归等中药进行提取和精制,制成灭菌水溶液,给患病乳牛进行注射,每次注射20~40mL,1次/d,连续使用3~6d,疗效很好,且不会影响乳牛的产奶量。
3.3亚临床型治疗方法中药疗法。茯苓,黄芪、党参各取50g,60g当归,川芎、红花、陈皮、桃仁、荆三棱各取30g,60g益母草,用水煎2次,去掉残渣,等温度合适后进行灌服,1次/d,连用5d,即可治愈。
中药对治疗乳牛子宫内膜炎有重要作用,还可防治乳房炎、胎衣剥离不开等病症。
4 综合防治措施
4.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乳牛的抵抗力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提高乳牛的饲养条件,由于乳牛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营养不同,因此,饲养者应根据如乳牛的生长阶段制定出不同的、科学的营养水平,应特别重视如牛的哺乳期与怀孕末期的饲料的营养均衡,使乳牛最佳的生理功能不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搞好如牛的个体卫生和饲养环境,保持一个干燥的环境,将粪便及时清除掉,定期进行消毒。夏季的通风与冬季的保暖措施必须到位,定期清洁饲养工具,对产后母牛加强护理,保证产后母牛营养充足,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等手段使母牛早日恢复正常的子宫机能。
4.2加强消毒在进行人工授精与检查生殖道时应做到无菌操作,在配种、疾病检查时,对手臂、检查器械和输精器进行严格消毒;授精时动作应准确、轻柔,方法运用得当,避免母牛受伤;分娩时,必须保持产房的卫生,助产工具和人员必须进行消毒,严格遵守产房制度,避免母牛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受到感染。运用正确的助产方法,动作切忌粗鲁,防止给母牛产道带来伤害。
4.3早发现,早治疗乳牛子宫内膜炎通常发生于产后2周,而且是急性疾病。如果该病能够及时治疗,就不会加重或转为慢性。所以,饲养者必须加强对产后乳牛子宫状况的观察,一旦发现有初期症状,立即进行相应防治措施,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定期对乳牛进行子宫内膜炎的检测,及时治疗。如果有治疗效果差或长期治疗不好的乳牛,则应坚决淘汰。
5 结束语
乳牛临床型子宫内膜炎必须应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重点是局部的清洗与消毒。以中药治疗为主,利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子宫内膜炎,效果更为显著,不仅可达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对绿色食品的消费要求。
10.3969/J.ISSN.1671-6027.2015.0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