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助阳法治疗内伤发热42例疗效观察
2015-02-23蔡小丽
蔡小丽
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470
益气养阴助阳法治疗内伤发热42例疗效观察
蔡小丽
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470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助阳法治疗内伤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内伤发热患者给予益气养阴助阳法中药治疗。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7.6%。结论:益气养阴助阳法治疗内伤发热,疗效确切。
内伤发热;中医疗法;益气养阴助阳法
内伤发热早在《内经》已有记载。本病分为虚实两类,属实者,多为气、血、痰、湿、食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属虚者,多由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病机复杂,但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1]。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见于多种疾病中,如现代医学的结核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等。一般而言,内伤发热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现代医学治疗常以对症为主,效果欠佳。中医药对本病辨证施治有独特优势。笔者于2011年6月—2015年1月采用益气养阴助阳法治疗内伤发热患者4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纳入本院门诊及住院内伤发热患者42例,女20例,男22例;年龄 38~85岁,病程 1月~1年;体温均超过37.5℃,以午后或夜间发热,或不规则发热多见,多伴有五心烦热、神烦少寐、口干舌燥、体倦乏力、自汗或盗汗、劳累后加重、纳呆等症状。肺炎27例,癌症放疗、化疗后发热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6例。
2 治疗方法
停用西药治疗,给予益气养阴助阳法中药,处方:何首乌、熟地黄、党参各20 g,甘草、肉桂各4 g,黄芪30 g,白芍、知母、地骨皮各15 g,当归、柴胡、僵蚕、蝉蜕、姜黄各10 g,泽泻、青皮各6 g。加减:纳呆者加麦芽、神曲、山楂以健脾醒胃;失眠者加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体倦乏力、汗出较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每天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加强营养,忌食辛辣燥热之品,注意锻炼。连续服药6天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相关标准,显效:体温降至正常,兼症消失或明显缓解,随访半年内,无复发。有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经治疗,显效3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
4 讨论
4.1阴阳失调为本,邪热留恋为标《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充分说明了劳倦内伤脾胃之气,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阳不升则阳气失于宣散,浊阴不降则郁而生热,营卫失荣,而生内热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中指出:“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明医杂著》对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作如下阐述:“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以上三者均指出了内伤发热乃阴阳失衡,水火不济,虚热外越所致。笔者认为,内伤发热之病因,多由于久病伤及正气,或素体本虚,失于调养,以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或饮食不节,损失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而使血虚阴伤,阴不敛阳,水不制火;或大病气损及阳,脾肾阳虚,火不归原,虚阳外浮而发热;或情志抑郁,气郁化火,气滞血瘀发热。
4.2益气养阴,助阴化阳内伤发热,迁延不愈,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以阴阳气虚为主。正虚阴不足,“阴虚则内热”,阳虚气不足,气虚则发热。而年老体弱,肾阴亏虚,水不济火;或热病日久,耗伤气阴;或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如《脾胃论》云:“夫脾胃虚弱……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临床多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心烦少寐,口干舌燥,或发热,多于劳累后发作,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治以扶正祛邪为则,若患者以正虚为主,则宜先扶正气,待正气得到恢复后,可进一步祛邪。
内伤发热,病久不愈,耗伤气阴,时兼血虚的表现,同时气损及阳,故病势缠绵难愈。辨治拟从阴阳气虚,邪热留恋治疗。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参照各家对内伤发热的治疗经验,以益气养阴助阳法拟方,方由当归饮子、升降散化裁。正如《景岳全书·寒热》云:“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方以何首乌、熟地黄滋养阴精,肉桂引火下行;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党参、黄芪益气升阳,调补脾胃,黄芪与当归合为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取其“甘温除热”之意;知母、地骨皮清退虚热;柴胡既能升举阳气,又能透泄邪热;僵蚕、蝉蜕、姜黄乃升降散组成药,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清热解郁;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涤热而解毒;姜黄味辛苦,性温,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三者合用因势利导,使热邪从表而出;泽泻、青皮疏泄调解而不伤及阴分。全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泄,共奏益气养阴,助阴化阳,祛邪透热之效。根据出现的兼症加以化裁,纳呆者可加麦芽、神曲、山楂健脾醒胃;失眠者可加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体倦乏力、汗出较多者可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何首乌、熟地黄、黄芪、党参均能增强免疫功能。何首乌能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因肾主骨生髓,骨髓干细胞所产生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是机体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3]。张印发[4]报道,何首乌可诱导肝脏微粒体羧基酯酶,促进体内水解过程的进行,加速体内毒物的排泄。而地骨皮是退热作用佳而比较少副作用的常用药,其水提物、乙醇提取物有较强的解热作用。柴胡所含成分柴胡皂苷及柴胡皂苷元亦有很好的解热功效。
5 病案举例
黄某,女,80岁,2014年11月23日初诊。反复发热4月余,多于午后15时及夜间发热,体温37.5℃~38.0℃,曾在外院诊治近1月,血常规提示中度贫血,胸部X线片提示肺纹理稍粗,肿瘤标志物等未见明显异常,考虑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经治疗热退又复,久未能愈,遂来本院就诊。症见:发热(体温38.0℃),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口干多饮,手心烦热,无咯血盗汗,无胸闷气促,纳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辨证为阴阳气虚,邪热留恋。治宜益气养阴,助阴化阳,祛邪透热。处方:黄芪30 g,何首乌、熟地黄、党参、焦三仙(神曲、麦芽、山楂)各20 g,肉桂、甘草各4 g,白芍、知母、地骨皮、鳖甲各15 g,柴胡、僵蚕、蝉蜕、姜黄、当归各10 g,泽泻、青皮各6 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11月26日二诊:诉服药后热峰下降,体温37.5~37.7℃,胃纳改善,口干症状改善不明显,舌脉同前。于前方加生地黄、百合各20 g。续进3剂。11月29日三诊:自诉已无发热,口干明显改善,胃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1月后随访,患者服上方后病愈。
按:在本案中,由于患者病程已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故邪气易于侵袭,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补为法,驱邪外出。其次,热为阳邪,热邪易于趋向肌表,故使用僵蚕、蝉蜕、姜黄、柴胡因势利导,使热邪透表而出。经治疗,患者整体状况良好,病情平稳。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41.
[2]王永炎,栗德林.今日中医内科(下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3]孙桂波,郭宝江,李续娥,等.何首乌蒽醌苷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6):30.
[4]张印发.何首乌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149-151.
(责任编辑:骆欢欢,李海霞)
R255.1
A
0256-7415(2015)09-0059-02
10.13457/j.cnki.jncm.2015.09.030
2015-04-23
蔡小丽(1983-),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