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方法
2015-02-22周凤萍周云峰翟宇莫添添王敏
周凤萍,周云峰,翟宇,莫添添,王敏
(1.吉林省梅河口市一座营镇畜牧兽医站,吉林梅河口 135014;2.吉林省镇赉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镇赉 137300;
3.吉林省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梅河口 135000;4.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 130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方法
周凤萍1,周云峰2,翟宇3,莫添添3,王敏4
(1.吉林省梅河口市一座营镇畜牧兽医站,吉林梅河口 135014;2.吉林省镇赉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镇赉 137300;
3.吉林省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梅河口 135000;4.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 130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和产毒素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而引起的猪的一种严重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的诊断可以从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可以分为血清学、X线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本文着重对该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概述。
猪萎缩性鼻炎;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引起的猪的一种严重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亦或与产毒素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临床上表现为浆液性卡他型鼻炎、严重的发展为化脓性鼻炎、鼻甲骨萎缩扭曲、颜面部变形、采食困难、生长迟缓和生产能力下降。本病广泛存在于全世界所有养猪国家,是对养猪业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归为B类动物传染疫病。近几十年来根据临床症状、血清学、细菌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在我国也有较高的感染率,且存在广泛。由于临床症状非常明显,该病的诊断可以从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需进一步确诊,可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的实验室诊断可以分为病原学、血清学、X线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
1 临床症状
本病感染猪的临床表现程度与猪只的年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猪龄越小感染率越高,临床症状越为明显。任何年龄的猪都可发生本病,但是最为常见于2~5月龄的猪。本病特征性的病变为鼻甲骨发育受阻或者是明显可见的鼻部萎缩、颜面部变形。1.5~2月龄猪感染本病后,出现鼻炎的症状,打喷嚏,呼吸时有鼾声。青年猪或成年猪感染,由于骨骼的发育已经成熟,往往在外观无面部歪斜,只发生不同程度的鼻甲骨萎缩病变。但是病猪的体温、采食、粪便、精神等一般表现为正常。由于临床症状明显,靠本病的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并不难,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进一步做出确切的诊断。
2 血清学诊断
目前只有针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诊断方法,尚未有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方面的报道。猪在感染Bb后2~4周后,血清中就能检测出凝集抗体,有的稍晚,可能在12周龄以后才能检测出来,凝集抗体至少可以维持4个月以上。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中的试管凝集试验(Ta)或者平板凝集试验,将待检血清作系列倍比稀释,然后加入等量抗原,充分震荡或用移液器充分混匀,同时作阴性对照,37℃,温湿环境下放置一天左右,从温箱中取出,在室温环境下放置2h候判定结果,1:80以上即为阳性。
3 X线检查
X线诊断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辅助,主要用于表面观察并不是太明显时。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活体鼻甲骨的萎缩病变特征,检查时要以拍摄猪鼻背部位片为主,如果有需要时,也可以拍摄侧位片作为补充,以辅助作出准确的诊断。健康猪只的鼻背部位片显示为鼻中隔笔直,两侧鼻道呈现为均匀的白底狭隙,两侧鼻甲骨表现为致密的对称的梭型结构,均匀排列。病变的X线则显示为鼻中隔萎缩弯曲变形、两侧的鼻道增宽,两侧不对称、鼻甲骨萎缩显而易见,结构密度降低等。
4 分子生物学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得以建立起来并被广泛应用。最先使用PCR方法的为Nagai等学者,该方法可以检测并区分产毒和不产毒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的引物可以扩增毒素基因中的特异性片断,PCR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最低可检测到l0pg的DNA。美国学者Register KB等应用一种菌落杂交分析法,该方法是应用双色杂交法同时检测AR的病原体败血性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优点为不需要对受检细菌进行纯代培养,同时杂交出Bb的alcA基因和T+Pm的toxA基因探针,其中alcA为地高辛标记,toxA为荧光标记,杂交后有Bb存在处显粉红色,有T+Pm存在处显紫色,取样3天后即可获得准确的结果。国内学者鲁承等研究出一种多重PCR方法,其优点是可同时检测Bb和T+Pm两种致病菌的存在,其敏感性也高于常规PCR方法,根据toxA基因和编码Bb鞭毛的fla基因上游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提取基因组后,进行PCR,之后作电泳观察结果。
5 结语
猪萎缩性鼻炎是世界上影响养猪业的重大细菌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流行,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对本病作出快速、准确诊断,需要未来高效、灵敏、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进而才能预防、控制、净化该病的流行发展。
10.3969/J.ISSN.1671-6027.2015.1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