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文化负载词及其英译策略*

2015-02-22冉亚周

西部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译作译法音译

冉亚周,路 媛,姚 欣△

1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论中医文化负载词及其英译策略*

冉亚周1,路 媛2,姚 欣1△

1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以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就中医文献中出现的此类词汇进行了界定及分门别类,并基于不同分类开展了相关翻译策略的探讨,以求补偿语义空缺,助力中医文化的高效传播。

文化负载词;中医英译;翻译策略

由于词汇空白和文化缺失,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的存在一度给中医英译事业带来不小的挑战。文化负载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译性,但一味夸大其不可译性,事实上又会倒向悲观的翻译立场。因此,如何直面翻译难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可归入文化负载词的词汇是构筑起中医文化的“砖石”,具有基础性研究价值,又因前人对此领域的研究有待充实,综合起来,形成了本文的写作动机。希望能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学者丰富同领域的研究。

1 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界定

文化负载词者,顾名思义,乃负载文化之词。然而,面对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不争事实时,似乎所有以词为形式的语言,应当归入文化负载词的范畴。其实不然,学界对文化负载词的界定早已有之。Mona Baker的解释是,源语表达了一个概念,此概念可能是抽象的也可能是具体的,可能与某种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或是食物相关,而其在目的语中可能是全然不为所知的[1]。廖七一[2]认为,文化负载词汇,是能够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的词汇,包括词、词组和习语。在中医及《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过程中,李照国[3]坚持强调民族性的翻译原则,认为大部分中医用语都处于人类语言的“共核”之中,但也有一部分是汉语或中医所特有的。一般来说这类词语反映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及辨证论治的要旨。这实际上构成了其对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诠释性定义。结合李之定义同时又倾向于采纳包惠南等[4]给出的定义,即所谓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示例如下:

示例:《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分析:“天癸”是指“藏于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的一种先天而生的物质”,是为中医文化所特有而在西医学中并不存在的概念,所以理应视为文化负载词,而至于“月事”,西医中明显有“menstruation”一词存在,二者同指一物,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因此,其自然不能算作文化负载词。基于此,李照国[5]7对“天癸”的翻译采取了英译“Tiangui”加文后注释“refers to the subst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genital function”的办法,而对“月事”的处理仅用“menstruation”作了替换。

此外,文化负载词属翻译问题而非词汇现象,单就一种语言而言,不会涉及文化负载词的讨论,只有在语际转换或跨文化交流时才会谈及这一问题。正如金惠康[6]指出,文化负载词必须在比较源语的基础上才能发现。

2 中医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有学者依据原语和译语的对应情况进行了划分,也有学者从词性角度做了划分。通过对常见中医典籍的查阅及平素翻译心得的总结,笔者认为存在于中医学中的文化负载词,主要包括4大类:第一、人名、地理名类文化负载词,如黄帝、岐伯、六合、九州、漳、漯等。第二、概念术语类文化负载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中医学借以阐述医理的概念,大多源于哲学、文学等其他学科,如阴阳、术数、天年等;2)中医学专有的医学术语(涵盖病名、生理产物、解剖部位、针灸穴位等),如脾、六腑、十二节、攒竹等。第三、行为类文化负载词,主要指中医用于描述病理反应和病情变化与进程的一些涉及动作行为类的特殊词汇。第四、描述类文化负载词,主要是用于描表体貌形态与疾病性状的一小类词汇。进行这样的划分关键是考虑到分类应该服务于翻译,既然要讨论涉及文化翻译的问题,就应该从文化内涵与属性出发对文化负载词作以归类,以便对蕴含不同文化类型的词汇对症下药,提出建设性翻译意见。

3 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3.1 人名、地理名类文化负载词 该类文化负载词多见于一些中医古籍中,供叙述医话、医理之用,数量不多。多数情况下“传播称谓信息比传达语义信息”更显迫切。金惠康[6]曾指出,在介绍传统文化的汉英翻译中应遵循物从主人,名从主人,以我为主的翻译策略。因此,对该类词汇通常宜采取音译加注的办法。比如见于《黄帝内经》译本中的“黄帝”一词,李照国先将其在文内译为“Huangdi,orYellowEmperor”(这里 Yellow Emperor是作为副译名继音译处理之后辅助出现的)随后又在文后补充到:Huangdi,also known as Yellow Emperor in the west,was one of the legendary kings in ancient China.He……[5]3而至于“六合”也是在文内如法炮制为“LiuHe”[six directions](six directions同样也是副译名),继而在文后作了如下的注释说明:LiuHe refers to the east,south,west,north,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However,Guo Aichun(郭蔼春)said that LiuHe(六合)refers to the four seasons[5]27。音译加注的办法有效避免了从译语中勉强选取“对应词”的困惑,传播了中医特有文化,更站稳了本国文化的立场,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地位。同时还可收获经济高效的翻译效果,同样,人名、地名类文化负载词往往会数度出现于同一部医学著作中,这种情况下首次音译加注的做法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规约性翻译,当后文再次遇到同一词汇时,一般直接对其进行音译处理即可。

