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奶牛主要疫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下)

2015-02-22万遂如

现代畜牧兽医 2015年6期
关键词: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牛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目前奶牛主要疫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下)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接上期)

3 奶牛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世界各地均有流行,给畜牧业生产及人类健康造成重大的损失。

3.1 目前我国牛布病流行状况 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20个生物型,即羊布鲁氏菌(又称马耳他布鲁氏菌,有3个生物型)、牛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有9个生物型)、猪布鲁氏菌(有5个生物型)、森林鼠布鲁氏菌、绵羊附睾布鲁氏菌和犬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呈世界性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近几年来,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至2010年,已有26个省区发现布病感染病例。国家卫生部报告,连续多年新发生病例增至33 772人。2012年10月据四川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报告,四川省饲养奶牛11.6万头,2011年采用血清学技术监测奶牛场1 272个,检出布病阳性奶牛场84个,检出血清阳性奶牛1 183头,布病阳性率为1.54%;病原学监测奶牛场140个,检出布病阳性奶牛场51个,检出布病阳性奶牛776头,阳性率为1.27%。

牛布鲁氏菌病一般母牛比公牛易感,成年牛比小牛易感,成年母牛比未成年母牛易感。病菌主要存在于病奶牛的阴道分泌物、乳汁及种公牛的精液中,特别是流产胎儿、胎盘和羊水中病菌含量最高。牛只采食了被细菌污染的饲料及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间接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用具、物品、器械及环境等经皮肤黏膜而感染;或者经交配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等;携带病菌的苍蝇及吸血昆虫叮咬牛只也可引发感染。布鲁氏菌可感染60多种野生动物,均成为传染源。

3.2 症状特征 奶牛发病多数为隐性感染。早期症状表现为眼结膜炎和体温升高;怀孕母牛发病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和弱仔。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的第5~8个月之间,一般在流产1~2胎后母牛可变为正常分娩。母牛流产后常伴发子宫内膜炎,排出污秽恶露,产奶量下降,乳汁呈絮状,乳房变硬。种公牛发病表现为睾丸炎和关节炎等。

3.3 防控技术

3.3.1 购入奶牛要严格检疫,防止带入隐性感染牛只 购入奶牛后要集中隔离饲养,专人负责,检疫30 d以上。采血做2次凝集反应与1次间接ELISA试验,检疫为阴性者方可作奶牛使用。今后每年要进行2次检疫,检出阳性牛只一律淘汰、处理,禁止做奶牛使用。

污染的奶牛场,每隔3个月检疫1次,检出阳性牛只坚决淘汰,禁止做奶牛使用。如连续检疫1年均为阴性,可认定为健康奶牛场。

3.3.2 严格消毒 发病牛场,流产胎儿及流产物一律深埋或烧毁;牛肉与牛乳高温处理;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牛舍、用具、运动场地及环境用1∶300倍稀释的拜独清(月苄三甲氯铵溶液)或2%博灭克(浓戊二醛溶液等)全面彻底地进行消毒。接触病牛时,要戴好手套、口罩,穿工作服,消毒,注意个人防护。

3.3.3 免疫预防

3.3.3.1 羊五号布鲁氏菌苗 只用于3~8月龄奶牛接种,成年奶牛一般不接种。每头牛皮下注射剂量为250亿活菌,免疫持续期为1年。

3.3.3.2 猪2号布鲁氏菌苗 每头牛口服量为500亿活菌数,不受怀孕限制,可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不准采用注射法免疫。免疫持续期为2年。

疫苗接种前7 d,使用疫苗后10 d均不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但可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或白细胞介素等,与疫苗同时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疫苗的免疫水平。

3.3.4 药物预防 奶牛除了免疫接种期间之外,其他阶段均可使用大连三仪集团研发的抗布(抗菌活性肽、溶菌酶、布鲁氏菌特异性转移因子、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代谢产物)100 g拌料200 g(精料),连续饲喂21 d为一个周期。阴性奶牛场,妊娠母牛每月饲喂一个周期;阳性场或发生疫情时,可长期连续饲喂,效果更佳。

抗布可诱导特殊因子,活化机体免疫细胞,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阻断布氏杆菌与机体的靶细胞受体结合。防制布鲁氏菌病的发生。

