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策略
2015-02-22丁成江丁鹏张文成吴洪仲向前
丁成江,丁鹏,张文成,吴洪,仲向前
(1.江苏省泗洪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泗洪 223900;2.宿迁市畜牧兽医站,江苏宿迁 223800)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策略
丁成江1,丁鹏2,张文成2,吴洪2,仲向前2
(1.江苏省泗洪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泗洪 223900;2.宿迁市畜牧兽医站,江苏宿迁 223800)
奶牛布病是我国规定的二类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奶牛养殖和从业人员的健康,给奶牛养殖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布病在我国呈地区性流行,我县一些奶牛场对该病疏于防范,在引种时不注意现场检疫和隔离制度,给本场牛群带来极大的威胁。为此,本文对布病的危害、流行情况及其防控做一综述,以加强认识,指导生产实践。
奶牛;布鲁氏菌病;流产;危害;防控
奶牛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或慢性)、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把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传染病,该病又被称做波状热、马耳他热、地中海驰张热或Bang氏病。多种家畜和人等都能感染发病,奶牛感染后发生胎膜发炎和生殖器官炎,引起流产、不育,人感染后能引发波浪热。本病危害养殖业,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国内外人畜的布鲁氏菌病疫情均呈现回头趋势,出现新的流行病学特征,应引起高度重视。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病原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球杆菌,这类球杆菌是短杆状的、边缘稍微凸起(或平直)且末端圆的小杆菌。本菌属有6个种和19个生物型,这6种分别是牛布鲁氏杆菌、猪布鲁氏杆菌、羊布鲁氏杆菌、绵羊布鲁氏杆菌、犬布鲁氏杆菌和沙林鼠种,前5种感染家畜。本属菌无鞭毛、无荚膜、无芽孢,为非抗酸性细菌,在组织涂片中、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并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是单个排列。布氏杆菌在水中、土壤中和动物的皮毛上能存活多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1.2 流行特点
奶牛布鲁氏菌病母牛较公牛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本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其次是机体黏膜、生殖系统和呼吸道皮肤等。当牛采食了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接触了污染的环境、土壤、用具、粪便、分泌物,以及屠宰过程中对废弃物、血水、皮肉等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感染。由病牛与健康牛进行配种或人工在助产输精过程中消毒不严或人工在给母牛输精时不小心损伤牛生殖道而造成感染发病,这都我们常见的感染现象。牛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是孕牛在3~4月龄时最容易流产,流产为一开始仅为少见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牛流产一次。处于菌血症期和全身性感染的病牛,在他的内脏及肉里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可使从事奶牛饲养或加工人员受到感染。
2 临床诊断
2.1 临床症状
奶牛布鲁氏菌病发病过程和其他传染病一样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归转期,潜伏期一般为2周至6个月,奶牛发病症状主要由病原的菌毒力及感染布鲁氏菌剂量还有感染时母牛所处妊娠阶段而定。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21d。当奶牛感染此病后主要是以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统为特征,可引发关节炎、子宫炎、腹膜炎、睾丸炎和淋巴结炎等症,公牛配种能力下降,怀孕母牛最显着的症状则是发生流产或不孕症,流产常发生在妊娠后3~4个月,流产前奶牛体温升高,采食量减少,有的奶牛长卧不起,有的从阴道流出恶臭的分泌物。
若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表现出多种多样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烧,并且反复发作并产生波浪状的热型。病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摊软,有白色痰,可听到肺部干鸣音,肌肉酸痛,关节发生无红肿热的疼痛,甚至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病理变化
奶牛布鲁氏菌病剖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妊辰母牛发生非常严重的子宫内膜炎,有的绒毛叶之间有污黄色、无臭、稍粘稠渗出物,胎儿通常有一定程度的水肿,具有肺炎症状,肠胃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能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胎儿皱胃内容物中有淡黄色或白色粘液絮状物。有些部位胎衣覆盖有纤维素样蛋白絮片和脓液,且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有的增厚而夹杂有出血点。体内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程度不等的肿胀,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浸润,有的散在炎性坏死灶,脐带肥厚且常呈黏液性浸润。
公牛生睾丸明显肿大,睾丸和副睾可能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后期睾丸萎缩;公牛阴茎红肿,粘膜上可见小结节。
2.3 实验室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怀疑患本病,但引起奶牛流产的疾病比较多,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2.3.1 细菌涂片染色检查。在牛群中有疑似布鲁氏杆菌病病例,要根据观察到患病动物临床症状来选择样品,最好的病料是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血液、流产的胎儿、羊水等,首先对病变组织进行抹片经火焰固定后进行染色镜检,根据菌体及背景显示的颜色不同来判定。目前对该菌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改良的柯氏和抗酸性染色、姬姆萨斯染色等,通过细菌涂片染色与镜检,对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鉴别价值。