3.2 概念术语类文化负载词 这一类词汇在中医文化负载词中占据的份额最大,并且还涉及到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追求最佳翻译效果的催发下,出现了多种翻译方法共同“加盟”的现象。常见的译法主要有5种: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词素翻译法和综合翻译法。

3.2.1 音译 同翻译人名、地理名类词汇一样,单纯通过音译处理概念术语类文化负载词的做法并不多见,只有“气”——“Qi”,“阴阳”——“Yin Yang”,“推拿”——“Tuina”,“少阴”——“Shaoyin”,“气功”——“Qigong”等在中医长期对外传播过程中确已为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甚至收入《韦氏词典》等权威词典的少数术语才会这样处理。一般情况下所说的音译法都是以音译加注的形式出现的,至于加注部分,可以是释义性翻译,也可以是补充性说明。如将“痿厥”译作:WeiJue(dysfuntion,weakness and coldness of the limbs),将“蛔疳”译作:HuiGan(infantile malnutrition caused by ascariasis),括号中内容分别解释了作为一种病症“WeiJue”可能出现的症状和“Huigan”具体的成病因由。而对“道”的处理在同一英译名后根据语境变换更是有如下多种加注补充性的具体翻译:1)Dao(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2)Dao(method for preserving health);3)Dao(teaching method);4)Dao(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method);5)Dao(therapeutic method);Dao(natural law);6)Dao(medical theory and method);7)Dao(theory and idea)[7]。括号中内容均是依照翻译场景对“Dao”的具体问题给予具体应对的体现。《汉语拼音方案》不但是我国的国家标准,而且也是通行于全球的国际标准[8],因此,大胆而合理地运用音译法已逐渐成为翻译包括文化负载词在内绝大多数中医术语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3.2.2 直译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直译法处理中医文化负载词是最为理想的做法。因为直译兼顾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所获得的译文具有极高的回译性。由于对应语的缺失,这里所讲的直译事实上是用英文中“近似对应词”作出替换的翻译方法。比如“肝着”一词,《中医大辞典》[9]中将其释义为:“肝着,病症名。指胸痛时每欲蹈压,初起常喜饮热之症。多因邪气留着,脏腑气血滞而不畅,上逆于肺所致。”与中医功能概念下的“肝”近似对应的是西医解剖概念下的“liver”,而与带有停滞不畅意味的“着”近似对应的是英文词汇中的“stagnation”。于是“肝着”便可以直译为“liver stagnation”。同样成功的直译替换处理还有“三焦”——“triple energizer”,“客邪”——“invading pathogens”“别络”——“divergent collaterals”等。

3.2.3 意译 意译法抛开了来自源语形式的束缚,力求对中医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内容作最大程度的反映,确保了信息传递的流畅,表达形式常多灵活。因此,才有了《汉英中医辞典》中对“风水”的翻译:edema caused by wind pathogen。再如同样是翻译“天癸”,与前述李之方法不同,威斯女士针对“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上古天真论)中出现的四个“天癸”,在考虑了文本叙述特点及男女生理差异的情况下,更是将其先后译成:When she reaches her fourteenth year she begins to menstruate;When she reaches the age of forty-nine……Her menstruation is exhausted……When he is sixteen years of age……and he begins to secrete semen;At fifty-six……his secretion of semen is exhausted……(《黄帝内经》威本第1节)。从词义看,女性选用了“menstruation月经”,男性选用了“semen精液”;从词性看,译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不但信息清楚完整,而且表述免受限制,堪称意译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经典案例。

3.2.4 词素翻译 词素翻译法就是利用拉丁语或希腊语的词根、词首、词尾仿照西医术语创造新词的译法。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穴位”译为“acupoint”,将“电针”译作“electropuncture”。还有把“水疝”译为“hydrocele”,“胆胀”译为“choleflatulence”,“得气”译为“acuesthesia”,“里热”译为“endopyrexia”等诸多的尝试都是对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途径的有益探索与丰富。然而,考虑到多数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普通译者的翻译素质,词素翻译法的使用务必要慎之又慎。换言之,若非万不得已,最好采用常规译法进行处理,以免造成译语混乱,译误重重的不良后果。

3.2.5 综合翻译 特定情形下,单用一种译法常因遭遇局限会难以取得理想的翻译效果,这时需要译法合参,综合运用。常见的译法并用主要有:1)音意结合译法,就是将英译法与意译法结合使用的方法。如“阴证”“气化”“痹症”“泻白散”翻译为“Yin syndrome”“Qi activity”“Bi syndrome”“Xiebai Powder”。2)音与词素结合译法,如:将“肺气不足”译为:hypopneumoqi”“肝阳上亢”译为“hyperhepatoyang”“脾阳虚”译为“hypospleno-yang”等。此种译法尽管运用得很有限,但作为理论层面的探索,理应为这种综合思维下产出的翻译策略留有一席之地,以确保理论研究的全面与完备。