3.3.5 培养健康奶牛群 病牛产下的犊牛用0.5%的过氧乙酸进行全身消毒后立刻隔离到专用牛舍饲养,用母牛的初乳人工哺喂5~7 d,然后改用健康牛乳饲喂。在犊牛生长到4月龄、6月龄及9月龄时各进行一次布鲁氏菌病免疫生物学检查,全部为阴性者经消毒后可转入假定健康牛舍饲养,阳性者一律淘汰处理。阴性牛只立即免疫接种布鲁氏菌疫苗并观察1个月,再做1次凝集反应试验,阴性者方可转入健康牛群饲养。

3.4 病牛的治疗 一般不提倡治疗,应及时淘汰屠宰病牛。必要治疗时可选用下列方案实施治疗。

方案1: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4 d;同时肌注特异性布氏杆菌猪脾转移因子(用量按说明书规定使用),每日1次,连用3~4 d,总有效率为89.5%。

方案2: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 mL),加转移因子和排疫肽(用量按说明书规定使用)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 d;同时肌注多西环素(每千克体重1~3 mg),每日1次,连用3~4 d。

方案3:母牛流产后出现子宫内膜炎及阴道炎时,应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每天1次,冲洗物排干后放入金霉素胶囊即可。同时可肌注穿心莲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 mL)加多西环素(每千克体重1~3 mg),每日1次,连用4 d配合治疗。必要时,还可肌注催产素200单位,使子宫开张,排出子宫内的分泌物,治疗效果更佳并能加快康复。

在实施上述方案治疗时,同时配合在精料中添加三仪集团研发的抗布(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抗菌活性肽、溶菌酶及转移因子)100 g拌精料200 kg,连续饲喂2周。根据病情可酌情加量,平时使用也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4 牛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

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慢性消化道传染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一般养牛场都有发生。

4.1 流行特点 病牛与带菌牛为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牛的肠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中,随粪尿、乳汁及精液排出,在粪便与污染的土壤中可生存1年以上,对外界环境和化学药物的抵抗力很强。经消化道、子宫及交配传染。幼牛与奶牛最为易感,多呈散发性发生,有时也呈地方流行性。发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饲养管理不良、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以及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和硒等矿物质时,均可诱发与促进本病的发生。

4.2 症状特征 潜伏期长达6~12个月,有的长达2年以上,如犊牛往往于2~5岁时才出现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为周期性或连续性腹泻,极度消瘦,肠壁增厚形成皱褶。病初排软便或稀便,继而下痢,持续性腹泻,呈喷射状排出,粪便恶臭,含有大量泡沫、黏液和血凝块等。病牛消瘦、贫血、眼窝下陷、下颌及胸部浮肿,泌乳量少或停止。一般经3~4个月因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10%。

4.3 防治技术

4.3.1 预防措施

4.3.1.1 严格检疫,防止带入传染源 引种时要用副结核菌素做变态反应试验及ELISA检疫,阳性者不能留作种用;连续3次呈疑似反应的牛只,应酌情处理。

发生过本病的牛场,每年要进行4次检疫,做临床检查和变态反应试验及ELISA检验,连续3次检疫未检出阳性牛只,可视为健康牛群。

4.3.1.2 及时隔离犊牛和母牛 病牛所产犊牛出生后,经全身消毒并立即与母牛分开隔离饲养,人工喂健康牛乳,不喂母乳。然后在1、3、6月龄用变态反应试验与ELISA检疫3次,阴性牛只可培养出健康牛群,阳性牛只淘汰处理。

4.3.1.3 坚持定期消毒制度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消毒方法与消毒药物的选用请参照本章的有关内容。

4.3.1.4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饲喂合理的标准饲料,防止牛只缺乏微量元素及微生素,如硒、锌钙、磷、铜、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3、烟酸等。

4.3.1.5 在精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 三仪集团研发的奶牛专用替抗素(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生物载体等),每100 g本品拌精料200 kg(可视酌情加量),21 d为一个周期,连续饲喂2~3个周期,长期使用效果更佳。本品具有促进饲料消化吸收与增大采食量;改善奶牛泌乳性能,提高产奶量与奶品蛋白含量;抑制致病菌繁殖,保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与改善饲养环境;并且有抗氧化、抗热应激,提高奶牛的免疫力与抗病力的作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绿色、安全,可长期使用。

