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题教育和军队主题教育文献研究综述
2015-02-22秦超
摘要:主题教育是指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主题教育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由文献调研可以看到,理论界关于主题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主题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内容、评价及载体等,对于主题教育理论构建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主题教育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还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更为欠缺。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理论研究,从而不断提升主题教育的实践水平。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82(2015)04-0010-04
收稿日期:2015-04-27
作者简介:秦超(1990—),男,山东日照人,军事学硕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主题教育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感意义重大。当前,主题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热点,其主要分布于高校主题教育和军队主题教育领域。本文拟对主题教育研究的状况作相关考察分析。
一、研究文献概览
统计考察1990年至2014年间与主题教育有关的论文与著作,可以发现,二十多年来针对主题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是不断发展的,既有数量的增长,也有研究重点的转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研究文献数量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主题教育”进行文献检索,显示记录389096条。在2004—2014年之间,关于“主题教育”的研究成果呈递增趋势——2004年8260篇,2005年11309篇,2006年15968篇,2007年19086篇,2008年21198篇,2009年22308篇,此后增长幅度逐渐增大,2013年达到了43695篇。目前尚未发现学者以专著的形式论述主题教育,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著作中有所提及,例如龚国安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军队主题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原则作了论述。
(二)研究文献的类型
文献类型主要为论文。综观关于主题教育的期刊论文和部分硕博士论文,笔者发现,单篇论文对主题教育的论述通常比较全面,作者试图将主题教育的内涵、功能、特点和方法全部覆盖,但往往浅尝辄止。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主题教育研究不成体系,研究成果缺乏层次性,研究欠深入。在这些文献中,以对主题教育解释性和描述性的文献居多,缺少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和具有比较视野的文章。另外,军队主题教育相关文献以通讯报道、计划总结等内部资料居多,缺乏从理论视角对主题教育的解读。
(三)研究者和研究对象
主题教育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且多为高校共青团、学生工作系统的干部、辅导员和工作人员。军队主题教育研究者则主要以政治工作者为主,且大多为主题教育的实践者。无论是高校主题教育还是军队主题教育,对主题教育的研究或经验总结主要来自于直接的实践,其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指导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上述情况表明,理论界对主题教育的研究介入不多,尚未出现权威学者,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从研究对象看,主题教育的研究对象多为各单位具体开展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全军开展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北京大学开展的“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二、研究文献内容考察
(一)关于主题教育地位、功能和作用的研究
关于主题教育的地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形式论”,这种观点依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中的明确规定,即“重大主题教育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另一种是“载体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以高校居多,认为“主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这两种观点之所以有所区别,是因为军队和高校开展主题教育的形态不同,军队主题教育是集理论灌输和配套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因而将其称之为“形式”;高校主题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主题班会、演讲、志愿活动等,将主题教育作为一种“载体”有其现实依据。
关于主题教育的功能和意义,研究者的观点基本一致,都强调主题教育的战略性地位、导向作用和保障功能。军队的研究者从军队建设发展的高度对其功能和作用作出了界定,认为主题教育以军队发展战略目标为主题,对战略目标的实现起保障作用,因为要确保军队集中统一,通过理论武装,统一官兵思想,形成合力,保证中心任务的完成。军队主题教育必须围绕军队中心工作去设计和开展,保证“中心”是主题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的研究者从主流价值导向出发,认为主题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延伸”,能发挥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的研究者从人本需要的角度,分析了主题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认为主题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群体层面,更应该关注个体发展。
(二)关于主题教育内容的研究
主题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是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主题教育的内容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在军队主题教育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进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优良传统教育和党史、军史教育”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第二十二条规定:“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取理论学习、重大主题教育、经常性思想教育等形式进行” [2]。关于高校主题教育内容的设置,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整体论”。将四项基本教育内容统一成一个整体,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逐层推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和层次性 [3]。该观点认为主题教育的内容既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又要结合官兵成长成才的本质要求,实现内容和目标、原则和方式的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二是“历史论”。“用历史知识教育人,用时代精神引导人” [4]。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通过历史回顾增强教育对象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阳国亮为代表,他认为,通过对祖国的屈辱史、改革开放的发展史等回顾,利用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日,组织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是“人本论”,以教育对象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主题教育的内容进行建构。有的研究者认为,主题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以增强知识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以塑造完整人格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5]。这种观点将主题教育的内容置于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下审视,对于高校主题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关于主题教育方法和原则的研究