2.3.2 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我国奶牛布鲁氏菌病监测的法定试验主要有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是,此两种方法简单,作为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是国际贸易指定用于牛副睾种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确诊试验。
2.3.3 PRC方法。本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牛乳中的布鲁氏杆菌以及不同种型菌株的鉴定。
3 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与策略
本病在防控方面要体现自繁自养、防重于治的防控策略,进牛时要加强检疫、严格筛选,不能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其防控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检疫对辖区内所有的奶牛、对从布病疫区调运、进入交易市场及进出口的奶牛都要进行布氏杆菌病筛查工作,掌握奶牛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规律和特点,查清当地分布范围和疫情程度,避免非疫区遭受感染,加强消毒杜绝传染源的输入和输出。对检测出阳性奶牛一般不予治疗,直接淘汰进行无害化处理。
3.2 加强奶牛场环境消毒及病牛排泄物的清理工作布鲁氏菌对很多的消毒药都比较敏感,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养殖场用具和物品以及被病牛或阳性牛污染的场所要进行严格地消毒,消毒要仔细认真,要按照消毒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来做,比如消毒前要进行污物处理,消毒药要现用现配,要按要求进行消毒药的配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到满意的效果。常用的消毒药有1%~3%的石炭酸溶液、2%的福尔马林溶液。3%的漂白粉溶液,20%的石灰乳、3%氢氧化钠溶液等。奶牛场场地可采用10%漂白粉乳剂或20%~30%石灰乳,圈舍可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对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熏蒸、火焰等方式消毒,以便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3.3 对奶牛定期实施布鲁氏菌病监测监测是了解疫情及其感染情况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只有及时发现疫情、及时了解疫情才能对该病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处理,养殖户应在当地兽医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下,对所饲养的奶牛实施定期监测,一般每年监测2次。在定期对奶牛实施监测期间,无论奶牛养殖户还是兽医人员,都不能给该牛注射布鲁氏菌病菌苗,因为这样做会给结果判定带来麻烦,我们监测大多都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如果打疫苗就分不出是野毒还是疫苗毒,这样将无法确认监测结果。目前,我们江苏是奶牛布鲁氏菌病非疫区,政府要求不做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工作,只有按照政府要求,不做疫苗,定期监测及时淘汰,才能将此项工作控制好。同时希望奶牛养殖户应当主动接受当地兽医技术人员的布鲁氏菌病防治宣传和指导,不要私自随意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和菌苗注射。
3.4 在布鲁氏菌病疫区要做好该菌苗接种工作在布鲁氏菌病疫情发生的地区,在当地兽医主管部门的防控政策许可下,可采取免疫接种办法。目前市场上销售奶牛布鲁氏菌病疫苗有羊5号苗、牛19号布鲁氏菌苗和猪2号苗,用菌苗给奶牛接种时要特别应注意,如果对怀孕的奶牛进行免疫接种,易引起流产,所以接种菌苗应在奶牛配种前进行。还有养殖户给奶牛免疫接种时,要按疫苗生产厂家提供的布鲁氏菌苗说明书或者在当地兽医人员的指导下实施免疫,确保万无一失。
4 问题和讨论
4.1 奶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与病牛或被该病原被污染的用具、饲料直接接触而感染,因此控制此病发生的关键措施是严防购入病牛,加强场地、用具卫生消毒工作。如果需要从县境以外的地方购购进奶牛时,一定要有当地兽医部门开具的两病检测合格证,还要了解该场牛群的免疫和两病监测具体情况,奶牛进来后暂不要与本场的健康牛混群,先将购入奶牛隔离饲养观察1个月,查看其有异常情况。如果发现购入奶牛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请当地兽医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临床检查,必要时采集具有诊断价值病料进行实验室检验。经临床检查和检验结果为病牛或阳性牛应及时对病牛和阳性牛采取扑杀、深埋等方法无害化处理。如果确认购入奶牛健康无异常情况,经过1个月多次临床检查和监测,本场饲养的健康牛可以考虑与购入的好牛相混群。以后对牛群要进行定期检疫和两病监测并做好口蹄疫等疫病免疫工作。
4.2 养殖场工作人员平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做好自身的保护尤为重要,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大脑中时刻要有无菌观念,平时要做好养殖场的环境和用具消毒工作,消毒要严格、彻底,不能留有后患,饲养人员无论在饲养还是在平时防疫过程中,进入圈舍要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出来时要更换防护衣物,绝对不能抱着侥幸心理,不进行布鲁氏菌病的防护工作。饲养场工作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1]关冬梅.家畜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制,金盾出版社,2005.
[2]文心田.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601-603.
[3]李胜利,等.奶牛标准化养殖技术图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1-73.
[4]王斐.家畜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08:50.
[5]王春喜.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302-303.
[6]范国雄.牛羊疾病治,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13.
[7]江社平.普通兽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19-24.
[8]刘华江,等.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检疫情况,中国兽医杂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42(6):49.
[9]张如宽.家畜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57-59.
10.3969/J.ISSN.1671-6027.2015.1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