3.3 行为类文化负载词 仅次于概念术语类文化负载词,行为类文化负载词也拥有相当大的数量,在文献阅读及临床翻译过程中经常可以遇到,如:导气,散寒,降火,搦脑髓,揲荒爪幕等。对于这类词的翻译,一方面宜遵循已有的翻译经验,如将“散”“宣”“滋”“导”意译为“dispel”“disperse”“nourish”“abduct”,业已成为译界通用的翻译选择,在较大范围内能为译者和读者所认可,因而完全可以照旧沿用。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应用频次高,意义丰富,附带宾语多的词汇,则需要根据其具体修饰的对象,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做区别处理。比方“补”通常有“增益,添加,修理,使强壮”之意,当与气、血等生理物质相搭配时,其“增益、添加”之意浓而“使强壮”之意淡;当同脾、肾等实体器官相搭配时,其“使强壮”之意又浓重于“增益,补充”之意,因而“补气”宜被译作“replenishing Qi”,这里用“replenish”来强调对生理物质在量上的补加;而“补脾(多言健脾)”宜被译作“tonifyingthespleen”或“fortifyingthe spleen”,用“tonify”或“fortify”则是突显对实体器官在功能上的强化。可见,研析行为类词汇所描述的对象对于翻译选词很关键,是一种关照语境以意译的翻译理念的突出体现。

3.4 描绘类文化负载词 既是描绘类文化负载词,从词性角度看,自然以形容词为主。就其翻译策略而言,总体上依然须秉持意译为主,关照文本与语境的翻译思路。比如前人就曾讨论过关于五行学说中“青”的翻译问题。“青”对应“木”时,使人联想起生命之绿;对应“五色”时,使人联想起肤色之青蓝。这种情况下“青”兼具着“绿色green”和“蓝色blue”的双重意思。此时,为了避免将“青”单纯译作“green”或“blue”时,出现“green”不能修饰五色之青蓝,“blue”不能照顾生命之绿的尴尬,就宜选用“cyan”一词,因为“cyan”是指“a greenish-blue colour which is one of the primary subtractive colours,complementary to red蓝绿色,青色[10]”(此处所引视其作名词,通常cyan兼有名词和形容形式),取一词可全双意。再如,当“淡”表示颜色时宜译作“pale”,当指味觉时则应译作“bland”。同样,当“腻”用于反映舌苔时宜译作“greasy”,当指味觉时则应译为“sickly”。显然,译者需要高度关注矛盾的特殊性,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此以外,源自李照国先生的“薄文重医,依实出华”的翻译思想在处理该类词汇时也显得非常重要,以“红黄隐隐”一词为例,其颇具文学色彩,是用来形容东方人正常肤色的词汇。在如实译意的情况下,就适宜处理为“ruddy and yellowish(complexion)”以取表达清晰,简单易懂的效果。

4 结语

总体而言,关于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这样两点认识应当予以明确:第一,单就某一种具体的翻译策略而言,其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性。译者能否依据特定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以及其出现时的特定语境做出策略的成功选择才是关键之所在;第二,就翻译思想与理念而言,种种策略的背后无非体现着两种翻译精神,即异化和归化。异化有利于读者向译文靠拢,切身感受中医知识,也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和巩固民族文化地位。归化则有利于减轻读者的阅读障碍,提高源语与目的语间的融通效果。很多情况下,翻译策略需要配合使用,翻译理念也需要交相互补。

[1] M ona Baker.In O t her W ords:a coursebook on t ransl at i on[M].Bei j i ng:Forei gn Language Teachi 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54.

[2] 廖七一.当代西方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3] 李照国,张庆荣.中医英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5.

[4]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

[5] LiZhaoguo.Y el l ow em peror's canon of m edi ci ne[J]. X i′an:X i′an W orl d Publ i shi ng Corporat i on,2005.

[6]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98.

[7]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98.

[8] 王银泉.“福娃”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6,27(3):74-76.

[9]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0.

[10]A ngus St evenson,M auri ce W ai t e.牛津现代英汉双解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633.

On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CM and the Relat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RAN Yazhou1,LU Yuan2,YAO Xin1△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possesse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ulture layer.To a lager extent,the so-called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ranslation of TCM namely are those existing in translation of TCM culture.Thus,culture-loaded words were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efined and classified these special words from TCM literatures successively,and then discusse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urther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up for semantic void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spread of TCM culture.

culture-loaded words;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translation strategies

R2-03

A

1004-6852(2015)11-0141-04

2015-01-28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编号2011JSJG 471)。

冉亚周((198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药外语研究。

△通讯作者:姚欣(1966—),女,博士学位,教授。研究方向:医学英语和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译作译法音译
what用法大搜索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SOME汉译初探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