就本质而言,方法是人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 [6]。主题教育实施的方法十分丰富,并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显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针对主题教育实施的方法,相关学者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是提出了主题教育方法选择的辩证法。江沈红认为,主题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以辩证思维把握好三个关系: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主导与多元。“要充分照顾学生思想实际,了解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方法 [7]。二是针对部队官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许文军、施金东认为,抓住主题开展教育才能贴近中心工作、部队建设和官兵的思想实际,才能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中要坚持分层施教、分类指导,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官兵的主动性” [8]。张建平则认为,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多元”,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课堂育人为主渠道,采取分类指导,注重自我教育。三是探索主题教育机制的创新。青年官兵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采取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刘强在《着眼部队任职需求深化主题教育活动》一文中指出,要争取家庭力量说服教育,注重发掘社会的育人功能。
方法服务于主题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体看来,主题教育实施的方法较多,实践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确立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9],在方法选择上要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四)关于主题教育活动评价的研究
主题教育的评价主要是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定性分析。开展主题教育主要采取讨论评议、总结鉴定和写评语等方法,但由于其带有模糊性,主观随意性较大,因而可信度并不高。另外一种是量化分析方法。鉴于主题教育的阶段性和综合性,量化分析目前被更多地引入到主题教育的评价中。主题教育量化评价主要运用特定的数学模型进行测量、评价和统计分析,特别是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主题教育的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质和量的评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是模糊综合评判法及其改良版本“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其原理是把模糊数学应用到主题教育的判别和筛选中,根据给出的评价指标和实测值,经模糊变换处理后对主题教育作出综合评价。张宏跃认为,模糊评价法较以往的效益评价克服了三种误区:一是把产出当投入;二是以偏概全;三是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 [10]。李和新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研究》一文中指出,基于APH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改良版本对二级指标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提高了评价的精准度。
(五)关于主题教育载体的研究
主题教育的载体承载着教育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研究者对主题教育的载体有如下分类。一是活动载体,这是主题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张耀灿认为,“活动载体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并较好地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11]。例如,开展“唱党歌军歌、讲励志故事、读经典著作、展才艺特长”等一系列官兵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陶冶官兵情操,激发斗志,促进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二是文化载体,它以其独有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征为主题教育提供了条件和依据。陈华洲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中认为,“文化载体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兼具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 [12]。祝小茗认为,紧密联系实际,铸造特色品牌,才能激发教育活动的生命力。三是大众传媒载体。陈秉公指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新媒体条件下应当加强对网络载体的研究,打造多样化的新媒体教育平台,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变化。着眼新媒体时代的现实需要,立足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实际,依托移动终端平台,探索创新网络教育模式,无疑是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的有效举措。
三、结语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主题教育研究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主题教育开展的研究,是主题教育理论构建的基础。从研究对象来看,高校主题教育是研究的热点,文献数量最多,其中不乏独到见解、新观点。军队主题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一些较高质量成果已经出现,对丰富军队主题教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研究成果虽然总量较多,但研究范围相对较窄,理论体系完备的专著较少,多数文献只是就事论事地进行论述,缺少借鉴和使用其他学科或者理论工具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军队主题教育的研究,类型较为单一,且描述性报道多,理论性文章较少。目前,尚未有学者对主题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主题教育的特点、原则和方法等尚存争论。
笔者认为,主题教育实施的主体不同,其形式也不尽相同,存在争论实属正常。就其本质而言,主题教育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其研究应当从本质出发,树立大教育观,从全局进行审视,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主题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陷,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要认识到主题教育的本质,明晰主题教育区别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找出主题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提升主题教育的实践水平。