4.3.2 病牛的治疗 治疗方案推荐如下,可结合牛场实际选用。

方案1:穿心莲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5 mL),加干扰素(用量按说明书规定使用),加排疫肽(用量按说明书规定使用),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 d。

方案2:双黄连注射液(每头牛20~40 mL),加排疫肽与转移因子(用量按说明书规定使用),每日1次,连用3~4 d。

也可用氯芬吩嗪、异烟肼、利福平、氨基羟丁基卡那霉素A等药物进行治疗,能消除临床症状。

在实施上述治疗时,一定要配合使用口服制剂,以提高治疗效果。比如至牛(三仪集团研发的牛用微生态制剂与牛用干扰素)150 g,拌精料200 kg,连续饲喂14 d;或者沃尼妙林(第二代截短侧耳素类)200 g加鞣酸蛋白,拌精料1 t,连续饲喂7 d。

病情严重者,需静脉注射10%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 000 mL,5%碳酸氢钠300 mL,加5%维生素C 10 mL,混合使用,每日1次,连用2~3 d。口服杨树花口服液,每头奶牛50~100 mL,每日1次,连用3 d。

5 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

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以牛的黏膜发炎、靡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本病为一种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包括繁殖障碍、呼吸综合征、先天性缺陷、肠炎、持续感染(PI)、免疫抑制和黏膜病(MD)等。

5.1 流行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本病以来并分离到BVDV病毒,疫情在牛群中一直未断,有的地区感染还极其严重。2006~2013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奶牛感染BVDV阳性率为22.5%~94.1%。据山东省36个规模化奶牛场检测,发现奶牛感染BVDV阳性率为77.8%。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平均死亡率为25%。病牛和带毒牛为主要的传染源。带毒牛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包括鼻液、唾液、精液、粪尿、泪液及乳汁中均含有病毒。发热期的病牛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一般可保持21 d,当血液中的病毒消失后,其脾脏、骨髓、肠系膜淋巴结和直肠组织中含病毒较高。病毒可经直接和间接接触发生传播,如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或饮水经消化道感染;通过运输工具及饲养用具与生物接触传播;带毒的种公牛可长期从精液中排毒,通过配种可将病毒传染给母牛;持续性感染的母牛可经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并引起流产与犊牛的先天性损伤,持续性感染的母牛产下的犊牛也常是病毒持续性感染牛,最终有可能会形成母性持续性感染家族。奶牛不分品种、性别与年龄均可自然感染BVDV病毒,幼龄牛易感性较高。绵羊与山羊虽然自然感染BVDV病毒,但产生抗体,很少出现临床症状。鹿和猪也可自然感染BVDV病毒,猪只感染病毒后可引起类似猪瘟的症状和病理变化。本病多发生于冬季与春季,老疫区一般多为散发,新疫区可呈暴发流行。奶牛感染BVDV病毒后,可引发感染牛产生免疫抑制,严重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易诱发其他病原体继发感染,造成奶牛发病死亡。美国与英国的奶牛每年因发生BVD-MD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3亿美元、4 700万英镑。由此可见BVD-MD是奶牛场效益的隐形杀手。

5.2 症状特征 临床上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的潜伏期一般在5~7 d。

5.2.1 急性BVD-MD 临床特征是病牛发热,体温升高至40~42℃,沉郁、不食,持续腹泻,初期排灰色如水的稀粪,有恶臭,后期排出混有黏液与气泡的糊状粪便,脱水,白细胞减少,出现症状后几天内死亡。病理变化以口腔、食管、前胃、真胃和肠黏膜充血、出血、糜烂和坏死为特征。有些病牛还发生蹄叶炎、呼吸加快、咳嗽、流泪与角膜水肿。有时可见鼻腔流出黏液性化脓性鼻液、鼻镜干裂等。妊娠母牛可发生流产、产死胎。

5.2.2 慢性BVD-MD 特征为病牛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发育不良,间接性腹泻;有的病牛球关节部红肿,蹄叶发炎,行走步态蹒跚,产奶量下降。病理变化为典型的黏膜病溃疡病变。

5.3 防控技术

5.3.1 预防措施

5.3.1.1 奶牛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防止由引种而引入持续性感染的牛只带入传染源造成本病在牛场内的传播。

