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繁育体系的建立与性能测定
2015-02-22魏衍良
猪场繁育体系的建立与性能测定
魏衍良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畜牧兽医局152000)
育种在整个种猪和畜牧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育种改良的基本方法有选择和杂交两种。前者依赖于遗传力的高低,可引起永久性和累积性的遗传变化;后者则取决于杂交优势。瘦肉生长性状有中等遗传力,但杂种优势很小,繁殖性状的遗传力较低,但杂种优势较大。由于产仔及泌乳能力多取决于母本,而后代的瘦肉生长需要取决于父本及母本的均值,所以对父本需要进行瘦肉生长性能的遗传改良,可主要通过选择的方法,因为其杂交优势很低;而对母本的改良需要同时考虑产仔泌乳性能和瘦肉生长性能,可同时采用选择和杂交两种方法来实行,所以一方面要选择杂交亲本做母本,另一方面要对生产母本的母系品种进行选育改良。由于遗传上猪的产肉性能与繁殖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不能在同头猪使这两种性能同时达到最优,所以需要培育产肉性能最优的专门在父系品种和繁殖力强且产肉性能高的母系品种。
1繁育体系的建立
种猪良种繁育体系由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场以及终端商品猪饲养场组成,整个繁育体系的重点是原种场。繁育体系的四级总体目标一致,就是为顾客提供优质、安全猪肉,但各自的性质和生产任务不同,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形状排列,优秀基因流的方向同样从金字塔的顶端指向底端,不能反向,终端商品猪的品质是检验整个繁育体系最好的依据。
原种场处于种猪繁育体系的金字塔塔尖,主要任务是做好品种规划和育种方案,根据育种方案进行纯种选育,开展种猪性能测定,以期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原种场优秀后代可以更新核心群种猪或者为扩繁群提供后备公母猪等。直接参加选育和测定的优秀个体组成的群体称为核心群。核心群是为整个种猪繁育场提供后备种猪的,核心群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猪场整体的生产性能和种猪场的长期发展。
设计繁殖种猪群的饲养方案必须以充分了解猪场的全面管理措施为前提。断奶日龄、气候条件、母猪更新率和基因型等这些因素可较大程度的影响母猪的营养需要。营养学家必须依靠发表的文献,更重要的是依靠猪群生产记录中有关营养方案成败的记载来开发各种模型,以准确地描述上述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生产群要注意猪生长过程中的饲养管理,包括猪场场址的选择、饲养条件及无公害处理等。 将来源、体重、体况、性情和吃食等方面相近的猪分群饲养、分群管理、分槽饲喂,以保证各类猪都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同一群猪内体重相差不宜过大,仔猪不超过3~5kg,架子猪不超过5~10kg为好。分群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不要任意变动。一般每头断奶仔猪占圈栏面积0.7m2,在分群时每个圈栏的猪数量最好按育肥猪每头1.2m2,以避免中途重新编群调圈。每群以10~15头为宜,同时冬季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夏季降低饲养密度。
2性能测定
国家级猪育种方案经常是基于猪场性能测定,测定站主要针对优秀的青年公猪,猪场测定主要针对青年母猪和公猪。这两种测定的目的是了解猪的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随着人工授精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动物模型BLUP法可以跨场比较育种值。测定站育种计划的真正意义已经被怀疑,在多数情况下,因为存在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的互作,测定站数据不能提供任何清晰的结论。扩大猪场性能测定的范围,利用纯种和杂种的资料,借助于现代遗传评估程序,可以剔除非加性遗传效应,认为这个扩大选育计划可以替代测定站的作用。
中心性能测定的目的是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来自不同种群的公猪。通过这样的比较,可增加不同群体间中遗传的联系,提高国家或地区性的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公猪要测定30~100kg期间活体背膘厚、日增重和采食量职能有了变化。这些猪更多地被用来研究,如通过同胞测定评估胴体品质和猪肉品质的育种值,或测定和比较不同来源的商品猪性能。一些测定站应用早期隔离断奶,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增加同健康群体间个体的可比性。
场内性能测定是遗传发育体系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主要测定个体达100kg背膘厚和日龄,使用B型超声波仪器测量活体背膘厚,称量体重计算达100kg的目龄。场内母猪生产力的测定有助于生产者管理其猪群,产仔数遗传评估可识别群体中繁殖性能最好的母猪和公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