5.3.1.2 引入奶牛一定要严格隔离检疫 不从疫区购买奶牛,需要引入奶牛时一定要从健康奶牛场引种,在产地要进行严格的检疫。阴性牛只到场后还应进行隔离检疫,用多重RT-PCR技术和ELISA法进行检查,检查出阳性者隔离饲养,3~4周后再复检,复检仍为阳性者淘汰处理。阴性者经全面消毒后可入场饲养。对种公牛检疫应加强,除了每年规定的检疫之外,每次采精配种前一定要严格检查精液,防止通过配种从精液中将病毒传给母牛。

5.3.1.3 对奶牛要加强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奶牛场要隔离分群饲养,实施“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牛场内不准饲养其他动物,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不准把外面的生牛、羊肉带入厂区。按照奶牛饲养标准,为奶牛提供无毒、无害、无药残、安全绿色的生物饲料。保证奶牛日粮中各类营养物质的平衡,提供足量的奶牛生长与生产所需的能量、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酶类及氨基酸等。这样不仅能有效保障奶牛的产奶量与乳品质量,而且可提高奶牛的免疫力与抗病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每天对牛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并保持干净卫生;牛床清扫后要保持干燥卫生。每天要刷拭牛体,保持牛体卫生。牛舍与牛场要坚持定期消毒,消毒方法及使用的消毒剂可参照有关章节介绍的方法实施。牛场的粪污及污染物要无害化处理,不要乱排防污水,以防污染牛场的饲养环境。

5.3.1.4 免疫预防 国外早已有商品化的BVDV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投入市场使用,对BVDV防制与净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VDV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好,免疫原性较差,对抗原性不同的BVDV交叉反应性较弱。BVDV弱毒疫苗免疫保护作用较好,但易出现散毒和毒力返强现象。我国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疫苗和检测试剂盒可供市场使用。但给奶牛采取联合应用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实施免疫接种,能有效防止胎儿的持续性感染和临床感染。犊牛在断奶前后接种疫苗1次;6~10月龄牛再接种1次;初配种母牛应在受精前接种2次灭活疫苗;经产母牛配种前3周接种疫苗1次,妊娠母牛不能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或白细胞介素或胸腺肽等,可明显地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强免疫应答与抗体的滴度自然康复牛和免疫接种的牛只均能获得很强的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

5.3.1.5 保健预防 使用奶牛专用替抗素(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细胞因子制剂)100 g拌料200 kg(精料),饲喂21 d为一个周期,连用2~3个周期,可酌情加量,长期使用效果更佳。使用后可明显地提高机体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提高产奶量和乳品质量;促进有益菌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保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奶牛的免疫力及抗热应激的能力,防止消化道等疾病的发生等。对改善奶牛场的饲养环境与保障乳汁的安全也有重要的作用。本品使用安全,无耐药性、无药残、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是一种复合型的高品质微生态制剂。

5.3.2 病牛的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治疗时应以凉血解毒、收敛止泻、强心补液、保持电解质平衡与提高免疫力为治疗原则。其治疗方案介绍如下。

方案1: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 mL加牛干扰素(每瓶10 mL,用于600 kg体重)、加转移因子(用量按说明书规定使用),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 d。

方案2:双黄连注射液(每千克体重30~60 mg)加牛干扰素加抗菌肽(用量按说明书规定使用),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 d。

治疗时结合发病情况任选其中一个方案,配合下列方案实施综合对症治疗。

方案3:10%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1 000~2 000 mL、5%碳酸氢钠注射液150~300 mL,维生素C(每次用2~4 g),混合静注,每日1次,连用2~3 d。

方案4: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9 g、氯化钾1.5 g、小苏打2.5 g、葡萄糖20 g,加温开水1 000 mL,溶解后加温40℃饮用),加口服泻痢停(每次3片)或杨树花口服液(用量按说明书规定使用),混合后让奶牛自饮或灌服,每日上、下午各饮1次,连用3 d。

治疗过程中全群奶牛可在1 000 kg饮水中加入益生素20~30 g,连续饮用5~7 d。对本病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但不能与抗生素合用。

S852.4

B

672-9692(2015)05-0054-04

猜你喜欢

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牛
规范化奶牛场日常管理措施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慧眼识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